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陈玲珑提醒,夏季胃肠道感染疾病进入高发期,“一到夏天,医院急诊接诊的胃肠道感染患者就会明显增加,大约是冬天的5倍。夏天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大家在饮食上需要格外小心。”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隋雪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夜宵烧烤小龙虾,凉菜冷饮冰西瓜逐渐成为市民们夏日解暑消遣的“标配”,一套下来虽能大饱口福,却也时常引发不少“祸端”。
温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陈玲珑提醒,夏季胃肠道感染疾病进入高发期,“一到夏天,医院急诊接诊的胃肠道感染患者就会明显增加,大约是冬天的5倍。夏天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大家在饮食上需要格外小心。”
连吃两天剩菜,83岁奶奶躺进ICU
83岁的齐奶奶(化名)平日里节俭惯了,剩饭剩菜总是舍不得丢,没想到这回却险些为此丢了命。
天气热了胃口不好,这天齐奶奶买了一块豆腐打算拌来吃吃。当晚没吃完,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她把这盘凉拌豆腐随手放进冰箱,之后又连吃了两天才彻底“光盘”。
然而,豆腐吃光了,肠胃却吃不消了。第二天起,齐奶奶就出现了些许腹泻的迹象,症状很轻便也没在意,结果第三天中午饭后不久,腹泻突然严重起来。连续跑了五六趟厕所后,齐奶奶买来止泻药,吃下后睡了一晚才渐渐平息。
可是好景不长,第六天齐奶奶开始发烧,本以为吃点感冒药就能压下去,没想到第七天依旧高烧不退。直到第八天,齐奶奶全身发烫、畏寒,止不住地颤抖,家人得知情况后才赶忙把齐奶奶送到温州市人民医院急诊。
“老人送来时病情危急,血压很低,意识已经模糊不清了。抢救后转入ICU,补液、抗生素治疗了五六天,才逐渐脱离危险,慢慢好转,到第十天左右顺利出院。” 陈玲珑介绍道。
图片内容由创作大脑 AI 生成
吃出胃肠道感染,腹泻其实是在“排毒”
陈玲珑指出,夏季胃肠道感染大部分与饮食有关,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等。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有些人会发烧,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低钾血症、脓毒症、消化道穿孔等,危及生命。
“夏天的高温和湿度为细菌繁殖提供了理想的环境,食用不新鲜、不干净的食物或未经充分加热的冷藏食品,以及过多摄入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都会增加胃肠道感染的概率。像一些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孕妇等群体尤其要当心。”
一旦发生胃肠道感染,应如何处置?陈玲珑建议,青壮年人群,若症状较轻,腹泻的次数和每次的量不多,无明显口渴、头晕、发烧等症状,可以居家休息,清淡饮食,注意补充水分、电解质,比如运动饮料、电解质水、盐汽水等,也可以喝点午时茶。老年人往往病情变化快,风险大,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就医;孕妇、儿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要尽早就医。
陈玲珑特别强调,不建议盲目吃止泻药。“腹泻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的肠子发现,肠道里有脏东西,不想吸收,就早点把它排出去。所以腹泻就是将体内的细菌和毒素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果强行止泻,肠道内的细菌可能被血液吸收,加重感染甚至引发脓毒血症。因此,临床治疗重点在补液、控制炎症,只要不出现严重脱水,几乎很少使用止泻药。”
小细菌暗藏大隐患,系列直播揭秘细菌感染
从餐桌上的生鲜食品,到家庭宠物的亲密互动,从儿童游乐场的公共设施,到办公、差旅、社交、休闲……微观世界里,细菌无处不在,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何更好地与细菌共生,抵御致病菌的潜在威胁?超级细菌为何存在,普通人如何避免成为“耐药推手”?潮新闻·钱江晚报、浙江大健康名医直播间推出“揭秘细菌感染”系列直播,邀请感染科、急诊科、ICU等各科权威专家,带你全方位了解细菌感染,建立健康防线。
首场系列直播将于5月16日重磅开启。夏季常见的细菌感染都有哪些,如何预防?冰箱里的食物,怎么吃才安全?发生胃肠道感染,怎样快速判断严重程度?5月16日14:00——15:00,温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陈玲珑将带来《一盘隔夜菜吃进ICU!夏天这类患者暴增》主题科普。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