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是不懂英语,出去了也不方便,可你现在还年轻,也有机会有条件去拥抱更大的世界,体验各种不一样的文化。
Hello 大家好 欢迎收看最新一期节目,我是小渊。
综合实力第一的美利坚,是许多精英阶层人士永居海外的首选。
然而,美国并不会无条件接纳所有追梦者。
他们要的是精英。
因此,很多条件不达标的外人,只能曲线移民,
例如偷渡等各种高风险的操作,而本起案件的这位女主人公,
她用的办法则过于戏剧化,甚至荒唐得令人难以置信。
她的名字叫做张晓宁,1997年 出生在中国河北邯郸的一个商人家庭。
父母早年下海经商,积累了一定资本。
在时代红利中受益匪浅,日子过得非常优渥。
但人往高处走,他们希望女儿能接触更广的世界。
我们是不懂英语,出去了也不方便,可你现在还年轻,也有机会有条件去拥抱更大的世界,体验各种不一样的文化。
张晓宁从小听着这些话长大。
然而,想要出国留学,并非易事。
张晓宁的成绩很普通,甚至算不上优秀。
更棘手的是,她的心理状态极其不稳定,情绪失控的情况时有发生。
上课时,老师稍微批评几句,她便很容易崩溃。
有一次,数学老师批评说她不认真听课,结果她立刻撕碎作业本,夺门而出。
这种过激反应让学校老师很是尴尬,我希望你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是像公牛那样横冲直撞的野蛮。
没想到张晓宁根本不吃这一套,反而更加愤怒,开启“暴走模式”。
多年后,她还把这段经历发在社交媒体上,称之为“年少时的跌宕起伏”,并批判中式教育“PUA”学生,字里行间充满了愤怒与不满。
面对女儿的情绪失控,张母也多次向学校反馈,
尽量不要使用应试教育那套方式,但学校毕竟不止一个学生,所以学校领导也很无奈。
张晓宁的父母想着,既然孩子无法适应国内的教育,那就让她去试下外面的教育,或许能对女儿有所改善。
按照他们的计划,让女儿在国内读完本科后,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后,就去美国留学。
可事实偏偏不如他们所想,因为张晓宁的“嚣张跋扈”,
让学校很多老师领导都拿她没办法,他们就只能放下助人情结,尊重她人命运。
不出意外 在这样的“自由放任”之下,张晓宁的成绩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她的情绪问题愈发严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抑郁倾向,
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天不出门。
家人开始担忧,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没想到,她一听到“精神科”三个字,立刻歇斯底里地大喊
:“我没病!你们要是敢逼我去,我就报警!”紧接着,她崩溃痛哭。
最终,家里无奈之下,给她办理了休学,而本科出国的计划也因此泡汤。
张家人并未因此放弃,他们觉得女儿这种“敏感又偏激”的性格,
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国,最好是去美国,也许换个环境就能让女儿有所改善。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张家倾尽所有资源,最终为女儿铺平了赴美之路。
2021年,24岁的张晓宁终于收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录取通知书。
UCLA作为美国顶尖的公立大学之一,位于洛杉矶市,它在很多学科领域都有极高的声誉,
如果外国学生想在该校就读本科,门槛是相当高,
包括基本的学术要求,标准化考试成绩,以及推荐信等各种申请材料,
如果没有全额奖学金,还要求学生家里非富即贵,
因为费用不便宜,每年最少要有42万人民币。
捧着这张印有系主任签名的录取函时,张晓宁激动得几乎落泪。
此刻的她,仿佛终于看到了曙光。
她曾在社交媒体上感慨:“我的前半生,经历了太多本不该属于这个年纪的冷眼和歧视,通往幸福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
”为了拿到这张薄薄的纸,张家人几乎耗尽了所有资源,
让一个连国内大专都难以毕业的女孩,摇身一变,成为“世界顶级学府”的学生。
同年8月,张晓宁满怀憧憬踏上飞往洛杉矶的航班。
当飞机降落在洛杉矶国际机场时,她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对未来充满期待。
她将沿途的兴奋发到社交平台,兴高采烈地分享着自己“新生活的开始”。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等待她的,并不是“自由天堂”,
