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霆:从数字孪生到智慧城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6:39 1

摘要:其中,数字孪生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体系和实现路径,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孪生的主要服务对象和价值体现。

AI大模型及城市垂域模型是智慧城市的大脑和决策系统。

城市数字孪生是智慧城市的“数字身体”与“平行宇宙”。

CIM是智慧城市的“记忆皮层”与“感觉中枢”。

软件定义城市SDC是智慧城市的“指挥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系统)。

环境智能体是智慧城市的“自主神经末梢”、“反射弧”及“手和脚”。

环境智能是智慧城市所展现出的“智慧境界”。

其中,数字孪生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体系和实现路径,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孪生的主要服务对象和价值体现。

数字孪生是智慧城市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的核心阶梯。

数字孪生让城市管理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干预,从经验驱动变为数据驱动和科学模拟驱动,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感知、可预判、可调控。

数字孪生是贯穿城市信息模型CIM、软件定义城市SDC、环境智能AmI和智慧城市所有这些概念的“脊梁”和“基石”。

数字孪生与智慧城市

(1) 核心定义

数字孪生是物理实体(或系统)在虚拟空间中的 全生命周期、动态、高保真 的数字化映射(模型)。

数字孪生不仅仅是简单的3D模型,而是一个 与物理实体“同步生长” 、实时交互的虚拟副本。

(2)比喻: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

1)物理实体:

躺在病床上的真实病人。

2)传感器:

连接在病人身上的各种设备——心率监测仪、血压计、血氧仪等,它们实时收集病人的生理数据。

3)数字孪生体:

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病人数字化身,它实时反映着病人的所有生理状态(心跳、血压、体温等),并且能根据当前数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如即将发生的心律不齐),并模拟不同治疗方案(如果用A药物,血压会如何变化;如果用B方案,效果会怎样)。

这个数字化身就是病人的“数字孪生体”。它让医生能够在不直接触碰病人的情况下,进行深度分析、推演和决策。

(3)数字孪生的关键特征

1)虚实映射:

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建立精确的对应关系。

2)实时同步:

通过物联网(IoT)、传感器等技术,物理实体的状态、数据能够实时同步到虚拟模型中。

3)模拟推演:

可以在虚拟模型中进行测试、模拟、预测和优化,而 无需在物理世界中进行高风险、高成本的试错。

4)双向交互:

不仅是从物理到虚拟的数据流动,虚拟模型的分析结果和指令也可以反馈回去, 控制或优化物理实体的运行。

5)全生命周期:

贯穿物理实体从设计、建造、运营到维护乃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

▌2. 数字孪生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慧城市是目标,而数字孪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关键技术路径和基础设施。

(1)智慧城市 (Smart City)

1)核心定义

一个宏观的愿景和发展目标。

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如物联网IoT、大数据、云计算、5G等)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市民生活质量。

核心:数据驱动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优化。

2)智慧城市的挑战

a.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包含建筑、交通、能源、人口等无数子系统)。

b.传统管理方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缺乏全局视角,难以预测复杂问题(如交通拥堵的连锁反应、暴雨后的内涝情况)。

(2)数字孪生如何赋能智慧城市

1)数字孪生技术为城市创建了一个 “城市级数字孪生体” ,通常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来构建。

2)这相当于为整个城市建造了一个 数字沙盘和模拟仿真实验室。

(3)两者的关系

1)智慧城市是愿景与目标:

让城市更智能、更高效、更宜居。

2)数字孪生是实现愿景的核心手段与引擎:

通过创建一个虚拟城市,来深度理解、分析、优化和指挥物理城市的运行。

(4)具体如何工作?(闭环流程)

下图 解释 了数字孪生如何在智慧城市中实现 “感知-分析-决策-控制” 的闭环:

(5)应用场景举例:

1)智慧交通

a.传统方式:

看到某条路堵了,再派交警去疏导。

b.数字孪生方式:

