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对话,全球视野下的海洋科学与治理突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4:11 2

摘要:海洋,覆盖地球逾70%的表面积,是气候系统的“稳定器”、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和全球贸易的“大动脉”。然而,在气候变暖、污染加剧和生态退化的多重压力下,这片深邃的蓝色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人类的生存境遇。在此背景下,科学与传播、研究与应用、国家行动与国际合

海洋,覆盖地球逾70%的表面积,是气候系统的“稳定器”、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和全球贸易的“大动脉”。然而,在气候变暖、污染加剧和生态退化的多重压力下,这片深邃的蓝色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人类的生存境遇。在此背景下,科学与传播、研究与应用、国家行动与国际合作之间的鸿沟,成为制约人类有效应对海洋危机的关键瓶颈。

如何让科学研究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切实的海洋治理工具?如何打破资源壁垒,推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踏上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这些问题,国际科学出版机构与一线科研人员正尝试从不同维度寻求突破。

科学传播,从实验室到政策与公众的桥梁

海洋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深奥而专业,如何将其转化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可理解、可行动的指南,成为全球科学界与出版机构面临的共同挑战。爱思唯尔全球期刊高级副总裁Peter Harrison在专访中指出:“科研人员需要更多地学习和积累如何将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传递给公众以及社会其他群体的经验。”作为全球领先的科学出版和科研信息分析机构,爱思唯尔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科学家提升传播能力,例如将科学传播纳入科研能力培训活动、与专业传播专家合作开展传播活动等。

爱思唯尔全球期刊高级副总裁Peter Harrison

Peter Harrison强调:“这些活动不仅面向公众,有时也会特别针对年轻人。”他举例说明,海洋科学领域的科普项目曾让研究人员直接与高中生对话,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从而为未来人才梯队建设埋下种子。

这种传播不仅是单向的“输出”,更是一种双向的“对话”。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简称DCC-OCC)主任乔方利对此深有体会。他提到,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必须建立在“可行动”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尽可能将海洋科技创新与知识变成影响民众行动的事物。”例如,通过科普工作让公众意识到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链直至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绿色出行”也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基于对碳排放与海洋升温之间关系的认知。

欧洲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DCC-OCC主任乔方利

资源不均与全球合作,出版平台的角色与责任

海洋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全球数据共享与合作,但现实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研船只、仪器设备甚至出版机会上仍存在显著差距。Peter Harrison坦言,爱思唯尔作为国际出版平台,在这方面负有双重责任:一是通过确保内容质量推动知识进步,二是通过平台分发最大化研究的可见度与影响力。“科研人员有机会发表高质量研究,并让全球更多研究人员看到特定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促进交流与合作。”

然而,资源的可持续获取仍是难题。Peter Harrison提到,高质量的开放获取文章(Open Access) 为发展中国家科研人员提供了免费获取知识的机会。此外,Peter Harrison还建议科研人员们善用Scopus等引文数据库中的丰富信息。“这些工具能帮助科研人员获取资金趋势、资助来源等信息,甚至找到潜在国际合作者。”

乔方利则从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角度指出,国际合作中的“主导者”往往需承担更多责任。他以Argo浮标计划为例:“美国引领了全球海洋Argo浮标计划并投资了一半以上,其他若干国家共同参与。”而在中国主导的COAST工具包研发中,尽管支撑该工具包的算力与观测成本较高,但他坚信:“一旦做出对蓝色经济有重大贡献的产品,就会有人愿意投资。”目前,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已在实际搜救等行动中应用该系统并取得显著成效,“这是科学支撑国家海洋治理的直接体现”。

海洋科学与经济,从技术突破到战略支撑

海洋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前沿,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乔方利对此有深刻体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可能比科研更重要,因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若核心科技无法提供支撑,经济发展也会失去可持续性。”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以往中国海洋观测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一台测量波浪的仪器价格高达80万至100万元,而通过自主核心技术突破,国产浮标的成本降至4万元。“这就是科技支撑经济的鲜活案例,而且这些浮标会在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海洋科技还能通过减少灾害损失间接支持经济,发展和减灾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乔方利提到,过去一场台风可能导致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洪水肆虐,直接威胁到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如今通过新一代更精准的海洋、台风和气候预报系统,中国在海洋相关的极端环境预报精度甚至有望“超过欧美等长期的世界引领者”。“巨浪、台风、强降雨预报能不能做得更准确?这需要我们的原创科技能够支撑国家和民众的迫切需要,甚至显著超过目前国际水平。”

Peter Harrison也从出版数据中观察到海洋科学的热点趋势: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方向正快速增长,且高度强调跨学科整合。“这些研究强调整合性的方法,目标是为社区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应对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以及海洋系统的韧性问题。”

跨学科与人工智能,新方法与老问题的碰撞

在海洋科学领域,跨学科融合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Peter Harrison提到,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生态学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正在催生新兴方向,例如“结合海洋生态学与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用于设计新型设备,服务于环境与生态管理”。

乔方利则从科研实践出发,强调了物理机制与人工智能的互补性。他以2023年北京7-31暴雨预报为例:传统模式预测的降雨量仅为300-500毫米,而通过加入海洋飞沫机制的影响,预报结果提升至700毫米,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AI相当于一个非常有经验的预报员,能记住很多知识,但对极端情况的认知不够深入。物理机制突破与AI相辅相成,最终目的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提升预报水平。”

中国角色与全球愿景,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中国在全球海洋科学治理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乔方利认为,这与国力的提升和科学家的长期积累密不可分:“20年至30年之前,我们提出想法在国际上可能没人理睬,因为科技影响力不够。现在为什么声音强了?因为我们国家强大了,同时科学家群体在国际舞台上持之以恒不断做出科技贡献,国际影响力就提升了。”

他提到,中国提出的“亲、诚、惠、容”和“互利共赢”理念正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与验证。例如,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中国主导的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DCC-OCC)不仅协调诸多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还推出COAST工具包,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工具包对用户而言,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普通民众,打开计算机页面就能了解海域内的灾害及建议的应对措施。”

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DCC-OCC)于2022年6月正式获批成立

然而,全球化逆流也为海洋国际合作带来新的挑战。乔方利坦言:“如今在国际会议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学者的人数已明显开始减少。全球海洋治理关乎海洋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度国际合作与全球共同参与。但当沟通渠道收窄、交流意愿下降,国际合作就会萎缩,海洋治理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但他强调,中国始终坚定推动全球化,“通过共商共建,这是科学发展和全球海洋治理的正确路径”。

2025年9月1-12日海洋一所举办第十四届国际培训班,带动相关国家提升海洋、台风和气候等极端环境预报能力,绝大部分学员来自国外

海洋的深邃,既象征着问题的复杂性,也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Peter Harrison和乔方利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科学如何从论文中走向民众生活,转化为政策工具与公众意识;看到了国际合作如何从理想落地为现实,尽管艰难却从未停止;更看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从世界的学习者到贡献者的质变之路。这片覆盖地球超过70%面积的蓝色领域,终将不再是分割世界的鸿沟,而是连接人类命运的纽带。科学,正是这条道路上最可靠的灯塔。

来源:科技视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