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有挑战,也不免有牺牲。2025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王佳佳、陈声欢等17名司法人员忠诚履职,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有的尚在英年就因公殉职,有的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更有的因严格公正司法遭到凶徒报复,为法治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清明已至:斯人虽去 英魂未远
苏航
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有挑战,也不免有牺牲。2025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王佳佳、陈声欢等17名司法人员忠诚履职,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有的尚在英年就因公殉职,有的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更有的因严格公正司法遭到凶徒报复,为法治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音容虽逝,但其精神与鲍卫忠、李庆军、胡国运、王炳申、周春梅、魏晶晶、杨军、滕启刚等法院英烈一道,永远铭刻在中国法治的记忆里。每逢清明时节,念之愈觉斯人未远。
在这追忆的时刻,我们相信法院干警会接续矢志不渝的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法院英烈是新的历史时期政法战线上涌现的英雄。工作领域或有不同,成长经历或有差异,但他们无不高擎信仰火炬,践行为民宗旨,淬炼清正持守,捍卫法律荣光,为法院干警树立了永不磨灭的榜样。时至今日,同事们回忆李庆军时总会痛惜于他的默默奉献,回忆周春梅时总会钦佩于她的刚正不阿,回忆王佳佳时总会惊叹于她的刻苦钻研,回忆鲍卫忠时总会感念于他的驰而不息。这些身后印象源自模范法官的信念凝聚,是后来者追赶的精神道标,在法院干警间一次次掀起缅怀与学习的浪潮。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带来前所未见的法律挑战,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法院干警以公正司法回应时代需求的职责使命重大。当然,学习英烈并不等同于不惜己身。司法工作是平衡的艺术,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作为一名优秀的法院干警,就更需要巧妙地平衡健康与志业、兼顾工作与生活。但是头顶的国徽会见证见贤思齐的无私奉献,追梦圆梦的不惧牺牲,这是一代法院人许下的承诺。
在这纪念的时刻,我们相信司法事业会让每分付出都有回声。沉默是英雄的美德,却非英雄所应得。英烈离去后,追授“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召开纪念性会议、慰问家属也从不曾缺席。这不是为了补偿,而是为了传递告慰、寄托哀思,是为了让曾经不为人知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肯定。以身许国者,不陨其名。我们越是感怀英烈,就越有义务让先行者的事迹感染更多素昧平生的人,就越有义务照顾好他们曾经深爱的人们。与此同时,每一次痛惜也是叩问,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不仅要号召干警学习英烈,也要努力为干警创造呵护有志者、支持有识者、善待有为者的工作环境,让“不可承受之重”更少一些。令人欣慰的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率先垂范下,全国各级法院陆续出台系列关心关爱政策,既在工作上为履职尽责鼓劲撑腰,又在生活上为法院干警排忧解难,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正在逐步改善。不畏牺牲,但也绝不轻言牺牲。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不乏挑战,但在更有力的保障机制下,在人民法院干事创业者的未来将光明而平坦。
在这铭记的时刻,我们相信时代必不辜负英烈的选择。我国的法治之路走过筚路蓝缕,走过披荆斩棘,绝不是水到渠成、唾手可得的。曾几何时,提到法院和司法,普通群众仍然带有几分陌生、几缕疑惑。法治理念要深入人心,就必须让书本上的法律成为生活灵动的编织者。阅读过英烈人生的人,绝不会忘记魏晶晶坚持“当事人的事比天还大”,不会忘记滕启刚誓言“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不会忘记胡国运立志“宁愿得罪人,也不能得罪法律”。他们或以严谨、或以睿智、或以朴实,担当着法治信仰的传道者。在一次次躬身中,群众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更记住了胸前的法徽所代表的身份——法院人。每一次奉献,都在回应一份期许;每一点付出,都会收获一片认同。如今任谁都会承认,人民法院是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维护者,伤害法院干警就会伤害法治。与以往相比,当前司法环境已经有了足以令先辈欣慰的改善,而信赖法律的进程还在加速向前。作为法院人,我们唯有以更加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呵护法治的心苗,在更加积极友好的环境中昂扬进取,以期不负前贤,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斯人虽远,英魂犹在。在公平正义之路上砥砺奋进是对英烈最好的祭奠,他们把生命融入信仰,也永远留在了我们身边。
每一次怀念都能更懂你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李庆军同志
赵栋梁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立案二庭副庭长 李庆军
2018年的9月28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立案二庭副庭长李庆军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近七年过去,李庆军的名字并没有被淡忘,斯人之精神历久弥新。
1964年2月,李庆军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市北李洼村。听着愚公移山故事长大的李庆军,用2007年3月到2018年9月的19本工作日志,见证了他大山赤子的坚强意志和温暖初心。
