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的长相与中国人相似,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瞳孔,口音虽然不怎么标准,但大街小巷上几乎所有人的交流用得都是汉语。
三千万印度人自称“炎黄子孙”,一口咬定自己就是中国人,为了回归“祖国”更是足足与印度政府抗争百年!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人到底是何方神圣,现如今他们又是何结局呢?
在印度的曼尼普尔邦,生活着一群“奇怪”的人。
他们的长相与中国人相似,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瞳孔,口音虽然不怎么标准,但大街小巷上几乎所有人的交流用得都是汉语。
更有甚者,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这些人还会树立起一面“六星红旗”,他们将军队也称之为“解放军”,并且最重要的是,族内还有十分苛刻的族规,为了确保血统的纯洁,严禁任何人与印度人通婚。
这么干别说是在印度了,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就会招来政府军的围剿,可即便如此,他们也还是坚持了上百年。
没错,这些远在南亚的“同胞”便是大名鼎鼎的库基族人,人口三千万,一心一意想要回归“祖国”,不过问题也随之出现,既然自称中国人,他们又为何会跑到印度去呢?
一切还要从中印边界处的一片河谷开始说起。
在西藏自治区与印度交界处,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在这里勾勒出了一片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的河谷地带,也就是人尽皆知的阿萨姆河谷。
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地理位置极佳,正是耕种、放牧的好地方。
这对于以农为天的炎黄子孙而言,诱惑不可谓不大,再加上中原内陆连年动乱、战争不断,很多人为了活命便逃到了这里,其中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同时还有不少缅甸人。
两百多个部落发展迅猛,人口越来越多、能量也越来越强,当然也正因如此,深知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道理的他们便想到了回归祖国。
那是发生在清朝中后期的事情,库基族人派出特使赴京朝拜,那意思再简单不过,就是希望并入中国,重新回归炎黄子孙的身份。
这本来是好事,奈何清廷同样内忧外患,就算答应也根本没有能力庇佑库基族,思虑再三后这才婉言拒绝。
这件事对库基族人的打击很大,不过却依旧没有让他们放弃回归的心思。
在印度境内生活期间,除了一些必要的贸易往来之外,库基族与印度方面并没有多少交集,不允许互相通婚、不允许文化渗透,绝大多数人都一直坚持说汉语、学习中国文化。
日子若是就这么过下去,不去管世俗的纷纷扰扰,一族人生活在这“桃花源”倒也乐得清静,但不出意外的话,意外马上就来了。
按理来说,当时的清朝、印度都是自顾不暇,应该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库基族人那一亩三分地,但很遗憾,西方列强却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强国,英国殖民者不光将矛头对准了印度,同时还想效仿沙俄,将清朝边疆的领土占为己有。
既然是谋求土地,海上那条路肯定不行,靠军舰运兵根本不现实,于是他们就将目标转向了西南,打算通过印度出兵西藏。
前期的工作十分顺利,英军一到,那些落后愚昧的印度人便举手投降,仅剩不多的有识之士也被洋枪洋炮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看着一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印度人,英国总督心里那叫一个畅快,可谁知还没高兴多久,几名印度高官就给他带去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大致意思就是说,别高兴太早了,英国还没完全征服这片土地,在东部的河谷地区还生活着许多“乱民”。
这些人自然就是库基族人,在印度人的口中,他们早就被形容成了一群落后、无知之辈,不愿意投降,更不愿意沦为二等公民。
再加上骨子里流淌着的炎黄血脉,想要让他们臣服根本不可能,拿不下库基族就拿不下阿萨姆河谷,阿萨姆河谷是中印之间的必经之路,英国人还怎么施行侵略西藏的“大计”呢?
于是乎,在印度人“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挑拨下,英国方面立刻放弃了谈判的打算,而是妄想直接通过武力荡平库基族!
在英军指挥官看来,八旗清军都不是己方的对手,同为文明古国的印度更是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区区几个部落又岂是他们的一合之敌?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战端开启后,他们才总算知道了什么叫做“难啃的硬骨头”!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3000万印度人究竟有何下场?
面对敌人的侵略,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装备不行就利用地形优势,硬生生靠着打游击逼得英军屡次退兵。
时间不长,英国人便损失惨重,可以说若不是实力相差过大,且库基族人没有援兵,这一战是何结果还说不定呢!
