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创新打造“蒲公英”普法社会工作站法治品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7:11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为了实现治未病之功效,福州市司法局以“八五”普法为抓手,将普法宣传教育作为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提高群众法律观念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贴近社会民生的普法新途径。“谁来普法、给谁普法、怎么普法”三个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为了实现治未病之功效,福州市司法局以“八五”普法为抓手,将普法宣传教育作为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提高群众法律观念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贴近社会民生的普法新途径。“谁来普法、给谁普法、怎么普法”三个问题是基层普法的难点、痛点,为破解基层精细化普法落地难题,福州市大胆创新,将“法治蒲公英 至善暖民心”作为工作核心理念,把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普法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实践“社工专业引领+志愿者广泛参与”的普法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蒲公英”普法社会工作站,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法治建设要注重实效”的重要指示,有效打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精准定位

明确“给谁普法”方向

需求精准研判:充分发挥社工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通过深入社区调研、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精准摸底研判辖区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

定制“普法菜单”:根据研判结果,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定制差异化、个性化的“普法菜单”,实现“按需供给”。如:针对高空抛物现象突出的社区,聚焦危害警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法律责任开展专题宣讲;对养犬集中的社区,重点解读《福州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面向老年人口密集社区,强化反电信诈骗及继承、遗嘱等法律知识普及——“按需供给” 模式推动普法宣传走深走实,真正实现精准化普法成效。

整合资源

明晰“谁来普法”路径

构建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司法行政机关、民政、教育、人社等部门资源及专业力量,依托覆盖全市各领域的“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形成普法合力。

探索在地化普法:各站点结合各地实际,充分挖掘所在社区优势资源,多点发力、亮点频出,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普法工作品牌。比如:新店镇组建的“蒲公英普法公益服务队”,吸纳了社工、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鼓东街道发挥法务特派员专业优势,推行“蒲公英+法务特派员”模式。

创新协作模式:建立“党政主导-司法支撑-社区落地-专业赋能-教育协同”的全链条协作模式,突出多元共建、联动共治,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为基层普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依托社区

实现“怎么普法”创新

做好精准对接:以社区工作站为载体,在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公益服务平台上发布群众的法治需求,招募普法志愿者,精准匹配相应的普法内容与形式,分层分类组织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活动,吸引群众参与。

主题化推进: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实施“一月一主题”普法,形成月月有重点、场场有亮点的普法新格局。如:三月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开展“女性法治集市”、“她力量-法治女性”项目培育,六月以反邪教为主题,通过“案例警示+手册科普+专家剖析”三维引导,筑牢基层反邪教思想防线。

沉浸式体验:深度融合“体验式+沉浸式”普法,将法律知识融入社区群众生活场景。创新开展“手工制作+反诈知识竞赛”“中医+普法”等跨界活动,在社区实践站、小广场开展“法治互动宣教活动”,以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活动形式,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普法的热情。

多方共建

保障项目长效发展

多元筹资路径:为打破单一财政依赖,鼓励社工站对接慈善基金会申请项目资助,搭建企业合作桥梁,引导通过公益赞助、设立普法基金等方式参与,形成“政府+慈善+企业”的可持续资金支持模式,推动普法工作由“政府主导”向“群众共创”延伸。

强化队伍建设:实施普法志愿者专项能力培养计划,定期开展法治素养、宣讲能力、调解能力等系统化培训。运用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公益服务平台进行志愿者登记注册和积分管理,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规范管理督导:建立常态化业务指导、调研督导机制,对站点普法活动覆盖面与实效性、调解工作规范、群众满意度等进行评估,及时指导改进,确保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

自2024年8月以来,福州市分两批次精心培育、孵化六个各具特色的“蒲公英”普法社会工作站,实现六区全域覆盖(六站点分别为:鼓楼区鼓东街道、晋安区新店镇、台江区鳌峰街道、仓山区螺洲镇、马尾区罗星街道、长乐区吴航街道)。项目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治理成效。

覆盖广泛,品牌初显

6个站点覆盖福州市六城区,累计开展各类普法活动超过百余场,覆盖辖区群众10万余人,成功打造了“法护银龄·幸福护航”“法护营商·赋能助企”“法润童心·蒲公英小小普法员”“国安小卫士”等一批特色项目,真正做到了搭建“小平台”传递“大能量”、传播“小内容”带来“大效应”。

精准服务,意识提升

“按需普法”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普法模式从“我讲什么你听什么”的单向输出,转向“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的精准响应,有效提升了法治宣传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了基层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

融入治理,化解矛盾

在社区打造“零距离”实体公益普法平台(如鼓东街道以社会工作站为主阵地,盘活e体+多维调解中心、法务特派员工作室、谈心室、幸福里·共享法庭等载体资源)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法律服务;通过建立“普法+社工+调解”协商议事机制,实现“事前普法预防、事中调解介入、事后跟踪服务”的联动,有效引导居民依法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矛盾纠纷化解,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下一阶段,我们将在省司法厅的指导下,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扩大项目覆盖范围,推动“蒲公英”普法社会工作站模式在全市实现全域开花,培育具有高辨识度的“蒲公英”普法工作优质法治品牌,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