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殿试(皇帝亲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者为贡士,考试内容通常为策论。殿试的成绩分为三等:一甲、二甲、三甲,每等又分三名,统称进士。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前 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乡试(地方考试):在各省省城举行,通常每三年一次,参加者为当地的秀才(生员),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四书五经。合格者称为举人。
会试(中央考试):在京城举行,参加者为各省的举人,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更高。合格者称为贡士。
殿试(皇帝亲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者为贡士,考试内容通常为策论。殿试的成绩分为三等:一甲、二甲、三甲,每等又分三名,统称进士。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其中有些状元的特长及趣闻成为永恒的经典。
中国自从隋朝科举以来,从乡试解元,到会试会元,再到殿试状元,连中三元者,仅17人,而这17人当中当宰相的只有两人,其含金量之高,可想而知。而北宋的王曾即名列其中。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为“开闽三王”之王审邽的嫡孙,王曾幼年很不幸,八岁父母双亡,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后随叔父迁居山东省青州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成为北宋第一个三首状元,曾经是状元的宰相吕蒙正看罢王曾考卷之后,感慨道:“此生已安排做状元宰相矣!”意思是自己这个宰相职位早晚都是他的。
金殿传胪后,他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可见他极为谦虚和冷静。
王宗元对于大侄子连中三元自然是得意非常,因此大肆铺张,地方官也是竭力迎奉,王曾返回家乡,当地官府准备敲锣打鼓地欢迎他。王曾得知消息之后,没穿状元冠服,也没有走正门,而是从小门入城。首先去拜访地方官府官,接着与官员道:“此次殿试,我侥幸得了状元,万万不敢惊扰大人和乡亲。”意思就是把一切欢迎礼仪都撤销。24岁的王曾高中后却如此低调、谦逊,今天看来十分难得。
那时的大宋官员均喜欢榜下捉婿,就是朝中大佬将有潜力的进士争先恐后地选为自己女婿,而后着重培养,到时候可以确保家族更加繁荣,长盛不衰。
宰相吕蒙正刚开始即看好王曾是个潜力股,准备将女儿嫁给王曾,可惜还是晚了一步,被老宰相李沆先下手为强,当即就把王曾拉到家里当女婿。
李沆七岁能文,十岁通晓五经大义。是仁宗与真宗朝两朝宰相,素有“圣相”之美誉。可以说王曾能够成为李沆的女婿,在仕途上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遗憾的是,李沆的大女儿嫁给王曾不到五年就去世了,李沆二话不说,又把二女儿嫁给王曾,反正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这种现象在宋朝并不稀奇,比如都是宰相的王旦与女婿吕公弼,以及后来的晏殊与女婿富弼。
王曾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官职开始了仕途生涯。被召回京后,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让他在政事堂考试,对他的才华给予了充分肯定。
此后,王曾进入中书省、任知制诰,就是给皇帝当秘书起草诏书。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如果再加上自身优势,官运亨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王曾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正直,得到了皇帝及同僚的信任,一路青云直上。他坚持原则,不畏强权,与首相丁谓据理力争,消除了母后、宰相专政的弊端;又从宰相丁谓手中夺回朝廷权利,既除掉了奸臣,又保全了自己。这些事迹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崩,仁宗亲政,拜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景祐二年(1035年)二月,又拜王曾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王曾的事业终于达到顶峰。
仁宗亲政时,首相吕夷简为了独霸朝纲,在朝堂上排除异己,让朝臣们不满,生性耿直的范仲淹向仁宗上书,最后只换来了仁宗的十二个字:“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随即范仲淹被贬饶州。
而王曾也对吕夷简独断专行的执政风格很有意见,两人经常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不由让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仁宗皇帝恼怒。
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仁宗以王曾与吕夷简相互指责,不能用心国事为由,将两位宰相一起罢官,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大星坠落在王曾住所,他的侍从惊恐地告诉他此事。王曾淡漠地说:“一个月后就知道后果了。”此后,王曾罹患疥症,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仁宗为之辍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文正”这个谥号也可以说是对他政绩的最高褒奖,因为这是文臣最高的荣誉,所谓生则入阁,死号文正,特别是经过司马光的“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一番阐释,文正遂成为古代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谥号,因为受封此谥号的官员,无论是本谥还是追谥,均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在文坛有所建树、在官场有所作为、在民间有甚好口碑。
由于文正谥号太高,所以历史上仅有27人获此殊荣,而连中三元又获得文正的谥号,且又当宰相的,翻遍史书,唯有一人,此人就是——王曾。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玄子原创作品 图片源于百度
来源:淡淡历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