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降了、产值涨了,老年健康产业为啥还不赚钱?破解 “三高” 困局才是破内卷的关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8:48 1

摘要:趁着下班点,跟店长闲聊了几句,这个大姐守着这家店三年了,从最初每月净赚两万到现在勉强持平,偶尔还会亏点。房租从去年的 18000 降到 10500,周边老人买保健品、做理疗的钱明明比以前舍得花,自己反倒越做越累…… 这大概是当下老年健康产业从业者最痛的共鸣。

今天发现,小区门口的 “康乐之家” 又换了招牌。

趁着下班点,跟店长闲聊了几句,这个大姐守着这家店三年了,从最初每月净赚两万到现在勉强持平,偶尔还会亏点。房租从去年的 18000 降到 10500,周边老人买保健品、做理疗的钱明明比以前舍得花,自己反倒越做越累…… 这大概是当下老年健康产业从业者最痛的共鸣。

都说房地产下行让实体店喘了口气,都说健康意识觉醒带火了银发经济(2024 年老年健康产业规模突破 8 万亿,同比增 12%),可跟任何一个经销商沟通,听到的多是 “卷不动了”“不赚钱” 的叹息。

有人归咎于监管收紧,有人抱怨同行打价格战,但,你问那些在行业里干得,超过十年以上的前辈:“08 年查传销比现在狠,2015 年一条街挤着七八家店,那会儿咋有人能赚到钱?”

其实,现在的 “难”,藏在三个躲不开的成本陷阱里 —— 获客成本高到离谱,用人成本涨得心慌,信任成本重如泰山。这 “三高” 像三根勒紧的绳索,捆住了行业的手脚,甚至让你窒息。

一、获客成本高:从 “送鸡蛋” 到 “买流量”,钱花了人留不住

五年前,开一家理疗店,在菜市场门口摆张桌子,送 10 块钱的鸡蛋就能拉来 20 个老人进店,转化率能到 30%。现在呢?社区摆摊一天花 500 块租场地、买礼品,来 30 个老人,最终办卡的可能只有 1 个,单客获客成本从 30 块飙到 500 块,翻了 16 倍!

这不是个例,我们联营的一个系统,内部数据显示,2020 年老年平均获客成本约 35 元 / 人,2024 年已突破 180 元,部分一线城市核心区甚至达到 300 元。

线上“流量陷阱”:线上投信息流广告,定向 55 岁以上人群,点击一次 5 块钱,100 次点击里能留下 1 个有效电话就算不错;线下搞 “免费体验”,来的多是 “薅羊毛专业户”,听完讲座拿了赠品就走,连店名都记不住。

为什么成本降不下来?因为老人的 “防备心” 被练出来了。以前一句 “免费测血压” 能让人放下戒心,现在他们会先问 “是不是要推销保健品”;以前靠 “专家义诊” 能唬住人,现在儿女们会提前在群里发 “骗局预警”。又人是这么总结的:“现在获客得先过三关:老人的怀疑关、子女的审核关、社区的报备关,每过一关都得加钱。”

二、用人成本高:不是工资涨了,是 “靠谱的人” 越来越难养

前天有个老乡打电话,转型做了养生会所,最近在招理疗师,开出 6000 底薪加提成,比三年前涨了 40%,可面试了 20 多个人,要么是刚培训三天就敢上手的 “速成班”,要么是干俩月就嫌 “伺候老人太麻烦” 的年轻人。他愁的不是工资单,是 “人效比”:一个成熟的理疗师要会推拿、懂慢病知识、能陪老人聊天,培养周期至少 6 个月,可好不容易练出来,转头就被隔壁店加价挖走。

老年健康产业的用人成本,早不是 “涨工资” 那么简单。一方面,核心岗位薪资跳涨:持证营养师月薪从 2020 年的 5800 元涨到 2024 年的 9200 元,护工薪资年均涨幅超 15%,比服务业平均水平高 8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隐性成本高到吓人:一个公司能留住员工,每月要花成本搞 “情绪疏导”—— 因为员工天天面对失能老人的负面情绪,离职率高,是普通行业的 2 倍。

更棘手的是 “技能断层”。年轻人嫌这份工作 “不够体面”,40 岁以上的从业者又跟不上数字化节奏:教了五遍还不会用会员管理系统,直播科普时对着镜头说不出话。稍微想做长线一点的人没有不叹气的:“现在招个人,得先教智能手机,再教老年心理,最后才教专业技能,这成本能不高吗?”

三、信任成本高:从 “一句话成交” 到 “三个月考察”,重建信任比赚钱更难

四川陈总的一个老员工说,最怀念 2018 年,带客户去工厂参观一次,当场就能订 6.8万块的货。现在她带客户看检测报告、请医生背书、甚至拉到三甲医院做对比结果,折腾三个月,对方才犹豫着买两盒试试。“以前是‘你说有效我就信’,现在是‘你证明没骗我我才买’,光资质文件也得多准备几套,一套给老人看,一套给子女看,一套给监管看,至少留一套随时来人看”信任崩塌的代价,全变成了企业的成本。

更隐蔽的成本在 “试错空间” 里。以前夸大宣传被投诉,罚点钱就能了事;现在一旦登上 “虚假宣传黑名单”,整个区域的客户都会流失。上海的经销商,今年跟的私域直播间讲 “能降血糖” 被举报,不仅罚款 20 万,自己的13家门店全部被查,月销量直接腰斩,开始总部还花钱帮公关,后来也不管了,现在正常经营都困难了。用他们老板张总的话说:“现在每句话都得带着‘可能’‘辅助’,赚的每一分钱都得先买‘信任保险’。”

破局的钥匙,藏在 “反内卷” 的细节里

其实 “三高” 不是绝症。那些活得不错的公司,都在做同一件事:把成本变成资产。

获客成本高?社区嵌入式门店的做法值得学:租个 20 平米的小铺,不搞模式,就靠落地全生活养生方式,践行“饮食、运动、起居、情志和养生保健调理方案”的干预指导, 攒人气,半年下来老客户带新客户的比例达 60%,获客成本降到 80 元。

用人成本高?养生指南服务中心推行“客户员工化、员工股东化” 他们自带亲和力和专业度,薪资比直接雇人低 70%,客户满意度反而更高。

信任成本高?不如 “把透明当卖点”:在门店贴出 “利润构成表”(产品成本 40%、服务 30%、合规 15%、利润 15%),让老人看得明明白白,复购率反而涨了 25%。

老年健康产业的本质,从来不是 “赚快钱” 的生意,而是 “攒人心” 的事业。当房租不再是负担,当健康产业产值持续增长,真正能拉开差距的,是那些能把 “三高” 转化为 “三心”(省心、贴心、放心)的从业者。毕竟,老人们愿意为健康花钱,但更愿意为 “值得信任” 的人花钱 —— 这或许就是破内卷的终极答案。

你店里的 “三高” 问题怎么解?评论区聊聊,或许同行的一句话,就能点醒新思路。

来源:健观深一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