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电波科学学报》编辑部在青岛成功召开了青年编委学术沙龙暨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旨在汇聚青年才俊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探讨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建言献策。期刊支持单位领导、编辑部主要领导、部分青年编委、在青编委以及编辑部成员参
8月28日,《电波科学学报》编辑部在青岛成功召开了青年编委学术沙龙暨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旨在汇聚青年才俊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探讨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建言献策。期刊支持单位领导、编辑部主要领导、部分青年编委、在青编委以及编辑部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郝保良副所长发表致辞。他首先对各位编委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拨冗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并充分肯定了青年编委队伍是期刊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力源泉与智力支撑。他指出,在当前学术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近年来期刊影响因子连续上涨,是全体编委、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各位青年编委充分发挥其学术敏锐度、国际视野和创新活力,在引领学术前沿、吸引顶尖稿源、扩大传播效能等方面积极贡献智慧,携手将期刊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学术报告交流环节由编委会主任吴健研究员主持,12位青年编委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学术见解,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北京理工大学吴比翼介绍了多尺度射频集成电路的非共形网格算法,为该领域的精确电磁仿真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吴佳静围绕对流层大气波导预测预报,提出了中小尺度融合的创新方法,有助于提升海上对流层电磁特性分析的准确性。南京理工大学李黄炎展示了液基可重构电磁超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为电磁主动调控提供了有效的、极具潜力的技术新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刘亚坤介绍了全球雷电活动的分布规律与强度探测的量化方法,将电磁分析的前沿算法引入全球雷电反演,展现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新活力。北京邮电大学杨闯介绍了感知协同太赫兹大规模天线阵列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新进展,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原型样机三个维度指出,通感一体将赋能太赫兹移动通信。天津大学杨铖系统阐述了数字孪生信道的关键技术及实践进展,提出构建可支撑不同通信领域数字孪生模块的愿景。
工作会议由学报主编李清亮研究员主持。编辑部主任赵红梅做工作报告,就期刊出版工作进展及影响因子建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会编委围绕如何提升期刊影响因子、如何构建高质量稿源保障体系、如何拓展多媒体宣传渠道与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结合自身经验与国内外优秀期刊的办刊实践,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
编辑部工作人员认真聆听了所有建议,并与各位编委就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会议最后,李清亮主编对本次沙龙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表示将认真梳理、研究落实各位编委提出的真知灼见,将其转化为推动期刊发展的具体措施。他期望未来能定期举办此类活动,持续激发青年编委的参与热情,共同将《电波科学学报》打造成为领域内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青年编委学术沙龙暨工作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编委与编辑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为《电波科学学报》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标志着期刊在追求卓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来源:中国电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