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单位,领导最怕的不是能力差的人,而是那些不断散播“公司不行”“领导真傻”“同事真讨厌”的“情绪污染源”。
领导最想裁掉的员工,不是迟到早退的,也不是业务能力差的,更不是犯错最多的,而是这5个人:
在单位,领导最怕的不是能力差的人,而是那些不断散播“公司不行”“领导真傻”“同事真讨厌”的“情绪污染源”。
从心理学上说,这是一种消极情绪的过度宣泄,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还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身边的人,最终影响整个团队工作效能。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研究发现,一个抱怨者能在30分钟内降低团队20%的专注力。
就拿我之前认识的一个朋友来说,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他们组里有个同事天天抱怨加班多、工资低,慢慢的,整个组的工作氛围都变得压抑起来,大家工作时都提不起劲。
领导多次找他谈话都没有效果,最后只能把他请走了。
这类人总觉得自己能力超群,别人都比不上他,不愿意和团队成员合作。在团队协作中,沟通成本极高,还经常不配合别人的工作。
团队不是一个人的秀场,你再牛,不能带动别人就是累赘
管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木桶效应”,一个团队的整体实力取决于短板,而这种自视甚高的人,往往因为不配合成为团队的短板。
朋友的科技公司曾有一位天才程序员,代码写得极快,但从不分享经验,甚至拒绝参加代码评审。一次系统崩溃,他休假关机,导致公司损失数百万。
最终,领导宁愿提拔一个“80分但愿意带团队”的人,也不留他。
这些人每天按时上下班,看似很守规矩,但工作起来却敷衍了事,能偷懒就偷懒。
他们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占着一个岗位,却没有为公司创造相应的价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司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不会长期养着这样没有产出的员工。
而从心理学来看,有个“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如果一个团队里有人混日子却不受惩罚,其他人也会效仿,最终整体效率崩塌。
国企一位老员工,工龄20年,每天准时打卡,但工作能拖就拖,领导安排任务就说“以前没这么干过”。后来公司改革,第一批被“优化”的就是这类人。
所以,一定要牢记:公司不是养老院,没价值的人早晚被清退。
一遇到问题,他们第一反应不是想着怎么解决,而是赶紧把责任推给别人。这种人严重缺乏责任感,会破坏团队的信任基础。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表明,如果团队里有人习惯甩锅,其他人也会推卸责任,最终无人担责。
所以,单位领导:“我要的是能扛事的人,不是会找借口的人。”
某广告公司项目经理小A,每次项目出问题,他的第一句话都是“这是设计部的锅”“客户需求没写清楚”。后来公司接了个大单,领导直接绕过他,让副手负责。半年后,小A被“优化”。
05价值观不同频的“异类”公司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引导员工行为的准则。如果一个员工的价值观和公司相悖,在工作中就会做出与公司理念不符的行为。
比如公司倡导创新进取,而有的员工却因循守旧,拒绝尝试新的工作方法。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这类人会阻碍公司的发展。
哈佛商学院研究也发现,价值观冲突的员工,离职率是普通员工的3倍。
所以,很多时候领导宁愿要一个“能力一般但认同公司文化”的人,也不要一个“能力强但总唱反调”的刺头。
朋友创业公司高薪聘请了一位市场总监,能力极强,但总公开反对公司“狼性文化”,甚至在全员大会上说“加班是效率低下的表现”。尽管他的KPI达标,但转正时仍被全票否决。
写在最后的话:领导裁人,从来不是看“谁犯错最多”,而是看“谁对团队的伤害最大”。你是“团队资产”还是“团队负债”,决定了你的职场命运。所以啊,在职场上,要时刻审视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习惯抱怨的“职场怨妇”、自视甚高的“独行侠”、只想混日子的“老油条”、怕担当的“推诿专家”和价值观不同频的“异类”,不然,下一个被裁的可能就是你。
来源:讲话稿来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