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莫言和余华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对社会 “疼痛” 的书写上,他们的作品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
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莫言和余华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对社会 “疼痛” 的书写上,他们的作品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
莫言的《四十一炮》,以独特的视角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荒诞与真实的世界。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罗小通展开,他生活在农村改革初期,目睹了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人性在这一过程中的裂变与挣扎。在那个时代,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人们在欲望与现实之间徘徊。罗小通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亲情的淡漠、社会的无情打击,都让他对生活充满了悲观和失望 。但他内心深处又有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这种矛盾与挣扎,正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余华的《第七天》同样震撼人心。这部作品以死者杨飞的视角,讲述了他死后七天的经历。在这七天里,杨飞游荡在生与死的边界,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亡灵,他们的故事拼凑出了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图景。从拆迁中丧生的人,到因黑幕而含冤的死者,再到被食品安全问题夺去生命的受害者…… 余华用魔幻的叙事,将社会的种种问题编织进亡灵的对话里。
从先锋时期开始,余华就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冷峻的笔触,呈现出一个充满暴力、欺骗、阴谋、杀戮的 “恶的世界”。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主人公满怀憧憬地踏上旅程,却遭遇了一系列荒诞离奇的事件,他的纯真在现实的残酷面前被无情碾碎。在那个看似普通的小旅店里,他的行李被人肆意哄抢,司机不仅没有帮助他,反而与抢劫者一同离去,这种突如其来的背叛和暴力,让人感受到世界的荒诞与不可理喻 。而在《现实一种》里,兄弟之间的仇恨引发了一系列血腥暴力的事件,人性中的恶被无限放大,亲人之间的残杀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展现了余华对人性阴暗面和社会残酷现实的揭露。
随着创作的深入,余华进入了后先锋时期,他的作品中逐渐加入了温情色彩,但对苦难的表达和对人生存境遇的关怀始终如一。在《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挫折,亲人相继离世,命运对他百般折磨,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余华通过福贵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无奈,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脆弱 。
《许三观卖血记》同样如此,许三观为了家人一次次卖血,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卖血成为他解决生活困境的无奈之举,每一次卖血都伴随着身体的虚弱和生命的危险,但他为了家人义无反顾,这些情节深刻地体现了生活的苦难以及人性的光辉 。余华用他的作品,将自己对苦难的认知和思考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他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引发强烈的共鸣。
莫言的创作生涯,同样是一部对苦难意识坚守与探索的历程。他曾在回答 “为何写作” 时,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我在这本书里写下了中国的疼痛,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中国的疼痛也是我个人的疼痛 。可以说,从我写长篇小说开始,我就一直想写人的疼痛和一个国家的疼痛。” 他将苦难经验凝练为 “疼痛”,这一独特的命名,饱含着他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从早期的《透明的萝卜》开始,莫言就展现出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苦难的敏锐感知。小说中,黑孩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他沉默寡言,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和坚韧。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他光着脚丫,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执着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透明萝卜,透明萝卜象征着他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他在寻找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如被大人打骂、被同伴欺负等,都展现了生活的残酷与艰辛 。
随着创作的成熟,莫言在《红高粱》中以更加豪放的笔触,展现了家族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我爷爷” 和 “我奶奶” 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充满了激情与悲壮。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面临着生死考验,家园被破坏,亲人被杀害,但他们没有屈服,而是奋起反抗,这种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莫言对生命力量的赞美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
《丰乳肥臀》更是一部展现历史沧桑与苦难的宏大史诗。母亲上官鲁氏在动荡的时代里,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她生育了众多子女,却在战争、饥饿、疾病等苦难中艰难地抚养他们长大。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她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甚至做出了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惊人之举 。她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母亲的缩影,莫言通过她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与伟大,以及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
从早期到后期,莫言的创作风格虽然不断变化,但苦难意识始终贯穿其中。正如洪子诚所说,作家只有历经痛苦、有苦难经验,才能感同身受,发现和体悟他人的生存现状。莫言正是如此,他将自己的苦难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商业主义浪潮汹涌澎湃,席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文学领域也未能幸免。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走向表面化。作家们似乎更热衷于捕捉偶发的感觉,凭借个人直接经验来描绘现实,在作品中大量堆砌感官场景 。比如一些都市小说,充斥着对奢华生活场景的描写,灯红酒绿的酒吧、高档豪华的购物中心等场景频繁出现,却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本质问题的深入挖掘 。这种创作倾向使得文学作品流于形式,失去了对生活深度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随着消费社会的繁荣,文学的消费化趋势愈发明显。从文学作品的产生,到传播,再到销售,各个环节都被打上了消费的烙印。在图书市场上,一些包装精美的文学书籍,更像是一件件商品,吸引着读者的眼球。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更多地以轻松自在的方式进行,将其作为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追求阅读过程中的短暂快感,而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
例如一些网络小说,以爽文的形式满足读者的幻想,情节简单直白,缺乏思想深度,但却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销量可观 。这一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担忧,他们认为当代文学正在逐渐失去其艺术价值,沦为纯粹的消费品,无法在艺术表现上创造出新的经验,更难以对人们的精神价值选择产生有力的影响 。在这个看似繁荣的消费时代,文学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与迷失,在追求商业利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逐渐忘却了其作为时代记录者和精神引领者的使命。
莫言的作品始终扎根于乡土民间,他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农村社会在时代变迁中的苦难与挣扎。在《丰乳肥臀》中,他通过上官鲁氏的一生,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普通百姓在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 。上官鲁氏经历了战争、饥饿、贫穷等多重苦难,她的子女们也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遭遇了种种不幸。莫言通过对这个家庭苦难状态的细腻描绘,映射出了一代人的心灵际遇,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人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人性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升华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或家庭苦难的记录,更是对整个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直指灵魂深处,体现出对小人物和普通老百姓的深切关怀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