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我高考落榜当兵,初恋大学期间和我分手,15年后我又遇到了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5 23:59 1

摘要:1993年春天,县高中教学楼后的小树林里,一片嫩绿的树叶从枝头落下,轻轻地掉在了张小敏的数学课本上。

01

1993年春天,县高中教学楼后的小树林里,一片嫩绿的树叶从枝头落下,轻轻地掉在了张小敏的数学课本上。

"小敏,这道题我有更简单的解法。"我指着题目,故意把头凑近她。

张小敏抬起头,长长的睫毛忽闪着,脸上泛起一丝红晕:"陈志浩,你又在显摆。"

那时候的我们,一个是理科班的尖子生,一个是文科班的才女,都怀揣着考上北京大学的梦想。

高三的压力下,我们却意外地走到了一起。

"小敏,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说话吗?"我问她。

"当然记得,高一军训,你主动借给我矿泉水。"她笑了,

"那时候我就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

"我那是存心接近你,"我大着胆子承认,"你是全校闻名的才女,谁不想认识?"

我们靠在学校操场边的白杨树下,看着同学们在做课间操。

天气很好,蓝天白云,春风和煦。

"志浩,你说我们考上大学后会怎样?"她突然问我。

"当然是一起去北京啊,我们可以一起逛天安门,爬长城,看故宫。"我信心满满地说,尽管心里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真好。"她仰起头,眼睛里满是憧憬,"我听说北大的图书馆藏书有几百万册呢。"

"到时候我天天陪你去,你看书,我就看你。"我笑着说。

她红着脸打了我一下:"油嘴滑舌。"

那是1993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席卷全国,县城里的第一家麦当劳刚开业,录像厅里放着周星驰的《逃学威龙》,学校的大喇叭里传出邓丽君的歌声。

我们十八岁,以为未来有无限可能。

高考前的日子,我们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

学校实行全天候教学,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熄灯。

老师用蜡纸油印的试卷堆满了我们的课桌。

县高中的条件并不好,教室里的风扇摇摇晃晃,夏天的闷热让人昏昏欲睡。

"志浩,你困了吗?"张小敏小声问我。我们坐在教室的后排,正在做晚自习。

"有点。"我揉了揉眼睛。

她从书包里拿出一小瓶风油精,递给我:"擦一点,提提神。"

我接过来,闻到了她手上淡淡的清香。那一刻,疲惫一扫而空。

高考前一周,我们约在学校后山的老树下见面。

这棵老树据说有上百年历史,是学校的"许愿树",据说在这里许下的愿望都会实现。

"志浩,我们在这里约定吧。"张小敏认真地说,"如果我们能一起考上北京的大学,那就太好了。但如果..."

"不会有如果。"我打断她,"我们一定能一起去北京。"

她笑了,但眼神中有一丝担忧:"如果真的有意外,我们就约定五年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见面。不管发生什么,都一定要去。"

"好,一言为定。"我握住她的手,感受着她掌心的温度。

"我爸在相册里珍藏了一张他年轻时在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张小敏说,

"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刻。"

"等我们一起去了,也拍一张。"我说,"让它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她点点头,眼睛亮晶晶的。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翻出了压在抽屉底部的《红楼梦》。

这本书是我们共同喜欢的,里面夹着张小敏写给我的纸条和她的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她穿着校服,笑容灿烂。

我在书的扉页写下:"与小敏共读,愿我们的爱情不像书中的宝玉黛玉那般悲剧。"

高考那天,天气出奇的好。我和张小敏在考场外相遇,互相鼓励。

"志浩,加油。"她对我说,眼神坚定。

"小敏,我们一起努力。"我回应道。

考试结束后,我们都感觉还不错。

张小敏甚至说语文考得特别好,作文几乎是信手拈来。我则对理科有点担忧,但总体还算满意。

高考成绩公布那天,我永远记得。

县招生办外面挤满了人,汗水和紧张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张小敏的成绩非常优秀,578分,超出重点线48分,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而我,只有430分,连普通本科线都没过。

