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忍气吞声20年后,由我国成立的国货品牌在2022年,终于站上了世界钟表巅峰,成功的摆脱了瑞士手的打压!
你都知道什么牌子的手表呢?
在全球钟表制造业中瑞士一直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
中国虽然是钟表制造产能第一大国,但在高端原创设计领域却长期缺席。
忍气吞声20年后,由我国成立的国货品牌在2022年,终于站上了世界钟表巅峰,成功的摆脱了瑞士手的打压!
张建民1991年从西北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成为该校第一届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
那个年代工业设计还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更别说将设计与传统制表业结合起来。毕业后的张建民南下深圳,正值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
深圳市年轻人创梦的开始,他从一名普通设计师做起,逐步成长为跨界设计领域的专家。
他的作品涵盖建筑、平面、产品等多个领域,甚至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的导视系统设计。
但张建民心中一直有一个未完成的梦想,那就是设计一款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原创机械手表。
这个想法在他心中酝酿了20多年,直到2016年,已经47岁的他决定放手一搏。
但当时的腕表产业基本上都被瑞士垄断,当时的中国更是瑞士手表出口的第一大客户。
2020年瑞士对中国手表出口额合计约40.91亿瑞士法郎,占到瑞士手表全球总出口额的24.09%。可见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机械手表的巨大需求。
但有个非常尴尬的现实,中国人虽然热爱手表,却缺乏自己的高端手表品牌。
义乌制造可以制造出外观相似甚至质量更好的手表,但缺少的正是原创设计和品牌价值。
张建民知道要想在这个领域立足,必须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2016年,CIGA design玺佳正式成立。作为中国原创设计师腕表品牌,玺佳始终坚持原创设计,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设计理念,重构腕表对新世代用户自我个性的精神表达。
创业初期张建民几乎要从最基础的每一个齿轮开始摸索。由于找不到相应的同行业公司进行交流,他甚至自掏腰包飞到伦敦,请专业人士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鉴定和指正。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这位40多岁的设计师头发日渐稀疏,但他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
好在品牌获得了京东金融、小米的投资,也是京东投资的唯一腕表品牌。
玺佳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外观设计,更在于技术创新。
品牌开创了独有的"非同步追随"机芯技术,从中国古老的计时器日晷汲取灵感,改变了传统机芯齿轮比,实现时针转30°,分针转390°,使一个点即可指示时和分的功能。
传统机械表的时针和分针是按照固定比例运转的,而玺佳的创新让读时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对时间概念的重新诠释。
真正让玺佳在国际舞台上扬眉吐气的,是2021年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玺佳U系列·蓝色星球荣获第21届"日内瓦高级钟表大赏挑战奖",成为首个登上全球腕表领域最高殿堂的中国品牌。
日内瓦高级钟表大赏堪称表坛最高荣誉缔造者,素有钟表界"奥斯卡大奖"之美誉。
要知道参与角逐的都是伯爵、百年灵、万国表、香奈儿、萧邦等国际顶级品牌。
获奖之后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2022年1月27日,纽约时报特地专访品牌创始人张建民先生,并以《击败瑞士的中国腕表品牌》这一主题进行锐评。
2020年,玺佳机械表Z系列·锋芒钛合金版在各大平台刷新钟表类目历史销售纪录,众筹结束时销售金额达278.4万美金,热销至100多个国家。
ndiegogo是美国成立最早的众筹平台之一,拥有来自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万月活跃用户。
一个中国手表品牌能在这样的平台上创造纪录,足以说明其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更让人振奋的是,玺佳不是昙花一现的网红产品。
品牌凭借至臻原创设计力累计荣获17项国际设计大奖,成为国内腕表领域获得国际设计大奖数量最多的品牌。
玺佳的成功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崛起,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里程碑。
在传统的认知中机械手表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象征,承载着绝对理性的西方思维方式。
而玺佳作为东方设计师的作品,成功地在这个纯粹西方的领域中注入了东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玺佳有款原创腕表采用了"天圆地方"东方哲学的表达,为实现创意效果,改变了传统壳芯的装配工艺,采用柔性连接,抗震性能比传统产品提升两倍以上。
这种将东方文化与现代工艺结合的做法,让人看到了中国设计的独特魅力。
2022年7月,玺佳U系列·蓝色星球被瑞士日内瓦艺术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该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只中国品牌腕表。它标志着中国手表设计第一次得到了欧洲文化界的正式认可。
后期结合环保发展理念,玺佳在蓝色星球Ⅱ的设计中,表壳使用领先行业的回收钛环保材质,由表及里释放环保能量,守护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
如今的玺佳,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忍气吞声"的追赶者,成为整个中国制表业指明了方向。
它证明了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高端制造领域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在原创设计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从某种意义上说,玺佳的故事就是当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代工生产,到后来的品质提升,再到如今的原创设计,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摆脱"价格竞争"的低层次竞争,走向"价值创造"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编辑:木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