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不容易,书编成了,吕不韦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就取名为《吕氏春秋》。他下令将整部书公开展示在咸阳城最热闹的集市上,还在最醒目的地方张贴告示:“有能增改一字者,赏千金!”
战国后期,秦相吕不韦养了许多门客。闲来无事,吕不韦就想让他们编撰一部记载“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著作,好借此书扬名天下,流传后世。
好不容易,书编成了,吕不韦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就取名为《吕氏春秋》。他下令将整部书公开展示在咸阳城最热闹的集市上,还在最醒目的地方张贴告示:“有能增改一字者,赏千金!”
整个咸阳城都轰动了,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观看,可最终也没有一个人指出书中的任何一处错误。且不论这部《吕氏春秋》是否真的如同金科玉律一般无可指摘,这个故事却广为流传,后来还演变为一个成语———“一字千金”。
无独有偶,唐朝也有这么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说的是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名叫周昉,他对于作画也是“精益求精”。
相传有一次,周昉收到一座大寺庙的邀请,要为他们创作一幅精美的壁画。周昉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这天一大早,他就把刚刚绘制好的画稿草图摆在了闹市上,让路过的人们任情观看。人们果然被这新鲜事吸引了来,一边看画一边还评头论足地挑着毛病:这儿高了,那儿胖了,此处太腻,彼处太糊……
虽然众人的话也并不全然正确,周昉却一点也不生气。他在一旁认真地聆听,默默地记下众人的意见,晚上回到家就参考着人们的意思,仔细地修改画稿。
连续一个多月,周昉每天都这样展出、修改草图,人们提出的意见越来越少,直到再也没有人挑什么毛病了。这时,他的这幅画作也最终定稿。周昉于是来到寺庙,他胸有成竹,时而挥毫泼墨,时而精雕细琢,一幅精彩绝伦的传世画作很快就完美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来源:十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