02

"志浩,没关系的,你可以复读啊。"张小敏握着我的手,试图安慰我。

我们坐在县城唯一的小公园里,周围是成双成对的恋人和嬉戏的孩子。

我摇了摇头:"家里条件不允许。"父亲是县水泥厂的普通工人,母亲在乡镇卫生所当护士,收入有限。姐姐已经上大学了,家里的负担已经很重。

"那你打算怎么办?"张小敏问,眼睛里满是担忧。

我深吸一口气:"我想去当兵。"

"当兵?"她惊讶地看着我。

"嗯,我三叔在武装部工作,他说可以帮我联系。服役两年后,还可以考军校。"我解释道。

张小敏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轻轻点头:"如果这是你的选择,我支持你。"

"小敏,"我拉起她的手,"我们的约定还算数吗?五年后,天安门广场。"

"当然算数。"她坚定地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去的。"

我们约定写信保持联系,至少每月一封。

起初,信件往来频繁,她告诉我北大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课程充实而有挑战性;我则描述军营的严苛训练和东北的严寒。

渐渐地,她的信开始变少。从一个月一封,到两个月一封,再到三个月。

内容也从细致入微的校园生活,变成了简短的问候。

1994年春节,我休假回家,本想与张小敏见面,却得知她没有回来,选择留在北京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

那年夏天,我收到了她的一封信,信很短:

"志浩,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你在军营,我在大学,我们的生活轨迹已经完全不同。异地恋太辛苦了,我想我们都需要新的开始。

谢谢你给我的美好回忆,希望你在部队一切顺利。五年之约,我想我不会去了。为了我们都好,请不要再给我写信。"

信纸上有些微微的水渍,是泪痕吗?还是我的错觉?

那段时间,我几乎陷入了抑郁。

训练时心不在焉,常常被班长批评。

夜里辗转难眠,躺在硬板床上,脑海里全是张小敏的笑容和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直到有一天,班长叫我单独谈话。

"陈志浩,你这样下去不行。"班长严肃地说,

"军队不是逃避现实的地方,而是锻炼人的地方。你既然选择了当兵,就要把心思放在这里。"

那天晚上,我把张小敏的照片和信件全都收起来,放在了《红楼梦》里,然后把书锁进了行李箱最底层。

我告诉自己,这一切都过去了,我需要面对新的生活。

03

部队的生活是枯燥而有规律的。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操,训练,学习,直到晚上十点熄灯。

严酷的训练让我的身体变得结实,意志变得坚强。

在部队的第二年,我被评为"优秀士兵",立了二等功。

班长推荐我参加军校考试,我考上了沈阳的一所军事院校,学习通信工程。

军校的学习比普通大学更加严格,但我全身心投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时,我被分配到北京的一个通信连队,成为一名技术军官。

来到北京的那天,恰好是我和张小敏约定见面的日子。

虽然她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来,但我还是忍不住去了天安门广场。

那是1998年的夏天,天安门广场上游人如织。

我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从早上九点一直等到傍晚六点,周围的人来了又走,唯独没有她的身影。

最终,我苦笑着离开了。

也许这就是命运,有些人注定只是生命中的过客。

在北京的部队里,我继续专注于工作和学习。

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我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多次获得嘉奖。

2005年,由于军队改革,我申请了转业。

组织考虑到我的技术背景和工作经验,安排我到北京一家国企的安保信息部门任职。

搬家的那天,我整理物品时,意外翻出了那本尘封已久的《红楼梦》。

书里还夹着张小敏的照片和信件,纸张已经泛黄。

我本想扔掉这些往事,但最终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又把书放回了行李箱。

转业后的工作很忙,但也充实。

我负责公司的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带领一支二十多人的团队。

工作之余,我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偶尔和同事一起打球,或者和朋友小聚。

那时的北京正处于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阶段,城市日新月异。

地铁线路不断延伸,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拓宽,绿化带增多。

这座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我时常想,张小敏如今在哪里?是否还在北京?是否已经结婚生子?有时候走在北大附近,我会不自觉地张望,希望能偶然遇见她。