在虚拟城市中,实时模拟全部车辆的流动。预测到20分钟后城北将发生拥堵,于是 提前自动调整相关路口的信号灯配时,引导车辆分流 , 从而避免拥堵真正发生。

2)智慧应急(如防汛)

a.传统方式:暴雨导致内涝后,再派人抢险。

b.数字孪生方式:将实时降雨数据输入虚拟城市模型,结合地下管网数据、地形数据, 精确模拟出积水范围和深度。提前生成应急方案 , 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居民疏散,并精准调度抢险队伍和物资。

3)城市规划

计划新建一栋高楼。

可以在数字孪生城市中模拟这栋楼对周边风环境、交通流量、日照采光、无线电信号的影响,从而优化设计方案,避免“建成即问题”的窘境。

(6)总结

1)是什么

a.智慧城市:一个宏大的发展愿景和目标 。

b.数字孪生:一项关键的使能技术和实现路径。

2)关系

a.智慧城市: “身体” 。

b.数字孪生:“数字大脑”和“神经系统”。

3)功能

a.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市民生活品质。

b.数字孪生: 提供深度洞察、模拟预测、科学决策的能力。

4)类比

a.智慧城市:健康、有活力的人体。

b.数字孪生: 人体的“高精度数字健康模型” (可用于体检、预测疾病、模拟治疗方案)。

数字孪生是CIM、软件定义城市SDC、环境智能AmI和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核心

可以通过下面的图谱来直观理解数字孪生如何作为核心,将其他概念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

▌1. 数字孪生与CIM的关系

(1)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1)数字孪生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和范式。

2)数字孪生指的是一种技术体系,包含数据、模型、接口、服务以及与之对应的物理实体。

(2)CIM(城市信息模型)

1)CIM 是数字孪生理念在城市这个宏观尺度上的具体实现和核心载体。

2)可以说,CIM平台就是城市的数字孪生平台。

(3)结论

1)CIM是数字孪生的“产品化”和“场景化”落地。

2)数字孪生是“思想”,CIM是依照这种思想为城市建造的“数字身体”。

▌2. 数字孪生与软件定义城市 (SDC) 的关系

(1)数字孪生体是SDC的决策依据和操作界面

SDC的“大脑”(城市操作系统)需要基于数字孪生体提供的实时数据和仿真推演结果,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2)SDC是让数字孪生体“活”起来、产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和执行机构

数字孪生体在数字沙盘上模拟出的优化方案, 需要通过SDC的控制指令下发给物理世界的执行单元 (如信号灯、水泵等)。

(3)结论

1)二者是一体两面、双向驱动的关系。

2)数字孪生负责“虚”的映射、模拟和预测,SDC负责“实”的控制、调度和执行。

3)它们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的“数字大脑”和“神经网络”。

▌3. 数字孪生与环境智能 (AmI) 的关系

(1)数字孪生体是实现环境智能的必要基础

1)为了创造一个能自适应、预测性响应用户需求的环境,系统必须对这个环境有极其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2)数字孪生体提供了这种理解所需的所有上下文信息(Context)。

(2)环境智能 (AmI) 是数字孪生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在用户体验层面的集中体现

当数字孪生体能够无缝、实时、精准地映射现实,并通过SDC和环境智能体进行智能调控时,用户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环境智能。

(3)结论

1)数字孪生是支撑AmI的“后台引擎”。

2)AmI是数字孪生呈现给用户的“前端体验”。

▌4. 数字孪生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数字孪生是实现智慧城市愿景最核心的技术范式。 它几乎贯穿了智慧城市的所有层次:

(1)感知层:

物联网数据是数字孪生的生命线。

(2)网络层:

5G、F5G等是连接虚实双体的“高速公路”。

(3)平台层:

CIM平台就是数字孪生平台。

(4)应用层:

各类智慧应用(交通、应急、能源)都基于数字孪生体进行开发和分析。

▌5. 总结

(1)智慧城市

1)与数字孪生的关系:价值体现。

2)角色比喻:目标——建造一座高效、宜居的未来之城。

(2)数字孪生

1)与数字孪生的关系:本身。

2)角色比喻:核心方法,为城市创建一个数字副本,作为管理和优化的沙盘。

(3)CIM

(1)与数字孪生的关系:具体实现。

(2)角色比喻:数字底盘——城市数字孪生体的具体软件平台和模型。

(4)SDC

1)与数字孪生的关系:驱动与控制。

2)角色比喻: 神经系统——根据数字孪生的分析结果,控制物理城市运行。

(5)环境智能 (AmI)

