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干部南下75周年:战斗剧社挺进大西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4:20 1

摘要:南下,75年了,历史进入新的循环。还是得从一个剧社说起。哪怕光阴已经远去,那些舞台下晃动的身影,却一直活着。巴蜀的土地上,又一批又一批北方人落脚,只是身份慢慢变化了。最早的那些“南下干部”,他们并不是数字。每个人的故事都混杂着泥浆与跌宕,哪里是简简单单走进历史

南下,75年了,历史进入新的循环。还是得从一个剧社说起。哪怕光阴已经远去,那些舞台下晃动的身影,却一直活着。巴蜀的土地上,又一批又一批北方人落脚,只是身份慢慢变化了。最早的那些“南下干部”,他们并不是数字。每个人的故事都混杂着泥浆与跌宕,哪里是简简单单走进历史教科书?

有人说南下是一场和长征并列的“大迁移”。也有人觉得,这两个词拼在一起,总有点刻意。山西人,四川人,新老交替,换了衣服,换了忙活的行业,本质上,还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在延续。那些干部队伍,在战争结束前被派往南方,表面上一切顺理成章,但谁能说得清,这么庞大的队伍真的没混入一点私心或犹豫?!

四川省山西商会,2006年成立——新与旧交错。有“南下二代”,也有刚进川的创业者,医生,学者。身份标签越来越模糊。南下,不再只是革命的代名词了。有人想家,也有人觉得四川就是新家。也许,离家本身就是一种必然。可是,旧记忆却在商会里被重新打捞起来,就像“南下记忆”栏目,每个人都能往里塞点自己的故事,但又虚又实,真假混杂。南下精神,是什么?坚韧还是反复无常?

换个视角吧——1949年9月,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刚在北京公演唱完《九殷山的英雄》,一群新社员,近五百人,浩浩荡荡奔西北。队伍里有人兴奋,有人头晕目眩。说实话,这种大队伍里总有人掉队。剧社由红军时期贺龙带起来,身份换了几次。刚开始隶属八路军120师,后面挂在晋绥军区,西北野战军,最后变成第一野战军。改来改去,不带一点杂音,真的吗?

天安门刚宣布新中国成立第三天,剧社的队员们,风尘仆仆唱着歌,踩着匆忙的步伐进了西安城。西安不算多暖和,却是个补给点。刚刚扎下营地打算长期干下去,贺龙突然出现,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谁能不被他的声音感染?可多数人嘴上高呼口号,心里还是嘀咕,能不能真的解放大西南?谁知道事情会怎么变?!

会后,一个“前援队”组起来,分头行动。接着冬天的风雪,踏上进川路。路太难走,高原风,秦岭的林子里全是积雪。队员年轻,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每天掉队,每天拖到最后才到宿营地。带队的几个老兵心里头暗暗叫苦——这队伍,感觉就要散了。问题是,让谁负责?没人能保证每天都能管住自己的脚步。

结果没啥好办法,经验多了还是得找贺龙。住在南郑,队长向他汇报,贺龙一声令下,让后勤准备汽油车队,队员们坐在油桶上同行。事后想想,这决定也不全是好事。有位叫叶紫的大学生,刚毕业没多久,被油桶压在车翻事故下走了。年纪轻轻就牺牲了,文学专业,爱唱歌写诗。如果活到现在,他大概率成了某个诗人某个作家,可惜没有如果。

队伍终于接近成都。夜里闲逛,贺龙出现在镇口,几句话把大家提溜得不知所措。关心阵亡人员的遗体埋葬,指示通知家属。强调进城要整齐军风纪,不能吊儿郎当。有同志抱怨衣服太破太旧,贺龙板脸,指着大家的衣服说,“缺扣子的要缝上”。回到驻地,一夜之间全部整理得七七八八。

接着入城游行,安排剧社住处和演出场地。这时候,发现一辆美援宣传车,是国民党部队扔下的玩意。能演讲能电影能广播能售货。贺龙喊队长,说这车给剧社用。队长惊呆了,哪见过这样的“洋玩意”。有了这车,剧社搞宣传方便太多,大家都觉得生活质量突然提升了一点。

