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的意义从高度上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追思仪式。当我们站在先人的墓前擦拭碑石,指尖触及的不仅是冰凉的青苔,更是一次叩击灵魂的对话——那些被春雨浸润的碑文里,镌刻着每个生命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
文/龙天名俊
清明节的意义从高度上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追思仪式。当我们站在先人的墓前擦拭碑石,指尖触及的不仅是冰凉的青苔,更是一次叩击灵魂的对话——那些被春雨浸润的碑文里,镌刻着每个生命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
苏轼在黄州种雪堂前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陶渊明归去来兮时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觉醒时刻都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洞察。 我们现代人常陷入财富积累的迷障,却不知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早有警示:"我们活着仿佛永远不会死去,死去时却仿佛从未活过。 “清明时节飘洒的细雨,恰似冲刷物欲尘埃的天然启示录”。
《了凡四训》中记载的改命智慧,恰与我们的思考共鸣。他在云谷禅师点拨下,从汲汲功名的桎梏中挣脱,转而践行日行一善,最终突破宿命窠臼。 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觉醒,恰是清明文化给予现代人的珍贵馈赠。 当我们学会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那样,在世俗牵绊与精神自由间找到平衡点,生命自会绽放独特的光华。
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提出的"知行合一",恰可作为践行生命价值的指南。与其在觥筹交错间虚掷光阴,不如效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或如敦煌莫高窟的匠人般,将毕生心血灌注于永恒的文明传承。 这些选择未必带来金山银海,却能让生命在时光长河中泛起永不消逝的涟漪。
清明时节的蒲公英总在细雨里播撒希望,这或许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隐喻:真正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占据多少土地,而在于能孕育多少新生的可能。 当我们学会用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执着来雕琢人生,以徐霞客丈量山河的勇气拓展生命维度,终将在某天蓦然回首时,望见自己走过的路上早已繁花似锦。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有根的,中华文明上千八千年源远流长没有中断,正是因为我们生生不息的根脉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一代代传承。 感恩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家族道与道的品行,根深才能叶茂。 让我们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阳而生,活出独一无二的生命。 中国的每一个节日都是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系大唐丈八地方龙文化学者、丈八沟龙文化品牌代言人、中华传统龙文化力行者,西安市雁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戏曲传承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