但北京太大了,人海茫茫,再次相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04

直到那一天,命运再次把我们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2008年3月,公司准备与北京大学合作一个信息安全研究项目。

作为安保信息部门的负责人,我被指派去北大参加项目启动会议。

北大校园依旧美丽,只是比我想象中更现代化了。樱花刚刚开始绽放,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粉色。学生们穿梭在林荫道上,青春洋溢。

会议在一栋现代化的教学楼里进行。我早早到达,坐在会议室的角落,翻看着会议资料。

门开了,几位北大的教授走了进来。最后一位是一个穿着职业套装的女性,她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扎成一个干练的马尾辫。

"各位早上好,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我是本次项目的学术负责人,中文系的张小敏副教授。"

我的心跳几乎停止了。眼前的这个自信优雅的女性,就是十五年前那个我深爱的女孩。

会议进行了两个小时,我全程心不在焉,眼睛不自觉地追随着她的身影。她的声音、她的笑容、她讲话时的手势,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陌生。

会议结束后,其他人都离开了,只剩下我和她在整理资料。

"林教授,"我鼓起勇气开口,"您好。"

她抬头看了我一眼,礼貌性地点头:"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我是陈志浩。"我说,心跳加速。

她愣住了,眼神从疑惑变成了惊讶,然后是难以置信:"志浩?陈志浩?真的是你?"

"是我。"我笑了笑,"好久不见,小敏。"

"天哪,"她放下手中的文件,走到我面前,"我从没想过会在这里遇见你。"

"我也是。"我说,"十五年了。"

"十五年零三个月。"她纠正道,然后突然笑了,"你现在在北京工作?"

"嗯,转业到一家国企。"我点头,"你一直在北大任教?"

"是的,博士毕业后留校了。"她说,眼睛一直打量着我,"你变了很多,更成熟了。"

"你也是,更漂亮了。"我由衷地说。

我们找了一家校园附近的咖啡馆,聊了很多。她告诉我她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读了博士,现在主要研究现代文学和文化传播。我则告诉她我在部队的经历和转业后的工作。

"志浩,你结婚了吗?"她突然问道。

我摇了摇头:"没有,一直忙于工作。你呢?"

她低头看着咖啡杯:"我结婚了,七年了。他是我读博时的学长,现在在一家IT公司做高管。"

我点了点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孩子呢?"

"没有孩子,"她轻声说,"工作太忙了,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

我注意到,每当提到她丈夫的话题时,她就会下意识地低头或者避开我的目光。这不像是幸福婚姻中人的反应。

"小敏,"我忍不住问,"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五年后在天安门广场见面。"

她的表情凝固了:"你真的去了?"

"去了,等了一整天。"我说。

她沉默了很久,最后深吸一口气:"对不起,志浩,我那时候...算了,都过去了。"

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有空再聚。走出咖啡馆时,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校园的树梢上,美得让人心醉。

"志浩,"她在分别时说,"很高兴能再次见到你。"

"我也是,小敏。"我微笑着说,"命运真是奇妙。"

05

那次偶遇后,我和张小敏开始有了联系。

起初是工作上的交流,因为项目需要我们定期开会讨论进展。

后来,我们偶尔会一起吃个饭,或者在校园里散步。

每次见面,我都能感觉到她对我的特别。
不是那种男女之间的暧昧,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故人重逢的亲切,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

有一次,会议结束已是晚上十点,我提出送她回家。

"不用了,"她有些慌乱地拒绝,"我自己打车就行。"

"这么晚了,不安全。"我坚持道。

最终她同意了,但坚持只送到小区门口。

车子停在她住的高档小区门口,她没有立刻下车,而是坐在副驾驶座上沉默了一会儿。

"志浩,"她突然开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你高考没有落榜,我们会怎样?"

我愣了一下:"可能会一起毕业,一起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吧。"

她轻轻笑了:"听起来真美好。"

"小敏,"我鼓起勇气问道,"你现在幸福吗?"

