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江苏无锡马拉松比赛期间爆出的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和靓丽女子一起跑步举止亲昵,还有一个国企领导在成都与下属厮混被拍,被街拍达人发到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事人或丢官或经济受损,拍摄者或承受法律风险或受到道德绑架。在摄影界,街拍文化一直风靡全球,无论是时尚博主、
提要:街拍如何避免肖像权纠纷?拍什么样的人像图片涉及侵权?一文讲透摄影爱好者的法律雷区
前不久,江苏无锡马拉松比赛期间爆出的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和靓丽女子一起跑步举止亲昵,还有一个国企领导在成都与下属厮混被拍,被街拍达人发到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事人或丢官或经济受损,拍摄者或承受法律风险或受到道德绑架。在摄影界,街拍文化一直风靡全球,无论是时尚博主、摄影爱好者,还是普通路人,都可能成为镜头中的主角。但随之而来的法律纠纷也层出不穷:有人因未经允许拍摄他人被起诉赔偿,有人因发布“随手拍”视频登上热搜,甚至有人因曝光他人隐私引发舆论风暴。
作为摄影爱好者,你是否也曾困惑:公共场合拍照是否违法?哪些人像图片不能拍?如何既拍出好作品又不踩法律红线?
本文结合真实案例和法律条文,为你深度解惑。
一、法律风险:街拍可能触犯哪些权利?
1. 肖像权:未经允许拍摄即侵权
根据《民法典》第1019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人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这意味着:
- 拍摄即侵权:即使未商用,只要未经同意拍摄并公开(如发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就可能构成侵权。
- 商业用途风险更高:若照片用于广告、带货等盈利目的,赔偿金额可能翻倍。
- “没拒绝≠同意”:法律不认“沉默同意”,被拍者未明确许可即属侵权。
案例:武汉小丽在餐厅被探店博主拍摄,明确拒绝后仍被发布到网络,最终平台赔偿1万元。
2. 隐私权:暴露他人私密信息
若拍摄内容涉及他人私密部位(如内衣、身体隐私部位),或未经允许公开他人住址、车牌等个人信息,可能侵犯隐私权。
案例:某大学生在地铁偷拍女生胸部并上传网络,被判赔偿精神损失费。
3. 名誉权:恶意剪辑或丑化
通过PS、配文等方式丑化被拍摄者(如P图造谣、恶意剪辑),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二、哪些人像图片绝对不能拍?
1. 明确拒绝拍摄的对象
- 普通路人:若对方摆手、遮挡面部或明确拒绝,继续拍摄即违法。
- 公职人员:官员、国企领导等公众人物虽受舆论监督,但其肖像权仍受法律保护。若拍摄内容涉及私生活(如“牵手门”事件),可能引发法律争议。
2. 特定场景中的敏感人群
- 未成年人:需监护人同意,否则拍摄并公开可能被追责。
- 受害者或弱势群体:如拍摄事故现场、医疗患者等,需谨慎处理。
3. 可识别性肖像
即使只拍到侧脸、背影或局部特征(如纹身、独特穿搭),只要能被识别为特定人,即受保护。
案例:某博主因拍摄路人背影并标注“疑似明星”引发争议,最终被迫删除照片。
---
三、合理使用:哪些情况不用授权?
根据《民法典》第1020条,以下5种情形可不经同意拍摄,但仍需注意尺度:
1. 新闻报道:如突发事件、公共事件(需客观记录,不可丑化)。
2. 展示公共环境:如拍摄地铁站人流、市集街景,人物仅为背景(需模糊处理)。
3. 艺术创作:个人学习、展览等非商业用途(需确保不聚焦特定个体)。
4. 履行法定职责:如警察执法记录、环保监督(需符合程序)。
5. 维护公共利益:如曝光闯红灯、乱丢垃圾等违法行为(需内容真实,不可侵犯隐私)。
注意:合理使用≠随意传播!即使符合上述条件,若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如精神损害),仍需担责。
---
四、争议与误区:街拍中的常见法律雷区
误区1:“公共场合无隐私”
- 真相:公共场所无隐私权,但有肖像权!即使在大街上,未经同意拍摄并公开仍可能侵权。
误区2:“拍完删掉就没事”
- 真相:侵权行为在拍摄完成时已发生,删除只能减轻责任,无法免除赔偿。
误区3:“网红街拍区默认允许拍摄”
- 真相:成都太古里、上海安福路等地虽聚集大量街拍客,但商家已明确提示“未经许可不得商业拍摄”,违规者可能被起诉。
争议案例:公众人物VS普通人
- 明星、网红:因职业特性,部分行为(如走秀、发布会)可视为默许拍摄,但私生活场景(如家庭聚会)仍受保护。
- 普通人:法律一视同仁,未经同意拍摄即侵权。
---
五、避坑指南:摄影爱好者如何合法街拍?
1. 拍摄前:沟通与授权
- 直接询问:礼貌询问是否可拍摄,尤其面对单独行人、儿童等敏感群体。
- 书面协议:若用于商业用途(如品牌合作、广告),务必签订肖像权使用协议,明确用途、期限和费用。
2. 拍摄中:规避风险
- 避免聚焦面部:用广角镜头拍摄环境,虚化背景人物。
- 不拍摄私密部位:如内衣、纹身等(除非获得明确授权)。
3. 拍摄后:处理与发布
- 模糊或遮挡:对非主体人物打码、虚化,或裁剪出镜部分。
- 注明免责声明:如“本片人物未授权,如有雷同请联系删除”,但此声明不能替代授权。
- 平台责任:上传前检查平台规则,若被举报侵权需及时删除。
4. 特殊场景应对
- 活动、展会:主办方通常允许拍摄,但需遵守规定(如不使用闪光灯、不拍摄工作人员)。
- 民俗、宗教场所:尊重禁忌,避免拍摄特定服饰或仪式。
---
六、法律趋势:肖像权保护越来越严
近年司法实践显示,法院对肖像权侵权的认定趋于严格:
- 赔偿金额提高:普通侵权赔偿数千元至数万元,商业侵权可达数十万。
- 平台连带责任:短视频平台若未及时删除侵权内容,需与拍摄者共同担责。
- 公众人物容忍度降低:明星、官员等虽受舆论关注,但普通生活场景仍受保护。
---
结语:用尊重换创作自由
街拍的本质是记录生活之美,但美不应以伤害他人为代价。记住:合法拍摄的底限,是尊重他人“不被看见”的权利。无论是按下快门前的一句“可以拍吗”,还是后期处理时的一键模糊,都是对法律的敬畏,也是对摄影初心的坚守。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镜头前的每一张脸,都是一个故事;而尊重,才是故事最好的结局。”
---
参考资料:
街拍法律风险与合理使用边界
探店视频侵权案例与平台责任
肖像权可识别性认定标准
公众人物肖像权保护争议
商业拍摄授权协议要点
隐私权与名誉权侵权区分
未成年人及弱势群体拍摄规范
著作权与肖像权冲突解决
合理使用场景与例外情形
街拍文化与法律冲突分析
来源:宝哥影像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