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不为人知的B面人生:中国最早城市管理的 “初代王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5 12:17 2

摘要:无意中翻资料的时候,看到萨镇冰这个名字,讲他91岁在天安门城楼参加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庆祝大会,93岁高龄的他听说志愿军把美国兵打到汉城,欣喜若狂,激动万分。

无意中翻资料的时候,看到萨镇冰这个名字,讲他91岁在天安门城楼参加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庆祝大会,93岁高龄的他听说志愿军把美国兵打到汉城,欣喜若狂,激动万分。

好家伙,90多岁的年龄,立马引起了我的好奇,就凭这个年纪他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不搜不知道,一看果然不一般,还真是传奇的人生,一生跨越四个时间段: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被誉为“中国海军活化石”。

萨老他存在的时间维度能这么长,还屹立不倒,就凭这个你就说值不值得给他点个赞。

萨氏家族是福州八大家族之一,祖籍山西代县,元代随色目人入闽定居。其父萨怡臣为道光年间秀才,后家道中落以经营糕饼店为生。当时主政福建船政的沈葆桢与萨镇冰的父亲关系较好,经其父推荐,10岁的萨镇冰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第二届驾驶班,与邓世昌、严复等同窗。

严复曾回忆:"幼时与萨鼎铭(镇冰)共榻,每夜必以兵书相析论"。

1887年,萨镇冰作为第二批海军留学生,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回国之后,在1881年当"澄庆"炮舰大副,自此开始了与海军相关的,升级打怪的职场生涯。从大副开始,到晚清海军将领,到民国省长,再到新中国政协委员,80 岁还在搞事业,94 岁才退休,妥妥的 "职场六边形战士" 。

咱今天不讲他如何带兵打仗,不讲他精彩的职场生涯,只讲一些斜杠青年感兴趣的话题。

萨镇冰这一生干的事比穿越小说还多彩:他是中国现代城市管理的 “初代目”,玩过民间外交的 “极限操作”,还搞过超前的特殊教育实验…… 妥妥的 “跨界狂魔”。

这篇咱们就深挖他那些鲜为人知的社会实践创新,看看这位百岁传奇能带给我们多少现实启示。

1922 年,63 岁的萨镇冰当上了福建省长。福州因闽江潮汐形成很多的洼地,污水横流,道路狭窄泥泞,火灾频发,垃圾堆积的到处都是,那叫一个 “脏乱差”,因环境卫生太差导致的霍乱死亡人数达到437人,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安全都没保障,别的那就更不用提。

萨镇冰上任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福州城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设专人管理,负责卫生、治安和基础设施维护。他在 1923 年推行的严缉盗匪、严惩贪污、严禁烟毒、严戒赌博,这「四严政策」也派人进行精细化管理,专人负责。此外,他扩建道路、开辟防火隔离带等措施,客观上形成了功能分区的管理思路,与现代城市网格化管理逻辑一致。

城市管理中设立了 “市民建议箱”,鼓励老百姓提意见,还定期召开 「市政座谈会」,让小商贩、工人、士绅都能发表自己看法。 为了调动市民积极性,萨镇冰甚至搞了个 「积分奖励制」:凡是提出有效建议、主动维护社区卫生的居民,可以凭借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譬如用5斤垃圾可以换1块肥皂(每块重4两),用50个烟头换1颗糖等等,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激励制度......

有个卖鱼的小贩,提出在福州码头应该增设排水系统的建议,被采纳后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商业。

咱就说萨老的这种 “全民共创” 的模式溜不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一个这么好领路人的存在,自然福州城的市容市貌就会焕然一新。

再给大家来点颠覆认知的,当我看资料的时候我都怀疑这资料是真的还是假的,这还是是民国时期吗,那个时期就有消防设施了?一脸懵逼。

当时福州城木质建筑多,火灾是大患。萨镇冰没照搬西方的消防体系,而是结合中国实际,搞出了一套 “土洋结合” 的方案:一方面,他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消防设备,配备的是 “水龙”(手动消防车)和灭火器具;另一方面,他在各个街区组建了由本地人构成的 “义务消防队”,还亲自编写消防口诀,教老百姓如何防火救火。

更绝的是,他把消防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不仅拓宽街道、开辟防火隔离带,还强制规定新建房屋必须留出 “防火间距”。为了确保执行,他安排专员挨家挨户检查,对违规者进行 “柔性处罚”—— 比如让其参与社区消防宣传。这套组合拳下来,硬生生把福州的火灾发生率降低了 60%。

有次大火发生时,附近居民自发组织灭火,用的就是萨镇冰教的 “湿棉被隔火法”,连外国记者都惊叹:“这座城市的自救能力,远超想象!”

