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20年,崇信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层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有效路径,探索出“添绿增金”转化路径和“生态+”复合产业发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20年,崇信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层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有效路径,探索出“添绿增金”转化路径和“生态+”复合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崇信特色的实践样板,努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相继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2025年6月,崇信县“两山”转化路径的绿色实践《擦亮生态文明底色,拓宽发展“钱”景》在中国环境报刊发。
凝聚共识,擘画绿色发展宏伟蓝图
坚持高位推动,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治理体系,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生态”格局。
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领导干部“三位一体”考核体系,以严格的制度刚性倒逼责任落实。打造“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矩阵,充分利用各级主流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全国生态日”等主题活动,深入社区、学校、机关、乡镇、企业开展普法宣传,举办“生态环保大讲堂”、有奖知识竞答、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活动,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单位到企业社区,“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凝聚起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强大共识与坚定行动自觉。
科学布局,筑牢生态发展坚实根基
立足县域实际,编制了《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创新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划定清晰边界。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动城市总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多规融合,实现“多规合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十四五”以来,建成河湖绿色生态廊道24 公里、湿地265 万平方米,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10 万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6.64%。
创新“一树一策”古树保护机制,“华夏古槐王”荣登“全国十株最美古槐树”榜单,华夏古槐王景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三年达到91%以上,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地表水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汭河崇信县城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黑鹳、卷羽鹈鹕、凤头鸊鷉、白鹭等珍稀水生鸟类在汭河栖息。
三产融合,激活绿色发展强劲动能
在生态产业化的探索实践中,积极探索“生态+”复合发展路径,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生态+农业”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红牛养殖、苹果产业、设施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12 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通过认证,培育出“崇信红牛”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实现绿色农产品产值18.75 亿元。
“生态+工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绿色煤电基地、智能化矿井和风电建设,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步伐,单位GDP能耗下降15%,实现绿色工业产值58.5 亿元,走出了一条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新路。“生态+旅游”培育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创新窑洞养牛模式,深度整合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农耕体验等特色资源,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群,2024 年全县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花费分别增长34.3%和37.2%,成为周边地区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改革创新,构建生态发展长效机制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完善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风险应急处置制度,制定《崇信县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崇信县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崇信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制度机制,加强信息收集共享、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持续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实现生态安全全域联动、立体高效防护。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并成功办理全省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守护生态环境。制定《美丽崇信建设实施意见》等20余项配套政策,构建起涵盖规划管控、环境治理、产业准入、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制度矩阵。通过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等举措,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的“颜值”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崇信大地,蓝天为幕、青山作笔、绿水为墨,正徐徐展开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化画卷,生动诠释着“两山”理论的实践伟力。
来源:崇信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