而是一场更为荒诞、甚至足以改变命运的风暴。
来到洛杉矶后,她很快爱上了这里宜人的气候。
当她吃到塞满厚厚牛肉饼的美式汉堡时,更是惊叹不已,果然汉堡还是美国本土的才最正宗。
她经常都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畅谈自由与快乐,仿佛终于从“精神美国人”变成了“肉体美国人”。
然而,她也清楚,要真正实现后者,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第一步就是试着跨越文化的隔阂融入当地,因此,一到洛杉矶,
她便努力尝试融入当地人的社交圈。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想象般顺利,她的语言和社交能力,
远不足以完成她的想法,与美国人说上几句客套话后便陷入尴尬的沉默。
几个月过去,她感觉自己依然没有融入大家。
按照大部分留学生的经历,外国留学生毕业后,要么靠着工作签证留在美国,要么回国就业或创业。
可张晓宁的成绩实在太差,尤其是在加州大学这种顶尖学府,
她的成绩单就更是难看,按她的简历和能力,
想找到一份愿意提供工作签证的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甚至连普通实习都难以获得。
半年过去,她的学业愈发糟糕,不仅实习无望,连顺利毕业都成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家里在国内有些背景,也无法跨越大洋提供任何帮助。
因此,想通过正常就业移民,这条路不可能。
不过,张晓宁并不打算放弃。
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一条许多“同路人”曾走过的路,Z治庇护。
然而,这条路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首先,申请政治庇护意味着必须彻底切割与母国的联系,
并且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在母国遭受了迫害。
简单来说,就像古代落草为寇,总得拿出一个“投名状”来表明立场。
而那些本就因问题逃亡海外的人,最容易达成这一要求,因为他们的“投名状”天然成立。
反观张晓宁,她的过去平淡无奇,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并未受过真正的迫害。
这一现实让她的处境极为尴尬,既无法光明正大地申请庇护,
又不敢贸然伪造事实,因为家人仍在国内,任何过激的举动都可能牵连亲人。
然而,政治庇护几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在这件事上,当地美国人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张晓宁只能转向华人圈子求助。
很快 在北美的华人论坛上,一则广告引起了她的注意,专业律师移民指导,包教包过。
这条信息仿佛就是救命的稻草,她立刻与广告上的律师取得了联系。
对方英文名叫吉姆,中文名叫李进进,是一位华人律师。
两人初次见面时吉姆坦言,你的情况并不乐观。
这番话让张晓宁心头一紧,但仍不愿放弃,她表示愿意支付咨询费用,只求对方帮忙。
吉姆沉思片刻,最终给出答复:或许有办法,但必须亲自来纽约商谈,这种事情无法远程操作。
几天后,张晓宁搭乘达美航空航班,从西海岸飞往纽约。
落地后,她无心欣赏城市的繁华,数次转乘来到美东华人的聚集地,皇后区的法拉盛。
初到法拉盛,张晓宁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国内某个县城。
街上熙熙攘攘的几乎全是亚洲面孔,各种中文招牌随处可见,街边有烧烤摊,也有衣不遮体的站街女。
她穿过几条拥挤的街道,来到39大道的一栋大楼,吉姆的律师事务所便设立在此。
事务所内,几乎清一色的华人面孔,有人咨询黑户身份问题,有人打听如何转移国内财产,场面颇为热闹。
经过简单的登记和等待,张晓宁终于被助理引入事务所深处的办公室。
推门而入,只见吉姆西装革履,端坐在胡桃木办公桌后,神情淡然地翻阅着文件。
他早已掌握了张晓宁的背景资料,稍作停顿后,直言情况较为棘手。
话音未落,张晓宁便极力求助,希望对方能够想办法帮自己留在美国。
吉姆缓缓说道,方法不是没有,但需要一定的配合。
所谓的“配合”,就是制造一场“维权”事件。
吉姆建议张晓宁制作一块标语牌,上面写上指责母国政府的内容,