高级体验氛围:数字孪生+SDC带来的“无形”却贴心的智能体验。

(6)CIM、SDC、AmI和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核心都是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驱动城市走向智能化的核心主线。

智慧城市与软件定义城市SDC、环境智能体、环境智能的关

软件定义城市(SDC)、环境智能体(Ambient Agents)、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 AmI)和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四个紧密关联但又处于不同层次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目标和愿景;

“软件定义城市”是实现该愿景的核心方法论和基石;

“环境智能”是该方法论下所追求的高级状态;

“环境智能体”则是实现“环境智能”状态的执行单元和使能技术。

(1)软件定义城市 (Software-Defined City, SDC)

1)是什么

实现智慧城市愿景的具体技术路径和架构理念。

它借鉴了“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思想,其核心是解耦与虚拟化。

2)核心思想

a.资源虚拟化:

将城市的物理基础设施(道路、管道、电网、建筑等)的计算、存储、网络和感知能力抽象成虚拟化的、可统一管理的资源池。

b.控制与执行分离:

建立一个统一的、集中的“城市操作系统”(City OS)或数字孪生平台。这个“大脑”负责决策和控制,而下层的物理设施则负责执行指令。

c.可编程性:

城市管理者、甚至第三方开发者可以通过API和软件应用, 像编程一样灵活地调度城市资源、定义城市功能、开发创新服务。

(2)环境智能 (Ambient Intelligence, AmI)

1)是什么

a.一种终极的、理想化的用户体验和系统状态。

b.它描述了一个环境:

嵌入式、不可见的计算设备无处不在,通过传感器网络感知用户的存在和上下文,并能智能地、预测性地、自适应地响应用户的需求,整个过程自然、无缝、以人为本。

2)核心特征

a.嵌入式、上下文感知、个性化、自适应、预见性。

b.用户无需主动操作设备,环境会自动为其服务。

(3)环境智能体 (Ambient Agents)

1)是什么

a.实现“环境智能”的具体技术实体或软件单元。

b.这些智能体是分布在环境中的软件及硬件(通常基于AI,尤其是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 MAS),它们能够自主或半自主地运行,通过感知、推理、决策和协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共同创造出智能的环境。

2)表现形式

可以是一个控制交通信号的AI程序、一个为你推荐最佳回家路线的导航助手、一个根据会议室人数自动调节灯光和空调的系统代理。

▌2. 关系:层层递进的框架

(1)比喻

1)目标(“我想过健康生活”)-> 智慧城市

2)方法和基础(“我选择通过科学健身和营养饮食来实现”) -> 软件定义城市

3)理想状态(“我的身体变得敏锐,能自动适应环境变化,精力充沛”) -> 环境智能

4)执行单元(“我的自律神经系统、肌肉记忆、新陈代谢系统”) -> 环境智能体

(2)详细解释

1) 智慧城市是“为什么”(Why)

所有努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个更智慧、更宜居、更可持续的城市。

2)软件定义城市是“怎么做”(How)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烟囱式”地建设一个个孤立的系统(智慧交通、智慧安防各干各的)。

SDC提供了一种根本性的方法:通过软件来统一定义、管理和调度城市的一切,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资源的全局优化。它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石和操作系统。

3)环境智能是“做到什么样子”(What it feels like)

当软件定义城市SDC发展到足够成熟的程度,城市拥有了强大的感知、计算和决策能力后,它将呈现出一种高级形态和用户体验:市民和城市管理者会感觉到 整个城市像一个有生命的、体贴的有机体,能够主动、无缝地提供服务。

软件定义城市SDC是使能AmI的架构,而AmI是SDC成功应用后表现出来的特征。

4)环境智能体是“谁来做”(Who/What does the job)