1950年春剧社到成都。第一场演出在广场,三百多人一起上台,节目带着北方味儿,秧歌、打腰鼓、霸王鞭,全场热闹。成都观众第一次见陕北的秧歌舞,觉得特新鲜。每场都是万人空巷。保卫部门担心安全,提出抗议让贺龙回去,贺龙却坐在树后看完演出。一边笑着,一边拿着藤椅,怎么说呢,有点不按规矩来。

后面各类话剧轮番上演,内容多、形式新,观众反响大。有些偏保守,有些又挺突破。比如有些剧目描绘“贪污分子”的生活场景,还让演员到舞厅体验生活。其实,这种安排不算常规做法。贺龙说得很直接:“你们去体会一下,戏就能演得像!”

有趣的是,有一两场戏其实没有排完,服装也没到位,剧本都不完整。贺龙说:“没事,把没排出来的说说,讲给大家听。”结果就这样演出了半成品,反而观众反应不错。是不是说明,有时候流程不是最重要的?也许,这种现场混乱更贴近实际?

剧社的头头严寄洲,经历了抗日,编剧导演干了好多年。后来带队参加各种革命文艺演出,又转行拍电影。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他被叫做“不赔钱的导演”。但到了文革被关进“黑楼”,两年后出又被恢复职务。风风雨雨,他拍过几十部电影,基本每次票房都不会亏本,算是少见的“赢家”。可他能否真的一直顺风顺水?有的电影得了奖,评论很好;有的作品其实也被搁置了或者争议不少。

后来他还创新拍了中国第一部用电子音乐做的电影《猎字九十九号》,还有《二泉映月》等。后来又获奖,国家发奖金,金鸡奖、百花奖都拿了。可他个人对一些荣誉是怎么看的?可能也没那么在乎。有的时候,荣誉和实际收入也并不重叠。

严寄洲去世的时候,媒体报道他享年101岁。生前经历和成就都被一条条罗列出来,数字扎眼,故事却变得单薄了。其实他早年抗日做过教员、编过很多话剧,获得文艺奖项,还在晋绥边区创作《开荒一日》等经典作品。有些成就,大家知道,可他生活细节、矛盾、挣扎,未必都懂。

有人说剧社和贺龙的故事证明南下干部的团结与智慧,有些细节又暴露出实际工作的混乱、丧失与无奈——叶紫这样的年轻人意外遇难,队伍中掉队、抱怨也不少。历史不是铁板一块,哪怕外表再怎么坚固,总会有裂缝。

有趣的是,南下干部的精神,到后来的省商会,变成另一种集体认同。有人敬仰前辈,有人只是来谋生。身份并不是线性的传承,很多细节完全脱离原有的轨道。山西人在四川落地,未必都认同南下精神,有的新一代开始追求自己的“小确幸”。

数据可以查到,四川省山西籍人口每年新增一万以上;商会登记的入会人数逐年增多。大家说“融合”,可实际上许多老乡群体往往各自为政。商会“政治建会”的名头,和实际经济活动之间也不是一回事。演出剧目有人看,有人不看,热情并不恒定。

南下干部的历史光环,逐渐变成符号。有些人还记得当年入川的曲折,有些人只关心今天能不能生存下去。后人只是反复证明自己的立场,有时反而遮蔽了当年的复杂与不安。南下的故事一半理想,一半妥协。

纵观这一系列事件,有团结有失落,有宏伟也有散漫。**“铸剑为犁”听起来就是座右铭,但实际过程里,谁都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步伐。**严寄洲一生也是如此,这种不完美的痕迹让故事更真实。南下,从来不是只有一种解释,不是只有一种未来。

75年后,大西南正在变,大多数人的选择也在变化。南下干部的故事,有的在商会被纪念,有的消散在城市的边角,但真正的价值,可能也许是这些杂乱的轨迹本身。

来源:前世今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