肿胀、疲劳、失眠、疼痛、病重紧急输液等情况在李庆军的日记中多次出现,他在意的却是“边治疗边上班,没能按时按点,但还好工作任务都及时完成了”。在去世前最后一次手术的检查和透析间隙,他先后打了13个电话跟同事安排调解工作,叮嘱案件细节,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陈列在河南高院“李庆军事迹展馆”的遗物,让无数前来的法院干警和社会各界人士潸然泪下。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六庭法官吴艳参观后感慨地说:“从田野走向审判台,不变的是他质朴而坚韧的本色;面对疾病向死而生的勇敢,淬炼出他在追求公平正义道路上不屈的信念。堆满整面墙的医疗用品,在哭泣着这位英雄燃烧的生命,那整整19本笔记本,则是他用生命谱写的敬业奉献之歌。这位一心干事、一身干净的法官,用他办理的每一件案件,赢得的每一位当事人的认可,为司法为民作出了生动的注脚。”
李庆军是全国法院系统万万千千默默无闻践行着焦裕禄精神的一名普通法官的代表,他的身上是我们无数法院同仁的影子,是风雨无阻、星月常伴,是汗透衣襟、孤灯厚卷,是那亟待定分止争的矛盾纠葛、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创伤,也是那心怀不平的怨气、期盼公正的双眼……我们为何对李庆军充满敬意?只因他面对着诸多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病痛,仍然咬紧牙关,坚持像健康的人一样勤勉工作,而不愿在案多人少的大环境下做司法的旁观者。他不求组织照顾,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所有困难都自己一力担当。他坚守“每多办一个案件,社会就会少一个纠纷”的理念,独自默默与病痛抗争,却用自己心底的良善和人性的光辉赋予了司法以温度,把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留给了当事人。他把对党、对司法事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了砥砺奋进的动力,化作了心上肩头司法为民的责任,化作了群众直接感受到的公平正义。
用生命书写忠诚、用一生践行使命,是李庆军精神的真实写照。时任他法官助理的任方方,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三级高级法官,她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李庆军在进手术室前发来叮嘱案件办理的短信截图。任方方回忆说:“这个案件按照他的思路,当事人很满意,他知道后肯定会很高兴,可是再也没有机会告诉他了……”每次遇到棘手的案件,任方方总会想起李庆军的殷殷叮嘱推动着自己继续鼓起勇气,用更多的耐心攻坚克难。像任方方一样,争做李庆军式的好法官已经成为河南全省法院干警的行动自觉。
平凡因坚守而不凡,奉献因执着而可贵。而他于平凡中铸就的不凡,就像在每个人的心里点燃了一盏灯:它永不熄灭,默默无声,时刻提醒我们坚守初心使命,永不懈怠,砥砺前行!
在每一件“小案”里追寻法治的光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王炳申同志
魏佳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原庭长 王炳申
清明时节的鲁北平原,法庭里的柳树抽出了新绿,细密的雨丝打湿了调解室窗台——那里静静躺着一双沾满干涸泥点的旧布鞋。鞋底磨得发白,鞋帮里还渗着土坷垃,像一本无言的“办案笔记”,记录着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原庭长王炳申在田间地头数万次往返的足迹。
在王炳申眼里,老百姓的“小案”从不是卷宗里的冰冷数字,是独居老人灶台上的一碗热汤面,是农民工攥了三年的欠条,是土地承包纠纷里挪动半尺的界石。有人曾问他:“调解这些‘芝麻案’,能算法治的功业?”他总是笑笑不答。如今,他去世两年多,我却越来越明白,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这纵横交错的田埂间:当法槌敲进泥土里,正义才能从根系处生长。
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王炳申时的情景,他正坐在调解室里,脚上的布鞋沾满泥土。彼时的我不解,这身穿着怎么和威严的法庭、严肃的法官搭配?直到整理他的遗物时,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写着:“穿布鞋走土路,群众才觉得你是自己人;披法袍坐法庭,百姓才信你是‘公平秤’。”这句话,让我读懂了这位“布鞋法官”的精神密码——俯下身去倾听民声,挺直脊梁守护正义。
王炳申常说:“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在基层法院,我们每天面对的往往不是惊天大案,而是家长里短的纠纷、鸡毛蒜皮的争执,但正是这些案件构成了人民群众对司法最直接的感知。在王炳申的办公柜里,锁着23本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翻开这些密密麻麻的记录,能看到一位基层法官最真实的思考轨迹。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处处闪烁着司法智慧。我曾问他:“每天处理这么多琐碎案件,怎么保持思考的热情?”他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你看那片叶子,脉络再细也是整棵树的养分。基层司法就像这棵树,每个‘小案’都是法治社会的毛细血管。”
如今,当我面对物业纠纷时,会像他一样先到小区查看停车位;调解邻里矛盾时,会学着用方言拉家常。这些从笔记本里传承的工作方法,让我明白司法的艺术不在于高深的理论,而在于将法理情融入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
王炳申有三件“传家宝”——一台磨损严重的手机:他总把典型案例的图示拍成照片,配上调解思路和工作心得分享给年轻干警,形成“口袋式工作法”;一摞手写案卷:每份文书后都附页记录裁判心得,其中“实质解纷二十问”已成为我们的办案指南;一沓车票存根:从1988年的绿皮车票到2022年的高铁票,这些跨越30多年的票据存根,连缀成一位基层法官外出调查的“法治长征路”。
走进新时代,我们接过的不只是法槌,更是“把每起小案办成民心案”的承诺。让我们继续用足迹丈量大地,把法庭搬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让我们以王炳申的笔记本为蓝本,在每一起案件中书写有温度的正义;让我们将“实质解纷”的理念注入司法改革浪潮,让“小案不小办”的星火燃成法治中国的璀璨光芒。
正如王炳申曾说过,“做法官,就要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一半沐浴法治阳光,一半深埋群众土壤”。这或许就是对“布鞋法官”精神最好的注解——俯身时贴近泥土,抬头时守望星空。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刘洁|联系电话:(010)67550743|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裴蕾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