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风筝,古时北方叫作“鸢”,南方则称“鹞”,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论风筝的始祖,当数墨子和鲁班。《墨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相传两千多年前,墨翟花了三年时
文|卞文志
在我国民间,清明时节人们喜欢放风筝。风筝,古时被称之为纸鸢,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风筝,古时北方叫作“鸢”,南方则称“鹞”,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论风筝的始祖,当数墨子和鲁班。《墨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相传两千多年前,墨翟花了三年时间做了一只木鸟,名为木鸢,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鲁班改进了墨翟的风筝材质,用竹篾也造了只大木鸟,取名木鹊,它可以在天上连飞三天不落地。
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有关风筝的传说很多,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作战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制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之名。也有人说“风筝”这名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中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立体(筒形)等几类,按地域和风格又分为潍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风筝。
唐代以前的风筝多用丝绸制作,晚唐时改用纸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如有音响的“鹤琴”“锣鼓”,有灯光装置的“灯笼”,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独具特色。风筝的技艺全在做工,从扎细竹骨架,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各道工序十分讲究。
南宋时风筝制作工艺有了相当发展,放风筝在杭州成为盛行的娱乐游戏,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西湖断桥一带,比赛方法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即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以先绞断者为输。
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又称鸢都。作为中国的风筝之乡,潍坊风筝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气息。在潍坊有一座世界风筝博物馆,这里有一只非常珍贵的板式风筝——“百鸟朝凤”。板式风筝的扎制方式相对简单,先用竹条扎好平面,再糊上一层绘制好的丝绢即可观赏放飞,所以对绘画水平要求极高。该作品绘制于1986年,由画家陈寿荣与风筝艺人张鹏云先生合作而成,陈寿荣(1916—2003),字春甫,号春翁,山东潍坊人。“百鸟朝凤”风筝以古画的形式出现,宽300厘米、高220厘米,凤凰栖居中央,众鸟相绕,争相朝拜,想象一下,这样的风筝徜徉天空,该有多美。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