她的笑容僵住了,眼睛看向窗外:"什么是幸福呢?有房有车,工作稳定,似乎就该满足了。"

"那不是我问的。"我望着她的侧脸,"我是问你,你幸福吗?"

她沉默了很久,最后深吸一口气:"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谢谢你送我。"说完,她快速下车走进了小区。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全是她闪烁的眼神和回避的态度。

有什么事情不对劲,我能感觉到。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留意张小敏的一些细节。

她很少提起她的丈夫,即使是在闲聊中也会刻意避开家庭话题。

她的手机时常会突然响起,她看到来电显示后,表情会变得紧张,然后起身走到远处接听。

有一次项目会议后,我们一起整理资料。她的手机又响了,她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变了。

"我接个电话。"她匆忙说道,走出了会议室。

几分钟后,她回来时,脸色苍白,手微微发抖。

"小敏,你还好吗?"我关切地问。

"没事,"她勉强笑了笑,"就是有点累。"

我递给她一瓶水,她接过去时,衣袖稍微上滑,我看到她手腕上有一道淤青。

"你的手怎么了?"我皱眉问道。

她迅速拉下袖子:"没什么,前几天不小心撞到门框了。"

我没有继续追问,但心里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之后的几次见面,我发现她身上的伤痕越来越多。

有时是手臂上的淤青,有时是遮不住的脖子上的红痕。

每次我问起,她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小心撞到了、过敏了、蚊子咬的……

我的担忧与日俱增。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约她出来吃饭,决定问个清楚。

我们选了一家安静的餐厅,点了菜后,我直接开门见山。

"小敏,你老实告诉我,你丈夫是不是对你不好?"

她的手顿了一下,眼神躲闪:"你在说什么呢?他对我很好。"

"那你身上的伤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每次提到他你都那么紧张?"我追问道。

张小敏低下头,沉默了很久,最后轻声说:"志浩,有些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

"那是怎样?"我不依不饶,"他打你吗?"

她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却固执地摇了摇头:"他没有打我。"

"那是怎么回事?"

张小敏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他……他有暴力倾向,但不是针对我的身体,而是……"她停顿了一下,

"他控制我的一切,我的手机、社交媒体、甚至我的工资卡。他会查我的通话记录,跟踪我的行踪。如果我晚回家,或者接到不明来电,他就会发脾气,砸东西,有时候会把我锁在房间里。"

我震惊地听着,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愤怒和心疼。

"为什么不离开他?"我问。

"没那么简单,"她苦笑了一下,

"我们的房子是他父母出的首付,车子也是他买的。我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不想让他们担心。而且,"她顿了顿,

"我也怕他。他说过,如果我敢离开他,他会让我失去一切。"

我握住她的手:"小敏,这不是正常的婚姻关系。你不能继续这样下去。"

她抽回手,勉强笑了笑:"我知道。但现在我还没有勇气。志浩,谢谢你的关心,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会处理好的。"

那顿饭,我们都没怎么吃,各自心事重重。离开时,我送她到小区门口,看着她瘦弱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心里满是担忧和不安。

06

知道了张小敏的处境,我无法置之不理。

我决定暗中调查她丈夫的情况,看能否找到帮助她的方法。

通过一些关系,我了解到张小敏的丈夫叫王明,是一家知名IT公司的高管。

表面上看,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是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但私底下,他有严重的控制欲和暴力倾向。

我找到了王明公司的一位员工,他告诉我,王明在公司也是出了名的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下属发火,甚至辱骂。

几乎没有人愿意和他共事,大家都是迫于他的职位才忍受他。

更令我担忧的是,我发现王明还有酗酒的问题。

多次有人看到他在酒吧里喝得烂醉,然后发酒疯。

这些信息让我更加确信,张小敏的婚姻处境非常危险。

我必须想办法帮她脱离这种关系。

一天晚上,项目会议结束后,张小敏接到一个电话,脸色大变。

"我必须马上回去,"她慌乱地收拾东西,"他喝醉了,在家里发脾气。"

"我送你。"我立刻说。

"不行,"她摇头,"他看到你会更生气的。"

