摘要:人物名片:邱存双,贵州日报高级记者,原贵州日报记者部常务副主任兼黔东南记者站站长、贵州日报记者部专职党支部书记、贵州日报群工部主任。在新闻领域深耕多年,荣获“从事新闻工作30年”奖章。长期在记者站、记者部工作,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挖掘出最真实、最生动
人物名片:邱存双,贵州日报高级记者,原贵州日报记者部常务副主任兼黔东南记者站站长、贵州日报记者部专职党支部书记、贵州日报群工部主任。在新闻领域深耕多年,荣获“从事新闻工作30年”奖章。长期在记者站、记者部工作,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挖掘出最真实、最生动的新闻故事。他采写的《看着“钟山”在长大》《让农民变市民》等作品,语言生动活泼,朴实自然,多次获得贵州新闻奖。
贵州日报高级记者,原贵州日报记者部常务副主任兼黔东南记者站站长、贵州日报记者部专职党支部书记、贵州日报群工部主任邱存双
新时代的年轻记者为何要扎实走基层?12月3日,贵州新闻传播与全媒体人才基地、天眼大学举办《新闻报道,我是这样采写的》专题讲座,在贵州日报工作中有过驻站17年经历的资深媒体人邱存双,以自己深入一线的新闻采访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给大家分享走基层取“真经”的从业心得。
邱存双以一句“脚板底下出新闻”,引出新闻从业人的看家之本——“四力”:脚力、脑力、眼力、笔力;“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讲座现场
他以实例讲述了对“走基层,处处是新闻”的理解。
2011年9月,邱存双参加贵州日报首批“走转改”第一小分队并任第一小分队队长。他们走进六盘水市钟山区,走进乡村,探寻“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基层声音。
“这次‘走转改’,让我们全方位地与农民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他带领采访小分队踏踏实实走基层,带来了鲜活的新闻报道。“很多好的标题,都是在采访、思考中迸出来的。”邱存双给大家分享了在2011年9月30日《贵州日报》二版头条刊登的《看着“钟山”在长大》。
这篇新闻的主角是陈世华,一个从四川省泸县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来赚钱的打工人。邱存双和他面对面沟通,了解到陈世华14年来六盘水市安家的故事。鲜活的新闻标题有了,报道从拟人手法谋篇布局,把陈世华眼中的“钟山区”拟人化,生动呈现城镇化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巨变。
“如果我们采访不深入,不用眼、耳、脚走下去看、听、问,现场短新闻就无从下笔,对新闻人物及事件、情节的描写无法拓展,对烘托现场气氛更是无从着笔。”邱存双说。
邱存双分享“走基层”心得
他告诉年轻的记者,尽管现代传播手段先进,鼠标一点,“剪切”“复制”“粘贴”也能得到材料、写出稿件,但是基层永远是采编人员的“富矿”,要探明这座新闻“富矿”,解决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走基层走得更深些,离百姓的心就会更近些。”
热烈鼓掌
邱存双总结了走基层做到新闻写作“三贴近”的要点:写作前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比如我为什么要写这则新闻、要传达什么思想、报道要突出什么、怎么写才能打动读者、读者从报道中看到什么是否获益;消息写作要切记,我是一名记者而不应是事件的参与者,采写中不能有我的主观色彩,要客观、准确、及时地把新闻报道传播给广大读者。
他对年轻记者提出了殷切希望,“走转改”应成为新闻媒体记者的常态。脚踩泥土、心系百姓,文章才能根深叶茂,新闻才能活水长流。让新一代媒体人践行“走转改”的身影,活跃在黔中大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肖慧 刘青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