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肇庆教育扩容提质的“筑梦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21:30 1

摘要: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在肇庆,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基础教育扩容提质、教师队伍建设、支教帮扶、托管帮扶、县中振兴等肇庆教育政策之中。

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在肇庆,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基础教育扩容提质、教师队伍建设、支教帮扶、托管帮扶、县中振兴等肇庆教育政策之中。

他们之中,有积极推动校舍升级、课程优化,让教育扩容提质齐头并进的校长;有坚守二十载,以师德铸魂、专业赋能,为青年教师成长引路的基层教师;有跨越山海,既输送优质资源,更培育本土师资,让帮扶成效长久留存的支教者;有善用托管资源,将深圳名校经验本土化,破解教学难题的教育者;还有以爱暖校、以质立校,让县中重焕生机的守护者。这些教育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以坚守、创新与热爱,将政策蓝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书写着肇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让教育家精神在砚都大地绽放新时代光芒。

扩容提质双轮驱动

夯实优质均衡教育基础

为破解基础教育领域供需结构性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肇庆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教育事业振兴行动,持续破解基础教育的短板弱项,既解决学位紧的问题,又实现教学优的目标,进一步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体系。

肇庆宣卿中学党委书记路其昌是政策落地的积极推动者。为响应扩容提质号召,该校利用暑假完成硬件升级:小学部193间宿舍、初中部252间宿舍完成“4改6”改造,新增床位1222个;同时修缮18间教室、升级室外消防系统,为学校扩容提质筑牢根基。

“扩容并非单纯增加床位,更要让每位学生都享受优质教育。”路其昌说,学校同步推进提质举措,计划未来五年引进和培育硕博教师超200人、正高级职称教师5人,实施强师赋能工程,深化定向越野、游泳等特色课程建设。

据介绍,该校初中男子足球队斩获全市冠军,定向运动健儿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勇夺两金一银五铜,真正实现规模与质量同步跃升。

肇庆宣卿中学的实践表明,唯有将物理空间拓展与教育质量提升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满足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愿望。接下来,该校计划于2025年底启动扩容提质(二期)工程,持续以扩容夯实发展根基,以提质擦亮卓越品牌,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示范高地。

铸魂赋能双管齐下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建设一支肩负时代使命、赋能学生成长的“筑梦人”团队,肇庆把教师队伍建设置于教育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提升专业能力等举措,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高要区金利中学教师梁敏嫦,扎根基层二十三年,以实际行动践行师德要求。面对调皮叛逆的学生,她始终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灯塔,课余为学生补课、谈心疏导成了她的生活常态。

“教师节时,满屏的感谢老师信息,就是对师德最好的回馈。”梁敏嫦欣慰地说,受她的影响,不少她教过的学生都投身教育事业,让师德薪火相传。

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代表、怀集县第一中学教师马利锋则致力于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赋能。他通过举办青年教师发展论坛、遴选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方式,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前四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他指导胡枫佼、欧阳珍莲等五位教师登上省赛舞台,并分获高中政治学科二、三等奖;他主持的省级课题“借助时政微视频提升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研究”,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单打独斗’,要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带动‘雁群’齐飞,形成成长合力。”马利锋说。

梁敏嫦的师德坚守与马利锋的专业引领,共同印证了肇庆落实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唯有以师德铸魂、以专业赋能,才能培育出一支“乐教、善教、爱教”的优秀教师队伍。

输血造血山海共育

激活教育均衡内生动力

近年来,肇庆积极落实支教政策,既鼓励优秀教师“走出去”,奔赴偏远或教育薄弱地区支教,又注重“引进来”,整合市外帮扶力量,提升本地教师教学水平,激发教育内生动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2022年8月,德庆县莫村镇中心小学教师刘楚林主动请缨,赴西藏林芝市第二小学援藏支教,践行“援藏重在造血,而非输血”的理念。

初到高原,他发现孩子们对厘米、千克等概念陌生,却熟知酥油重20斤。他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高原生活,如在“鸡兔同笼”教学中,改编为“藏香猪和藏鸡分栏”,引导学生计算酥油售价;他还牵头成立数学工作坊,带领本地教师学习使用希沃白板、制作教学微课。如今,他的徒弟曲珍已能独立设计青稞产量统计课程。

