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1。2万元的转账二维码突然摆到眼前,小店老板愣住了:店员倒车时压碎了一架“从天而降”的无人机,对方坚称全额赔付才算了事。矛盾就此爆发,围观者却更像是在看一场高空抛物引发的权责实验。
一张1。2万元的转账二维码突然摆到眼前,小店老板愣住了:店员倒车时压碎了一架“从天而降”的无人机,对方坚称全额赔付才算了事。矛盾就此爆发,围观者却更像是在看一场高空抛物引发的权责实验。
监控回放显示,无人机降落的位置正好是店门口通行通道,周边既无标识,也无人看守。三轮车后退不到两米便传来脆响,轮胎碾过的,是一台市值约万元的航拍设备。店员下车寻找机主无果,半小时后对方赶到,语气直接:“机子报废,赔钱。”
从店铺视角看,这是一场始料未及的“飞来横祸”。营业时间车辆频繁出入,地砖与无人机外壳颜色相近,若非定点盯地,很难第一时间发现障碍物。店员的疏忽不可否认,但将主要责任全部推给倒车者,显然难以服众。
机主则坚持另一套逻辑:贵重物品被损坏,理应由加害方埋单。为了论证价格,他现场展示购买发票、损坏检测报告,甚至拿出同款电商链接佐证“并非漫天要价”。然而一个关键问题被反复追问——这台无人机有正规飞行许可吗?
围观网友很快把矛盾上升到“新型碰瓷”层面:公共道路并非私人停机坪,黑飞又缺乏看管,把高价值物品随意丢在地上,本身是否属于重大过错?这种提问背后隐含着对“注意义务”边界的重新界定。
法律人给出粗略分工:机主保管不当,承担主责;店员倒车未尽充分注意,承担次责。比例如何划分,要看无人机合规情况以及现场可见性。若警方认定属于黑飞,无人机作为“非法状态物”损毁,索赔数额可能直接被腰斩,甚至倒转为行政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进入公众征求意见阶段,未来无人机起降点、实名登记、保险强制化都有望落地。那意味着,类似纠纷可能会先由保险公司买单,再由保司向责任方追偿,减少一线冲突。
目前各大无人机厂商也在试水技术措施:降落前自动扫描地面、警示播报、紧急升空规避等功能已能实现,成本不过几百元。把“科技祸害”变回“科技善意”,或许比在赔偿金里纠结几个百分点更有意义。
对普通人而言,教训同样直白:倒车前花十秒钟下车观察,可能省去数月拉扯;而拥有无人机的玩家,则该像牵狗一样牵住自己的“铁鸟”。飞得高不代表责任可以飘在半空,最终还得落回地面规则。
事件后续尚未落锤,店铺选择报警并同步联系律师,机主态度则趋于谨慎,开始出示设备序列号与飞行记录。能否拿到足额赔偿,已不仅是双方实力比拼,更是一次对法规灰区的压力测试。
无人机时代的尴尬在于:技术走得太快,配套规则跟得太慢。当硬件轻易闯入公共空间,却没有同等重量的监督与保险托底,人为冲突就只会越来越多。与其等下一场“空降索赔”刷屏,不如早点把规则写进天空,也写进每个人的常识里。
来源:陌上静赏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