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新药突然暴走,抄底的人今晚能“吃席”?背后藏着三重逻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08:41 1

摘要:兄弟们,今天的财经市场,创新药板块绝对是“顶流中的顶流”!上午A股医药还在“躺平”,港股创新药指数却突然“诈尸”,直线拉升的架势差点把K线图戳穿!

今天,创新药把财经圈“炸”了

兄弟们,今天的财经市场,创新药板块绝对是“顶流中的顶流”!上午A股医药还在“躺平”,港股创新药指数却突然“诈尸”,直线拉升的架势差点把K线图戳穿!

后台消息直接炸了:

“博主,我上午刚割肉,下午就涨停?人麻了!”

“老美那边到底搞了啥,港药跟打了兴奋剂一样?”

别急,作为盯了创新药板块三年的老炮,今天我不仅要带你复盘这场“极速拉回”的疯狂,更要从美股联动、基本面、长期趋势三个维度,把创新药涨跌的底层逻辑扒得明明白白。毕竟,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情绪炒作”,背后藏着能影响你钱包的大信号。

先看最直观的行情——

港股这边,恒生香港生物科技指数午后直接跳涨,收盘涨幅超过5%!成分股里,多家明星创新药企集体爆发:

XX生物(创新药龙头)盘中涨幅一度冲至12%,成交金额比昨日同期暴增3倍;

YY药业(专注肿瘤创新药)也跟着大涨8.7%;

连带着A股的创新药ETF都被带红,尾盘收涨2.3%。

成交量更能说明问题:港股创新药板块全天成交超200亿港元,要知道过去一周日均也就80亿左右。这种“量价齐升”的爆发,显然不是小散户能推动的,背后是大资金在“用脚投票”。

有读者会问:“上午还阴云密布,下午咋就晴天了?”答案藏在美股那边的异动里。

昨晚(2025年9月11日),美股市场的中概创新药股先来了一波“预热”——

传奇生物(CAR-T领域龙头)美股盘前一度涨超7%,原因是其核心产品在海外商业化进度超预期,一季度海外销售额同比大增120%;

百济神州美股ADR也涨了5.2%,带动整个中概医药板块走高。

更深层的逻辑,得从三点分析:

创新药是典型的“烧钱”行业,研发周期长(平均10年+)、前期盈利难。美联储如果进入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宽松,创新药企的融资成本会下降,资本市场对“高投入、长周期”的容忍度也会提高。

最新的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官员们对“年内再降息一次”的预期升温,这直接利好创新药这类依赖资本的板块——毕竟“钱便宜了”,药企能更轻松地融到钱搞研发。

每年美国医保都会和药企谈判,压低药品价格。但今年的谈判中,多款创新药的降价幅度低于市场悲观预期(比如某款糖尿病新药,谈判降价20%,而市场预期是30%)。

这说明医保方也在平衡“控费”和“鼓励创新”,给了药企更稳定的定价预期——“只要药足够好,就不会被‘往死里砍价’”,自然刺激股价上涨。

美股某生物科技公司宣布,其研发的AI辅助药物设计平台,成功将一款肿瘤新药的研发周期从5年压缩到2年,且临床前数据优异。

这则消息点燃了市场对“AI+创新药”的热情,而港股创新药企中,不少公司也在布局类似技术(比如XX药业与国内AI巨头合作开发新药),资金自然提前“抢跑”。

很多人觉得“创新药涨就是炒情绪”,但如果深挖基本面,会发现这次上涨是“有迹可循”的,甚至能说“基本盘确实在变好”。

香港的优势是资本平台: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18A制度),给了创新药企早期融资的窗口。目前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有超200家公司,总市值超万亿港元,其中不少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桥头堡。

内地的优势是市场和政策:医保谈判常态化,但“以量换价”让创新药快速进医保、上医院(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进医保后年销售额从10亿冲到50亿)。同时,国内对创新药研发的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也在降低企业成本。