然后前往人流密集的地点,例如白宫、时代广场或联合国总部等等,总之哪里人多去哪里,借此吸引围观,引发关注。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粗暴,却屡试不爽,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听闻此话 张晓宁是一万个不愿意,她并不认为自己遭受过任何真正的不公待遇。
可眼下的现实,又让她别无选择。
在反复权衡之后,她终于下定决心,准备付诸行动。
为了达到目的,必须编织一个足够“可信”的故事。
张晓宁酝酿一番后,拿笔在白板上写下了两行刺眼的字,字体扭曲而狰狞。
接着她又在背面用英文写下同样的内容。
她还花了几个晚上,捏造了一段自己被迫害的“悲惨经历”,以备不时之需。
准备就绪后张晓宁拎起大牌,搭乘地铁前往曼哈顿东部第一大道,目标就是联合国总部。
2022年2月初的某个上午,按照计划,张晓宁站在联合国大楼前,
高高举起一块大牌子,脸上摆出哭丧的神情,用中英文高喊“还我公道”。
面对来往的路人,她努力酝酿情绪,哭诉着自己早已编好的故事,我曾被关押在北京昌平区的一家医院,遭到医生的强制注射,甚至被警察趁机侵犯。
为了让表演更具说服力,她硬是挤出了几滴眼泪。
然而,现实的冷漠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
整个上午,几乎没人投以关注。
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街头本就人流稀少。
另一方面,就在不久前,纽约刚刚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公寓火灾,
造成19人遇难,愤怒的市民聚集在市政厅前,抗议政府管理不力,吸引了几乎所有媒体的目光。
除此之外,纽约市民早已对这种举牌抗议的行为见怪不怪,主流媒体更是毫无兴趣。
除了几家十八线小报简单报道了一句,几个网媒顺手拍了点视频外,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张晓宁顿时感到泄气,辛辛苦苦演了一上午,不仅无人关心,反而成了路人的笑料。
回到酒店后,她愤怒地将牌子扔进垃圾桶,立刻联系律师吉姆,质问对方为何策划的行动毫无效果。
电话中,吉姆显得十分冷静,试图安抚张晓宁,并强调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持续扩大影响力,反复制造舆论,才能达到目的。
他甚至建议张晓宁让情绪更加激烈,表现得更“悲惨”一些,以增强说服力。
然而,这一次张晓宁没有立刻按照吉姆的建议行动,而是选择静观其变。
没过几天,她在国内的亲戚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她,质问她为何甘愿充当“工具人”,做这种凭空捏造事实的事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压力,张晓宁一时语塞。
更令她措手不及的是,连父母都打电话来要求尽快删除相关照片,劝告她不要再被人利用。
在家人的劝说和分析下,张晓宁连夜清空了自己发布的所有相关内容。
然而,她发现吉姆的社交媒体账号仍然保留着这些照片,并在多个平台上进行了转发和扩散。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张晓宁再次联系吉姆,要求她删除照片。
然而,吉姆对此毫不在意,甚至指责张晓宁的做法,最终可能导致两边不讨好。
面对吉姆的强硬态度,张晓宁情绪失控,愤怒地大吼,甚至威胁对方。
然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律师,吉姆显然不会轻易被威胁,
不仅拒绝配合,还明确表示不再接手她的案件。
僵持不下后,张晓宁试图要求对方退还律师费,却被直接回绝。
被彻底激怒的张晓宁意识到,自己不仅被利用,还被彻底玩弄了。
她在美国的“维权计划”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不仅没有博得关注,反而陷入了进退两难。
愤怒和屈辱交织在心头,使她彻底失控。
那句“美国根本不适合你”的评价,犹如一根刺狠狠扎进了她的自尊。
复仇的念头在脑海中浮现,但她很快意识到,自己没有持枪证,买不到武器,就算能买到也毫无使用经验。
吉姆虽然年纪大,但毕竟是个男人,而且可能还有帮手,贸然动手无异于自投罗网。
在愤怒与不甘的驱使下,张晓宁开始精心策划。
她思索再三,想到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
第二天,她特意前往纽约知名的费拉拉甜品店,购买了一个蛋糕,并以示“诚意”的姿态主动联系吉姆,试图修复两人之间的关系。
在电话中她承认自己在3月11日那天失态了,并表示愿意按照安排,继续推进所谓的“维权行动”。
吉姆起初有所怀疑,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请求,并设下了几个条件,包括不得再情绪化发作,必须严格听从安排,以及承担所有额外支出。
