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1日至10日,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理学院“知了小队”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双溪中学,以当地非遗项目为纽带,为学生们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华文化传承课,让古老技艺在青春指尖焕发新生,让民族精神在校园土壤扎根生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非遗作为其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智慧与温度。
2025年7月1日至10日,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理学院“知了小队”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双溪中学,以当地非遗项目为纽带,为学生们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华文化传承课,让古老技艺在青春指尖焕发新生,让民族精神在校园土壤扎根生长。
课堂上,支教队员们将这一乡土非遗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大坐标系中,深入浅出地阐释其文化内核:从《诗经》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的编结记载,到农耕文明里“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从匠人们“以心制器、以器载道”的坚守,到传统工艺中“经纬相济、刚柔并蓄”的哲学思想。队员们通过实物展示、技艺演示,生动解读其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价值——它不仅是匠心打造的器物,更是中华文化中“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精神的微观缩影,是乡土百姓与中华文脉血脉相连的鲜活见证。
实践环节中,学生们在指尖与材料的互动中,触摸的不仅是传统工艺的纹理,更是中华文化的肌理。支教队员们结合操作细节,阐释了“工匠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关联:一份材料的选料,体现“格物致知”的严谨;一组纹样的设计,蕴含“美美与共”的审美;一次技法的改良,彰显“推陈出新”的智慧。孩子们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中的文字,更是融入生活、可感可触的实践,是“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是“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此次活动以小见大,让这一乡土非遗成为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它不仅让乡村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家乡非遗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西南石油大学学子以青春之力,架起非遗与校园的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生机,为增强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精神根基注入了蓬勃的青春能量。
来源:最大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