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给大家分享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大家可结合之所学小说三要素及作用加以赏析,也可适当结合所讲废名小说的风格特征(散文化、境界营造、语言精炼等)分析。
今日给大家分享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大家可结合之所学小说三要素及作用加以赏析,也可适当结合所讲废名小说的风格特征(散文化、境界营造、语言精炼等)分析。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废名
①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七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②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土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地没有话可说了。
③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④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地推辞。
⑤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一一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⑥“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⑦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它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⑧打破这静寂的终干还是妈妈:
⑨“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⑩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⑪“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⑫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进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⑬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⑭“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⑮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特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地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⑯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地方自言自语地这样猜。
⑰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地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地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⑱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⑲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地站在那里笑。
⑳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者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㉑“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㉒三姑娘笑了:
㉓“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㉔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㉕“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㉖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㉗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㉘“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㉙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㉚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蟠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牛活的写照。
B“竹林里……雀子在奉它们的晚歌然而对干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付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的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夏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6分)
参考答案: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体理了妈妈强势的一面说法错课。第D段中“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这是妈妈希望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亮,希望女儿能有新生活,这是母亲爱女儿的表理并非是强势故选C。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的几个生活片段”错误全文笔调是质朴、冲淡而怅调的
8.①勤劳能干(勇于担当):三姑娘失去父亲后辛勤劳动、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她辛勤劳动,卖菜养家、勤劳能干,勇于担起家庭重任。②乘巧懂事(含蓄内敛):三姑娘想出去玩却只用眼神询问母亲的意见,偶尔出门也不打扮,这一切都是为了守着母亲,三姑娘想看灯却没去看,只有“付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③质朴善良(纯洁自然):三姑娘卖菜时多给一把菜,卖的菜“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分析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能力。①从三姑娘失去父亲后辛勤劳动,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她辛勤劳动卖菜养家,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勇于担起家庭重任,②从三姑娘想出去玩却只用眼神询问母亲的意见,偶尔出门也不打扮,一切都是为了守着母亲。三姑娘想看灯却没去看,只有“付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可见三姑娘的乖巧懂事。③从三姑娘卖菜时多给一把菜,卖的菜“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可见三姑娘的善良淳朴。
9.1情节弱化:小说描述了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菜等内容,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现出一轴平淡朴实、从容雅致的生活画卷。②语言诗化:小说语言简练质朴、冲淡平和、委婉含蓄,富于诗意。如小说开头对老程坟的描写.并没直言老程去世,也未刻意染悲伤的氛围,只是寥寥数笔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哀而不伤。③环境意蕴化:小说中描写了茂密的竹林、碧绿的菜地、鸣唱的鸟雀、淳朴的民风……作者着力演染出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④人物意象化:小说没有刻意描写三姑娘的形象,面貌是模糊的.三姑娘的性格纯真朴实、含蓄内敛,自然化入小说的情景氛围之中,成为表现民风民俗、人物风情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针对作家已形成的固有写作风格,可从情节、人物、环境等小说三要素出发去分析,也可从文章结构、描写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来源:万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