但很遗憾,双方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随着英军想明白了“狮子搏兔仍需全力”的道理,直接大军压境,很快便以压倒性的胜利击败了库基族,并占领了整个阿萨姆河谷。
在这之后,库基族人就迎来了长达数十载的苦难。
英国人来了之后,为了方便贸易通商,以及侵占中国领土,他们当即对库基族部落采取了一系列阴谋诡计。
又是废除了原有货币,规定统一使用印度卢比,又是从文化层面出手,先改语言,不许库基族人说汉语,逼迫他们学习英语,随即更是玩起了传教,派出大量传教士对底层民众洗脑。
当年的印度就是被英国人这样一点点磨灭了斗志,最终心甘情愿沦为了附庸,本以为故伎重施定能取得奇效,但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绝大部分的库基族人都没有屈服,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们不为所动,面对赤裸裸的文化入侵,他们亦是坚定信念,始终以炎黄子孙自居,明面上不让学、不让说,他们就背地里教孩子汉话,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英国人搞了好几年,胡萝卜加大棒齐上阵,却始终没有任何成效,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索性放弃了,毕竟语言文化这东西强迫不来,若不是真心实意的屈服,强扭的瓜根本不甜。
当然了,也正因如此,英国人才给这些人取了一个“kuki”的绰号,翻译过来就是老顽固、硬石头的意思,库基族的名称便是自此出现。
靠着强硬不妥协的姿态,库基族人成功挺过了最艰难的几十年,二战结束后,本以为苦难终于过去,可谁知,就在临走之前,这些可恶的英国人竟还摆了他们一道,明明知晓他们心向中国,却愣是把库基族的领地划入了印度版图。
此举令三方都感到为难,库基族自然不愿意与他们最讨厌的印度人为伍,中国方面自顾不暇,为他们做主容易挑起战争,破坏本就艰难的外交局面,而印度方面也是一样。
印度高层感到十分困扰,原因很简单,库基族的战斗力和态度他们心知肚明,来硬的既怕打不过,又怕中国趁机出手,来软的他们一没钱,二来也不愿意跌这个份儿,这该如何是好呢?
没办法,印度政府只能软硬兼施,一方面拿出仅剩不多的积蓄,想要利诱库基族臣服自己,另一方面又派出大军用武力威胁。
但很显然,这些招数当初的英国人早就用过了,强大富裕的日不落帝国都做不到的事情,区区印度又怎能如此轻易的办到呢?
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印度方面索性选择了放弃,对库基族持放养态度,反观库基族那边也是一样,本就瞧不起印度人,如今就更是敌视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更加坚定了有朝一日回归华夏的信念,而这也正是族内正式立下规矩,让族人必须说中国话、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只许族内通婚不许与印度人结亲的根源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后续的库基族怎么样了,他们又是否还有可能回归中国呢?
禁止与印度通婚、公然与印度政府叫板、自创“六星红旗”,组建自己的“解放军”,这就是库基族人,一个自称炎黄子孙的民族。
种种举动在国人看来着实值得尊敬,本来印度方面也准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岂料自打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印关系恶化后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对印自卫反击战后,中印之间剑拔弩张,关系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调和。
见此情形,本就厌恶种姓制度、厌恶印度统治的库基族人瞬间就燃起了别样的心思。
是的,他们想要脱离印度,哪怕暂时回不去祖国,也比寄人篱下要好!
以库基族的人口、战力,若是计划顺利实施,他们没准儿还真能成功。
可很遗憾,由于内部出现了叛徒,情报遭到泄露,还没等起势,印度政府便率先展开了镇压。
功亏一篑之下,库基族人心中的愤恨亦是愈演愈烈,三天两头儿就发起武装冲突,大有用一邦之土地拖垮一整个印度的架势。
见状,屡次镇压无果的印度政府便想到了一条毒计,简单来说就是拉拢一部分软弱的库基族人,再用文化渗透的方式从内部将其瓦解!
只是他们哪里能想到,拉拢一批打压一批,这可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东西,自称炎黄子孙的库基族人又焉能不知?
待发现端倪的第一时间,族内就下达了死命令,第一,不准销售、阅读一切印度书籍,第二,不许族人与印度人有任何形式的来往,第三,不许过印度节日、传播印度文化,一旦发现直接以叛徒论处!
这个规矩一出,印度人的阴谋诡计不攻自破,库基族反倒是更加团结,他们不仅带头搞起了自治,还公然宣称自己是“小中国”,向中国方面释放善意。
闻听此言,印度政府瞬间恼羞成怒,眼见打又打不过、劝又劝不服,他们只能在国际层面搞事情,疯狂污蔑库基族人的形象,说他们穷困潦倒、不讲信誉、思想封建、脾气暴躁,生怕中国会知道真相,会燃起将其收复的心思。
但谎言终归是谎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了国门,自然也有人亲身去到了阿萨姆河谷、去到了曼尼普尔邦观光。
在这里,他们没有看到任何印度政府描述的情况,反倒是被当地秀丽的风景、被当地人的热情好客深深吸引。
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力愈发强大、互联网技术愈发发达,国人对库基族人的遭遇也更加同情。
要知道,如今的印度政府已经将曼尼普尔邦视为了“恐怖组织”活跃地区,库基族人正面临着封锁、孤立和压制,生存环境十分堪忧,这让同根同源的我们如何能不心疼呢?
但很遗憾,若问库基族有无回归中国的可能,在博主看来还是很难的。
毕竟不干涉他国内政是我国外交事务的基本原则,当年既然没能制止英国人的阴谋,如今再想出手便是师出无名,除非世界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否则库基族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来源:西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