在软件定义城市SDC的架构中, 具体的任务是由无数个分布在各个角落的“环境智能体”来协作完成的。 它们是构建环境智能的“细胞”和“执行者”。

(1)智慧城市

1)概念:宏观愿景与目标。

2)定位: 利用ICT技术提升城市效率与生活品质。

3)与其它的关系:是SDC、AmI和智能体共同努力的方向。

(2)软件定义城市 (SDC)

1)概念:技术方法与架构。

2)定位: 通过软件虚拟化、集中控制和可编程性来灵活管理城市资源。

3)与其它的关系:是实现智慧城市愿景的 核心技术路径 , 是支撑AmI的基础架构。

(3)环境智能 (AmI)

1)概念:系统状态与用户体验。

2)定位:环境无处不在、不可见、自适应、以人为本地提供服务 。

(3)与其它的关系:是SDC架构所能支撑实现的高级理想状态和最终效果。

(4)环境智能体

1)概念:使能技术与执行单元。

2)定位:通过分布式、自主的软件智能体感知环境、执行任务。

3)与其它的关系: 是在SDC架构中具体实现AmI体验的技术工具和构建块。

结语: 智慧城市——一位拥有超能力的“超人”

(1)城市数字孪生:超人的“数字身体”与“平行宇宙”

1)它是超人的“数字身体”,是其存在于数字空间的化身。

2)它不是静态模型,而是一个与物理城市实时同步、呼吸与共的动态虚体。

3)它也是超人进行各种高风险“训练”和“推演”的“平行宇宙(沙盘)”,任何决策都可以在这里先模拟后果,再在现实世界执行。

(2) CIM平台:超人的“记忆皮层”与“感觉中枢”

1)它是超人“数字身体”的骨架和神经系统。

2)它负责接收、融合、处理来自眼睛(摄像头)、耳朵(声敏传感器)、皮肤(物联网传感器)等所有感官的信息,形成对自身和环境的完整、统一的认知。

3)它是 所有城市数据的唯一真相源。

(3)AI大模型及垂域模型:超人的“大脑皮层”

1)AI大模型: 是超人的“前额叶”,负责高阶的通用思考、战略规划、跨领域联想和创新。它能理解复杂指令(如自然语言),发现看似不相关数据间的深层联系。

2)城市垂域模型: 是超人的“功能脑区”(如视觉皮层、语言中枢、运动皮层)。每个模型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负责专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决策,如交通流优化、电网调度、疫情传播预测等。

(4) 软件定义城市:超人的“指挥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它将“大脑”(AI模型)的决策指令,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通信网络),高速、精确地传递到“四肢百骸”(城市基础设施),控制其运动和行为。

2)它实现了“意念(软件)驱动身体” 的超能力。

(5)环境智能体:超人的“自主神经末梢”与“反射弧”

1)它们是遍布全身的“神经节”,能不经过大脑思考就处理局部紧急事务,形成“反射弧”。例如,手碰到烫的东西会瞬间缩回,无需大脑下令。

2)一个智能体可以自主调节一栋楼的温度,或管理一个路口的车流,实现高效、快速的分布式智能。

(6)环境智能:超人所展现出的“智慧境界”与“生物力场”

1)这不是一种具体技术,而是当超人的“数字身体”、“大脑”、“神经系统”完美协作时,所自然散发出的一种无形的“生物力场”。

2)居民身处其中,会感到无比舒适、便捷和安全,无需主动提出要求,城市就能预见性地、不着痕迹地满足其需求。技术隐于幕后,体验臻于极致

▌2. 协作流程

(1)超人的 “感觉中枢”(CIM) 持续从物理世界感知数据,并同步给 “数字身体”(数字孪生)。

(2)“大脑”(AI模型) 对“数字身体”的状态进行思考和推演,形成决策。

(3)“中枢神经系统”(SDC) 将大脑的指令高速下达。

(4)无数的 “自主神经末梢”(环境智能体) 接收指令并高效执行,同时处理本地琐事,只将重要信息上报大脑。

(5)所有这些协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那个强大的、无所不在的 “生物力场”(环境智能) ,让每一位市民都享受到“超人”的保护与服务。

本文来自《中南建筑设计院工程数字中心》公众号,作者 李霆 。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您还想看什么类型的文章,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或者私信我们!

来源:博学的火车n0Rjo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