面对这些要求,张晓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伴随着这个蛋糕的出现,这场由谎言和操控编织的闹剧,也即将迎来新的发展。
2002年3月14日清晨,张晓宁特意打车前往法拉盛,带着一盒精心准备的蛋糕。
她走进律师事务所时,正值清晨,办公室内空无一人,只有一名保安坐在门口的长凳上打盹。
意识到时机绝佳,她调整好情绪,径直走向目标的办公室,敲响了门。
进入房间后,她面带微笑,将蛋糕放在胡桃木办公桌上,并刻意强调,这是从法拉盛最知名蛋糕店买的。
然而,吉姆只是冷淡地瞥了一眼,随即继续埋头处理手头的事务,显然并不在意这份“礼物”。
张晓宁委婉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既然我们解除了合作关系,那你应该把钱退给我,从此我们两清。
可吉姆根本不答应,人人要是像你这样,就没有律师这个职业了。
陷入僵局后,张晓宁沉默了几秒,接着把手伸进蛋糕盒底部,然后猛然抽出一把寒光闪烁的尖刀,刀身锋利无比,甚至带有放血槽,散发着骇人的杀意。
见此场景,吉姆下意识想用手中的文件挡住,可他的动作根本比不上二十几岁的张晓宁,锋利的刀刃就这样直刺他的胸膛。
凄厉的惨叫声在办公室内回荡。
宽大的办公桌前,吉姆因剧烈的疼痛而倒伏,鲜血迅速蔓延。
张晓宁的愤怒与怨恨在这一刻尽数爆发,她疯狂挥刀,每一击都瞄准要害,脖颈、心脏、腹部……刀刀致命,毫无留情。
整个办公室血迹斑斑,等到吉姆的助理察觉异常时,已是血腥弥漫,场面宛如修罗场。
即便见惯了各种案件的法拉盛居民,面对如此残忍的杀戮,也不禁惊骇失色。
有人立即报警,救护人员迅速赶到,将吉姆送往附近的埃姆斯特医院。
然而,由于失血过多还是不幸去世。
纽约警方将张晓宁逮捕后,随即以二级谋杀罪和四级非法持有武器罪,对她提起指控,并将其押送至纽约市警局109分局接受审讯。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张晓宁在长达两年的审判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另一面。
2023年6月8日,她在皇后区高等法院出庭。
当天,她在囚服上写下两个显眼的英文单词,“Unfair,No Rights”(不公平,无权利),似乎在向整个美国司法体系表达控诉。
然而,这句话的讽刺意味极强,因为她曾经坚定地相信美国是“自由灯塔”,如今却亲手推翻自己的信念。
庭审过程中,她情绪激动,几乎处于崩溃边缘。
她声嘶力竭地反驳判决,指责案件缺乏证据,甚至质疑尸检报告的真实性,要求重新尸检。
然而,当法官驳回请求后,她开始改变策略,试图以精神疾病为借口逃脱罪责,声称自己患有精神分裂,因此“杀人不犯法”。
然而,检方立即指出,她曾在政治庇护申请中明确表示自己精神健康,并未患有任何心理疾病。
这一前后矛盾的说辞让她的辩护彻底破产,她始终无法解释,为何一个在中国未曾表现出精神异常的人,到了美国后却突然患上精神疾病。
在法庭上,她的逻辑漏洞百出,毫无可信度。
庭审期间,受害者的家属和同事纷纷出席,对张晓宁的残忍行径表示强烈控诉。
李律师的家人痛苦地回忆,他年迈的母亲至今仍不知儿子已经去世,家人每天都在无尽的悲痛中度过。
律师同行们也表达了愤怒,认为这起案件让他们在接待华人客户时变得格外谨慎,甚至心生恐惧。
2024年9月20日,在庭审时,张晓宁的辩护律师称,
我当事人案发时处于极端情绪干扰状态,意思有点象是说我当事人是激情杀人,而不是蓄意杀人。
但检方坚决不认同,一个把刀放在蛋糕盒盒底的人,
你跟我说她不是故意的,就算你要切蛋糕,那也不至于选这种刀具,
而且作为一个有能力支付出国留学费用的年轻人,
你不至于不知道去订蛋糕时,老板会配备切蛋糕的塑料刀具吧。
嫌犯明显是在深思熟虑、有操纵性和明确指示性的情况下有预谋地谋杀了吉姆,且是在清醒状态下,而非处于妄想或严重失去自我控制状态。
2024年10月2日,陪审团仅用四小时,便一致驳回了张晓宁的所有辩解,
认定其二级谋杀罪成立。
法官在宣判时直言,这不仅仅是一起谋杀案,受害人遭受的伤害更具有虐杀性质,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的精心策划。
每一刀都精准无比,直刺要害,没有任何犹豫,毫无怜悯。
最终,法庭做出宣判,时年27岁的张晓宁二级谋杀罪成立,判处25年至终身监禁,并追加其他罪等多项指控。
宣判结束后,法官告诉张晓宁:“你会如愿以偿地留在美国,但不是自由行走在街道上,而是会成为我们监狱的客人。
至此,张晓宁毕生追求的“美国梦”,终于得以实现,只不过是一个噩梦。
来源:深渊处Dep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