"那至少让我送你到小区门口。"我坚持道。

她犹豫了一下,最终同意了。

车上,她一直紧张地看手机,不停地回复短信。我能看出她很害怕。

"小敏,"我下定决心说,"如果你决定离开他,我可以帮你。"

她抬头看我,眼里有惊讶,也有犹豫。

"我有朋友是律师,可以帮你处理离婚的事。我还可以帮你找安全的住处,暂时躲一躲。"我继续说。

"志浩,"她咬了咬嘴唇,"谢谢你,但我现在还不能做决定。"

我点点头:"我理解。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需要,随时可以找我。"

到了小区门口,我拿出一张纸条递给她:"这是我家的地址和备用手机号码。如果发生什么紧急情况,随时可以来找我。"

她接过纸条,小心地放进包里:"谢谢。"

看着她走进小区,我心里充满了不安。我在车里等了一会儿,直到看到一栋楼的灯亮了,才放心离开。

07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张小敏的关系微妙地发生了变化。

我们的见面增多了,除了工作上的交流,还会一起吃饭,散步,偶尔去看场电影。

她似乎也开始享受这些时光,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她告诉我,她开始考虑我的建议,甚至偷偷去见了律师,了解离婚的程序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他最近出差去了上海,要一周才回来。"一天晚上,我们在一家小餐馆吃饭时,她告诉我,"这是我很长时间以来最轻松的日子。"

我看着她放松的笑容,心里既高兴又心疼。

"志浩,"她突然认真地看着我,

"谢谢你这段时间的帮助和陪伴。如果没有你,我可能还会一直忍受下去。"

"不用谢,"我轻声说,"我只是希望你能幸福。"

她的眼睛湿润了:"你知道吗,这些年,我经常会想起高中时的日子。那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充满希望。"

"是啊,"我回忆道,"那时候我们以为未来会一直那么美好。"

"人生真是充满了讽刺,"她苦笑了一下,

"当年我以为上了大学就能有美好的未来,结果现在却活得像个囚犯。而你,当年的高考落榜生,如今事业有成,活得自由自在。"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和调整。小敏,现在还不晚,你还可以重新开始。"

她点点头,眼神坚定了一些:"我想我会的。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和勇气。"

那天晚上,我送她回家时,她主动抱了抱我,在我耳边轻声说:"志浩,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运。"

我紧紧回抱住她,心里满是复杂的情感。

我知道我仍然爱着她,从未停止过。但现在,她的安全和幸福比我的感情更重要。

两天后的傍晚,我正在加班整理项目资料,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

窗外的夕阳已经西沉,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

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小敏"两个字,我心中涌起一丝喜悦,接起电话。

"小敏,怎么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杂乱的声音,先是玻璃碎裂的清脆声响,紧接着是家具翻倒的沉闷碰撞。

张小敏的声音断断续续,像是在躲藏中偷偷拨打电话,她压低嗓音,几乎是用气声说话:

"志浩...救我...他喝醉了...发现了律师的名片..."

背景中传来门锁转动的声音,张小敏的呼吸骤然变得急促。

电话那头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像是门被猛地推开,撞在墙上...

背景中传来一声怒吼:"你躲在哪里?给我滚出来!"

"张小敏!是谁的电话?"男人咆哮的声音越来越近。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尖叫,然后通话突然中断。

我的心瞬间沉到谷底,手心冒出冷汗。

再次拨打,电话已关机。十五年军旅生涯让我在危急时刻依然能保持冷静,但此刻,我的手依然在颤抖。

我一把抓起外套,冲出办公室,同时拨打了110。

"您好,我需要紧急报警。我朋友正在遭受家庭暴力,地址是朝阳区星河湾小区12号楼1单元1701室..."

我一边打电话一边冲向停车场,启动车子,飞速驶出公司大门。

北京的晚高峰,道路拥堵不堪。我不停地按喇叭,穿行在车流中,心急如焚。

"小敏,坚持住,我马上就到..."我喃喃自语。

08

二十分钟后,我赶到了星河湾小区。

保安试图拦我,我亮出公司工作证:"警察让我先到现场,他们马上就到!"