「看病难」永远都是大问题,涉及到民众的最基本生存,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民国时期,领 导要想有在群众中个好口碑,那这都是应该必须重视的。

萨镇冰在任期间发现,福州城的贫困百姓看病难,他没有单纯地建公立医院,而是搞了个 “公私合营” 的医疗体系:政府出资建基础医疗设施,同时鼓励私人诊所和外国教会医院参与,通过补贴和政策优惠,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为了让医疗资源覆盖到偏远地区,他还发明了 “流动医馆”。用改装后的马车搭载医疗设备,定期深入乡村,提供免费问诊和基础治疗。更超前的是,他建立了 “医疗档案” 制度,给每个居民发放 “健康手册”,记录病史和用药情况。

这种早期的 “大数据思维”,让医生能快速掌握患者信息,提高了诊疗效率。

面对福州城道路狭窄、交通混乱的问题,萨镇冰没有盲目拓宽道路,而是从细节入手:他在主干道设置 “人行道”,用石头砌成隔离带,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人行道雏形;针对马车和行人混行的情况,他制定了 “交通规则”,规定 “靠左行驶”,还安排专人举旗指挥交通。

更有意思的是,他为了解决夜间照明问题,没有大规模铺设路灯(当时成本太高),而是鼓励商家在门口挂灯笼,政府按灯笼数量给予补贴。这不仅改善了夜间出行安全,还催生了独特的 “灯笼经济”,让福州的夜市文化更加繁荣。

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那个时候居然有限速区。

在鼓楼前街,南起南街(今八一七北路)茶亭口,北至鼓楼城墙,全长680米内设立限速区,采用英制“马克沁测速仪”(通过齿轮转动计算速度),在圣庙路交叉口设“警钟塔”,超速即敲钟示警;在双杭商帮会馆门前30米路段(坡度达15度)还需要禁止鸣笛。

林徽因父亲的朋友陈之麟就因为超速被罚,其座驾成为首辆悬挂“莽撞”牌的汽车,当时的《福建时报》连续3日头版跟踪报道,你看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交通管制实验吧。

还有专门管理交通,统一佩戴白袖章并配发铜哨的「陆巡人员」,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交通警察。

咱就说萨老这些操作是不是够先锋和前卫,这哪里是民国时期,分明就是现在的城市建设。

1933 年,福建闹大饥荒,饿殍遍野,死人无数。当时的国民政府顾头不顾腚,自己都弄不明白,萨镇冰指望政府是白搭,于是只能把目光转向国际社会。但问题来了:他既不是外交官,也没有官方身份,怎么才能让外国人掏钱救灾?

萨镇冰直接玩了一手 “民间外交” 的骚操作:他邀请外国记者、传教士、商人到福州,带他们参观粥厂,亲眼看看灾民的惨状。但光卖惨还不够,他给每位来访者发了一本 “救灾日记”,上面详细记录了灾民的故事、每日消耗的粮食数量,甚至精确到每碗粥的成本。这种 “数据化说服” 的方式,直接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灾情的质疑。

更绝的是,萨镇冰还搞了个 “跨国众筹”:他通过海外华侨,在欧美各大城市举办 “福州赈灾义演”,把中国传统戏曲、手工艺品搬上国际舞台。演出收入、义卖所得,全部用于救灾。短短几个月,他从海外募集了相当于现在上亿元的物资和资金。就连美国《时代》周刊都专门报道:“一位中国老人,用一碗粥撬动了世界的善意。”

1940 年代,萨镇冰已经接近九十,但他依然没闲着。当时他看到很多聋哑儿童被遗弃街头,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于是决定在福州创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可不是简单的慈善事业,而是一场超前的教育实验。

萨镇冰没有采用传统的 “收容式” 教育,而是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手语教学和唇读训练法。他高薪聘请国内外的特教专家,还亲自编写教材,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提出了 “融合教育” 的概念:让正常儿童和聋哑儿童一起上课,通过互动消除歧视。

为了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萨镇冰又玩了一手 “以商养善”:他用学校的土地办起了手工作坊,让学生学习制作工艺品,成品对外销售后,一部分收入用于改善学校条件,一部分作为学生的劳动报酬。这种 “造血式公益” 的模式,放到现在也是领先的。

写到最后,思考两个点:

一个,萨老对城市的治理以及从事的慈善,无不看出他老人家内心的善良和纯粹,就是从他内心深处渴望为民众做一些实事,能够给百姓带来福祉,甚至能恩泽后人,不求回报。反观我们现在的某些干 部,出发点就是谋私谋利,不干点实事。其实老百姓要求也不高,哪怕对老百姓仅有一点点的好,老百姓也会记住的。

二个,晚清也好,民国也罢,普通老百姓不识字没有文化,所以就普遍愚昧。萨老是留过洋的,又加上历任高官,自然能接触到的人和物就比较多,认知超出普通老百姓N个档次,所以才能在城市建设,慈善事业等方面游刃有余,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多学一些知识,多一些渠道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还是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好处的。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吧。

来源:阿金大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