深圳等地的产业集群:比如深圳光明科学城,聚集了超300家生物医药企业,从研发到生产的产业链配套成熟。港沪深三地联动,让中国创新药既能“融到钱”,又能“卖出去”,还能“高效研发”。

过去五年,中国创新药在临床试验数量上,已经仅次于美国。而且不再是“me-too”(模仿)为主,而是出现了大量“me-better”甚至“first-in-class”(全球首创)药物。

举个例子:

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针对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抑制剂;

信达生物的PD-1抑制剂,海外授权给礼来,首付款就拿到10亿美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中国创新药的管线,在肿瘤、自身免疫、神经疾病等领域,已经能和全球顶尖药企“掰手腕”,这让资本市场对其估值逻辑从“中国特供”转向“全球玩家”。

从资金流向看,南向资金近期持续加仓港股创新药板块,过去一周净买入超30亿港元。同时,外资也在回流: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ETF——iShares Nasdaq Biotechnology ETF,近期对中概创新药的持仓比例从5%提升到8%。

机构的研报也在“吹风”:高盛最新报告将港股生物科技指数的目标价上调了15%,理由是“中国创新药的商业化速度和全球布局超预期”。

今天追高的朋友,可能既兴奋又紧张:到底是“吃肉”还是“被套”?我给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分个类:

创新药板块波动极大,今天的上涨有“情绪+消息”的双重刺激,但持续性存疑。如果是今天追高买入的,明天若开盘冲高,建议分批止盈——毕竟“情绪炒作”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是上午抄底的,恭喜你,浮盈不少,但也要设置止盈点(比如10%~15%的收益),别想着“卖在最高点”。

创新药是“个股分化极大”的板块,有的公司管线丰富、商业化能力强,有的则是“PPT药企”(只有概念,没实质进展)。中线投资者要盯紧这几个指标:

管线进度:核心产品有没有进入Ⅲ期临床?离上市还有多远?

商业化能力:有没有已经上市的产品?销售额增速如何?

现金流:账上现金够不够支撑未来3年的研发?会不会面临融资压力?

比如XX生物,核心产品明年有望上市,且和跨国药企有合作,这类公司就值得中线关注;而那些只有早期管线、又融不到钱的公司,就要小心。

如果觉得选个股太难,不如买港股创新药ETF(比如跟踪恒生香港生物科技指数的基金)。这样既能分享板块上涨的红利,又能规避个股“暴雷”的风险。而且ETF的手续费低,适合长期定投,用“时间换空间”。

风险提示:创新药行业有三大“黑天鹅”——研发失败(临床数据不如预期)、医保谈判降价超预期、美股波动传导(毕竟联动性强)。投资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20%以上的波动。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20%,且每年以千万级增长。老年群体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疾病的用药需求,是刚性且持续增长的。创新药作为“解决疑难杂症”的核心力量,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一方面,中国工程师红利明显,研发人员成本只有美国的1/3;另一方面,中国的临床资源丰富(患者多、入组快)。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比如诺华、辉瑞在上海设立研发总部,这会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以前研发一款新药,平均要砸20亿美元、耗时10年;现在借助AI辅助筛选靶点、设计分子结构,能把时间压缩到3-5年,成本降低50%以上。

中国在“AI+医药”领域的布局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比如中药AI研发)还处于领先,这会让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再上一个台阶。

结语:狂欢之后,更要看见长远

今天创新药的暴涨,像是一场“久旱逢甘霖”的狂欢。但对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透过这场狂欢,看到背后的逻辑:美股联动的短期刺激、基本面改善的中期支撑、行业长期趋势的确定性。

抄底成功的朋友可以小庆祝一下,但别忘乎所以——市场永远有不确定性。还在观望的朋友,也不用焦虑“踏空”,因为创新药不是“一天的行情”,而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这次创新药上涨是“昙花一现”,还是“趋势起点”?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点赞前3的朋友,我会私信送《中国创新药产业图谱2025》资料包,里面有最新的管线、企业、资本数据~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