电梯像爬行一样缓慢,我不停地按着楼层按钮,仿佛这样能让它走得更快。

终于到了17楼,我冲向1701室,门口已经站着两名警察和一位保安。

"你是报警人吗?"一名警察问我。

"是的,我朋友在里面,她丈夫有暴力倾向。"

"我们已经敲门了,但没人应答。"警察皱眉道。

我上前用力敲门:"小敏!是我,志浩!开门!"

依然没有回应。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必须破门!"我坚决地说。

在保安的协助下,警察破门而入。

玄关处一片狼藉,花瓶碎片、翻倒的鞋柜、散落的书籍...整个客厅像是被台风席卷过。

"小敏!"我大声呼喊,往里搜寻。

卧室门紧闭,我推开门,眼前的景象让我血液凝固:张小敏倒在地上,额头上有一道伤口正在流血,她手腕扭曲成不自然的角度,身边是打碎的台灯和一片狼藉。

"小敏!"我冲上前,跪在她身边,颤抖着检查她的呼吸和脉搏。

还好,她还活着,只是昏迷了。

"马上叫救护车!"警察已经在拨打电话。

"王明呢?那个混蛋在哪?"我怒吼道,环顾四周。

"先别管他,照顾好伤者!"警察制止了我,开始四处查看。

我脱下外套盖在张小敏身上,轻轻擦拭她额头的血迹:"小敏,我在这里,你会没事的..."

十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医护人员迅速检查了张小敏的伤势,将她抬上担架。

"她怎么样?"我焦急地问。

"头部外伤,右手腕可能骨折,需要立即送医。"一名医生简短地回答。

我跟着担架走向电梯,警察叫住我:"您是受害人的什么人?"

"我是她的...朋友。"我答道,内心纠结。

"我们需要了解情况,但现在您可以先陪她去医院。之后请到派出所做笔录。"

我点点头,跟着救护车赶往医院。在刺耳的警笛声中,我握着张小敏的左手,心如刀绞。

那个曾经阳光灿烂的女孩,如今躺在担架上,脸色苍白,带着伤痕。

"早知道会这样,我绝不会让你独自回去..."我低声自责。

到了医院,张小敏被直接送进急诊室。

我在外面焦急地等待,不断给警方打电话询问王明的下落。

"他逃走了,但我们已经发布了通缉令。"警察告诉我,"别担心,会抓到他的。"

两个小时后,医生出来告诉我张小敏的情况:"伤者头部缝了六针,右手腕骨折,身上有多处淤青,但没有生命危险。她现在清醒了,可以见人。"

我如释重负,连忙谢过医生,走进病房。

病床上的张小敏看上去比平时小了一圈,苍白的脸上贴着纱布,右手打着石膏,看到我,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志浩..."她抽泣着,努力想坐起来。

"别动,好好躺着。"我轻轻按住她的肩膀,坐到床边,"现在安全了,他伤不到你了。"

"他...他发现了我和律师的联系,还看到了你给我的纸条..."张小敏断断续续地说,

"他喝了酒,变得像野兽一样...我逃进卧室锁上门,拨了你的电话...然后他踹开门..."

"别说了,休息吧。"我制止了她,心疼地擦去她脸上的泪水,"警察在找他,他跑不掉的。"

张小敏摇摇头,眼中满是恐惧:"你不了解他,他有很多关系,他会...他会报复我们的。"

"别怕,有我在。"我紧握她的手,"这次我不会再让你独自面对困难了。"

09

就在这时,病房门被推开,两名警察走了进来。

"林女士,您感觉好些了吗?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案件细节。"

张小敏点点头,开始讲述她与王明的婚姻状况,以及今晚发生的暴力事件。

我坐在一旁,听着她叙述这几年来的噩梦般生活,心中的愤怒与心疼交织。

"这次我一定要离婚。"张小敏结束陈述后,坚定地说,"我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警察记录完她的陈述,告诉我们会对王明提起刑事诉讼,并建议张小敏申请人身保护令。