“看到曲珍能独当一面,比培养出数学小能手更让我欣慰。”刘楚林说,他珍藏着一件签满林芝学生名字的衣服,这正是支教“造血”成果的生动见证。

深圳市福田区援广宁支教队队长张玉彬同样以“造血”为目标践行支教使命。他在广宁成立5个名师工作室,构建“教研培”一体化教师成长模式,并为广宁制定广东省县区级首个项目学习专项方案,带领队员走遍广宁70%以上的学校,推动全县80%的学校开设古村落保护、航天科创等特色课程。

张玉彬还带领队员每月送教下乡,一年引进物资超82.4万元,培养本地骨干教师200余名。“支教不是我们给予广宁什么,而是助力广宁长出自己的‘教育翅膀’。”张玉彬说。今年59岁的他即将退休,却毅然选择留任,继续推进名师工作室联动及中高考备考联动,只为让支教成果更加持久。

刘楚林的高原造血与张玉彬的广宁赋能,深刻诠释了肇庆支教政策的精髓——唯有既输送资源,又培育人才,方能实现“帮扶一方、带动一片”的长效目标。

引育结合本土活化

嫁接名校资源焕新课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人口增加,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肇庆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路径,借力优质学校托管帮扶政策,引入外地名校资源,通过管理理念输出、师资联动培养,提升本地学校办学水平,助力教育质量跃升。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四会中学党委书记张惠丽亲历了托管帮扶带来的“课堂蝶变”。此前,该校教师直接套用深高集团资料,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张惠丽与校领导深入调研70节高三课堂后发现,脱离学情是关键症结——超半数学生未完成作业或未用红笔订正,教师却不知情。

依托托管帮扶资源,学校引入深高“学情为先”的理念,严格规范作业交改流程,要求教师根据错题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该校借鉴深高活动育人模式,开展大湾区四大城市研学、15公里军训拉练、信息奥赛培训等活动,组织900余名师生参与社区社会实践。一名学生在完成20天暑期义工服务后感慨:“志愿服务从毕业任务变成了自我成长的修行。”

2025年高考,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四会中学特控率、本科率显著提升。“托管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将深高经验本土化,让课堂焕发生机。”张惠丽表示,学校还翻新了校门、更换了直饮水系统,以细节彰显托管帮扶的温度。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四会中学的实践证明,托管帮扶不能生搬硬套,而需结合本地学情灵活适配,方能让优质资源真正落地生根,助力学校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暖校提质重塑吸引力

县中振兴撬动县域发展

县中振兴意义深远,不仅能吸引更多学子留在本地接受中小学教育,推动县域基础教育整体提升,还能吸引更多家庭向县城集聚,为县城增添人口活力,激发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肇庆将县中振兴作为县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硬件改善、师资强化、特色培育,让县中成为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吸引学生就近入学。

年逾六旬的陈祥春校长毅然拒绝广州民办学校的高薪邀约,辞去南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一职,投身华南师范大学与封开共建的封开实验学校(封开广信中学),以实际行动践行县中振兴政策。他到湖北黄冈调研后发现,县中成功的秘诀在于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于是,他在广信中学力推“以爱为基”的教育理念,精心优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校享受舒适愉悦的时光;同时,引入华南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开设强基计划预备班,利用大学实验室开展科学教育。

今年,该校2025年统招批录取分数高达628.6分,比肇庆全市最低控制线高出223.6分,上千名市区学生踊跃填报志愿,其中不乏肇庆城区的优质生源,实现了从“送娃出去”到“转娃回来”的转变。“县中振兴不在于硬件比拼,而在于让学校充满温度与质量,家长才会安心把孩子托付。”陈祥春表示。

同样,马利锋也在怀集县第一中学积极作为,为县中振兴添砖加瓦。他以励志教育为特色,将红色校史、优秀校友故事收录进校本课程,用鲜活案例激励学生。同时,该校发挥“头雁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动教师团队共同成长,使县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有个学生曾因成绩落后而自卑,我坚持每天与他谈心,鼓励他参加科普大赛,后来他不仅成绩有所提升,还在比赛中获得了奖项。”马利锋说,县中学生更需要鼓励与支持,一句“你能行”,或许就能点亮孩子的人生。

陈祥春与马利锋的实践探索,共同印证了肇庆县中振兴政策的关键所在——以爱暖校、以质立校,让县中重焕生机与吸引力,进而撬动县域教育整体跃升。

每一位教师的动人故事,都是肇庆教育政策落地开花的生动写照。展望未来,还会有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将优质教育的阳光播撒到城乡每一个角落,让肇庆教育在政策引领下,朝着高质量、均衡化的方向稳健前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知肇分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