"您暂时不要回家,找个安全的地方住下。"警察临走前叮嘱道。

"她可以住我那里。"我说,然后看向张小敏,"如果你愿意的话。"

张小敏犹豫了一下,点点头:"谢谢你,志浩。"

第二天,张小敏出院。在征得医院同意后,我带她回了我的住处——一套位于中关村附近的两居室。

"房子不大,你将就一下。"我有些局促地说,帮她安顿在客房。

"已经很好了。"她微笑着环顾四周,"很温馨,很有你的风格。"

接下来的几天,我请了假在家照顾张小敏。

白天陪她去医院换药,晚上做些简单的家常菜。

虽然右手不便,但张小敏坚持要帮忙,每次看到她笨拙地用左手切菜,我心里既心疼又温暖。

"不用勉强自己,安心养伤就好。"我劝她。

"我已经麻烦你太多了。"她倔强地说,"而且...我想多做些事情,不让自己胡思乱想。"

我了解她的心情,就随她去了,只是在一旁默默注意着,随时准备帮忙。

隔天,我陪张小敏去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同时咨询了离婚事宜。

律师建议我们收集更多王明家暴的证据,包括医院的诊断记录、警方的报警记录,以及张小敏手机上保存的王明威胁信息。

"越多证据越好,这样才能确保离婚顺利,并且让您获得应有的赔偿。"律师说。

离开法院,我们在附近的公园散步。初夏的阳光温暖却不刺眼,张小敏的脸色比刚出院时好多了,额头的伤口也开始结痂。

"志浩,这些天谢谢你。"她突然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我。

"别总是道谢,我们之间不需要这些。"我摇摇头。

"不,我必须说。"她坚持道,"这些年...我一直在后悔当初的决定。如果当年我坚持等你,现在我们会是什么样子?"

我看着她的眼睛,轻声说:"也许会一起生活,有自己的家庭,平凡但幸福。但谁又能说得准呢?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现在和将来。"

"你说得对。"她笑了,虽然眼中还有一丝忧虑,

"只是...我担心王明不会轻易放过我们。他这几天一直没出现,我总觉得他在策划什么。"

"别想那么多,有警察和法律呢。"我握住她的手,"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陪你一起面对。"

回家的路上,张小敏接到了学校的电话,告知她有匿名举报称她与学生有不正当关系。

虽然学校领导表示不太相信这种无稽之谈,但按规定还是要进行调查。

"一定是王明干的。"放下电话,张小敏惊慌地说。

当天晚上,我也接到了公司人事部的电话,告知我有人匿名举报我与已婚女性有不正当关系,影响公司形象,需要进行内部调查。

"看来他开始报复了。"我冷静地对张小敏说,"我们得做好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压力接踵而至。王明利用他的关系网开始对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打击。

张小敏被学校暂停教学工作,我被公司调离原部门,改做边缘性工作。

更可怕的是,王明通过各种渠道散布谣言,说张小敏与学生有染,我则是插足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一时间,我们成了众人议论的对象。

"也许我应该回去。"一天晚上,张小敏绝望地说,"这样下去,你的事业会毁掉,我的名誉也会被他彻底摧毁。"

"绝对不行!"我坚决反对,"难道你要回去继续忍受他的暴力吗?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不能后退。"

"可是..."

"没有可是。"我打断她,"相信我,总会有办法的。"

10

正在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

"您好,请问是陈志浩先生吗?"一个陌生的女声。

"是我。"

"我是张小敏的学生,韩莉。"女孩的声音有些紧张,

"我听说了林老师的事情,想告诉您,那个匿名举报是假的。我们班上所有同学都知道林老师是多么正直和敬业的人。"

我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一些:"谢谢你,韩莉。但现在情况比较复杂..."

"我知道,"她急切地说,

"我们班的同学都在讨论这件事。有人说看到过林老师丈夫喝醉酒后在校门口闹事,还有人知道他经常恐吓林老师..."

这些信息让我眼前一亮:"韩莉,你们能作证吗?"

"当然可以!我们已经联名写了一封信给校长,表达对林老师的支持。而且..."她犹豫了一下,"我有个表哥在王明的公司工作,听说王明经常霸凌下属,还有挪用公款的嫌疑。我表哥愿意提供一些内部资料。"

挂断电话,我将这个意外的好消息告诉了张小敏。她惊讶之余,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学生们这么支持我..."她声音哽咽。

"看来老天有眼,好人终有好报。"我鼓励她,

"我们现在需要收集王明的更多黑料,包括他挪用公款、霸凌下属的证据。如果能证明他品行不端,甚至有违法行为,那在离婚案和名誉恢复上,我们就更有优势了。"

第二天,韩莉带着她的表哥李铮来到我家。

李铮是王明公司的财务助理,他带来了一些财务记录的复印件,显示王明多次以虚假发票报销个人开支,甚至挪用了公司的研发资金。

"他一直威胁员工不准说出去,否则就让我们失业。"李铮说,"但看到他这样对待林教授,我实在忍不下去了。"

有了这些证据,再加上学生们的联名信,我们开始了反击。

我联系了一位资深律师朋友,将所有证据整理成册,然后通过正规渠道向警方和王明的公司举报了他的违法行为。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顺利。

王明公司立即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后迅速与他划清界限,甚至暂停了他的职务。

警方也对他的财务问题展开调查,并以涉嫌家庭暴力的罪名对他进行了拘留。

学校方面,在收到学生们的联名信和警方的调查报告后,彻底澄清了对张小敏的不实指控,恢复了她的教学工作,并公开表示支持她面对家庭暴力的勇气。

我的公司也撤销了对我的内部调查,恢复了我的原职位。

领导甚至私下里表示了对我"扶弱锄强"的赞赏。

风暴渐渐平息,阳光重新照进我们的生活。

一个月后,张小敏的离婚诉讼顺利进行。

面对铁证如山的家暴证据和自身涉嫌违法的窘境,王明不得不同意离婚,并支付巨额赔偿。

离婚手续办完的那天,我和张小敏站在法院外的台阶上,阳光灿烂。

"终于自由了。"她深吸一口气,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轻松笑容。

"从今天开始,你可以重新开始了。"我微笑着说。

"志浩,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她转向我,眼神认真而温柔。

"什么问题?"

"那天,你在天安门广场等了我一整天,是不是?"

我点点头:"从早上九点到傍晚六点。"

她的眼睛湿润了:"你知道吗,我其实去了。"

"什么?"我惊讶地看着她。

"比约定晚了一天。"她苦笑道,"我父亲突发心脏病,我不得不留在医院照顾他。第二天我赶到天安门,满心希望能找到你,但..."

"但我已经离开了。"我接过她的话,心中百感交集。

"是的。我问了广场上的警察,他说确实有个军人站在那里很久。我心碎了,觉得错过了唯一的机会。"她顿了顿,"后来,我试着找你,但部队的信息太封闭了,我无法联系到你。"

"所以...当年的分手信?"

"我当时被家人和导师压力,说异地恋没有结果。我一时软弱写了那封信,后来无数次后悔。"她抬头看我,眼中满是歉意和深情,

"志浩,这些年,我从未真正忘记过你。"

我沉默了一会儿,消化着这个迟来十五年的真相。

多少个夜晚,我曾在梦中回到那个天安门广场,想象着如果她来了会怎样。原来,命运的捉弄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我们只是错过了一天。

"小敏,"我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哽咽,"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找到了彼此。"

她点点头,微笑中带着泪光:"是啊,十五年后,命运又把我们带到了一起。这一次,我不会再放手了。"

我伸出手,她毫不犹豫地握住:"我也是,再也不会让你离开了。"

夕阳西下,我们沿着长安街漫步,背后是雄伟的天安门广场。

十五年的时光,让我们失去了青春的冲动,但获得了成熟的坚定。

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们各自经历风雨,才能更加珍惜重逢时的温暖阳光。

来源:荔枝人物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