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酪饮之制,见于北魏《齐民要术》,恰是其饮食史的早期印记,如今仍存于日常。
呼和浩特饮食文化,植根于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的交融。
酪饮之制,见于北魏《齐民要术》,恰是其饮食史的早期印记,如今仍存于日常。
若论肉食,当推手扒肉。
牧民煮肉必循古法,以清水焖煮不添杂料,
那达慕盛会时现宰现烹,手抓而食,尽显草原豪迈,此俗传袭至今未改。
饮品则以咸奶茶为魂。
取砖茶熬煮,兑鲜奶加盐,再入炒米、奶豆腐,
既解肉食油腻,又补草原风寒,是邻里待客的标配,藏着市井温情。
这般饮食,是多民族共处的味觉见证,
每一口都含着历史的温厚,寻常滋味里,尽是青城的烟火与风骨。
今儿,跟诸位聊聊呼市的知名小吃……
这道源自游牧时期的传统面食,用酸奶发面、牛奶和面,
再裹上蒙古特有的“卓嗨”,经黄油烙得金黄酥脆。
老辈人讲究头天晚上揉面,让面团在毡包里睡足十二小时,
第二天擀成月亮似的圆饼,铁锅里滋啦一响,奶香能飘半条街。
咬一口外皮“咔嚓”脆,里头却软得像云朵,
黄油香混着发酵的酸甜,像把草原的晨雾都嚼进了嘴里。
牧民家做这饼,火候全凭经验,
锅太热容易焦,太凉又出不来焦壳,非得用慢工熬出那层琥珀色的脆皮。
老呼市人还是认准家庭做法:面要发得透,手要揉得匀,
最后刷的那层黄油,得是牧区现熬的,才够味。
其历史能捋到河套人用火烤肉的远古时期。
《元史》里记载着蒙古人"掘地为坎燎肉"的原始烤法,
到了元朝,《朴通事·柳蒸羊》更详细描绘了地炉烤制技法,
清代北京罗王府的烤全羊曾名动京师,
如今这道"草原硬菜"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选羊讲究"小鲜肉",
烤制时整羊挂进特制馕坑,果木炭慢烤三四小时,
炉温控制在100℃左右,羊油滴答落进铁盒,烤得外皮金红酥脆,里头肉嫩得能掐出水。
老饕们吃法讲究:先撕皮蘸椒盐,再片肉卷荷叶饼,
最后啃骨吸髓,配着马头琴声来口奶皮子,这排场比东北铁锅炖大鹅还豪横。
相传成吉思汗行军时以冰水煮肉,
冰块融化时产生的低温慢煮效应,让羊肉纤维充分舒展,
成就了"冰火两重天"的嫩滑口感。
如今这道菜被列入内蒙古非遗名录,
官方资料显示其选材必用苏尼特羔羊,冰块需取自阴山岩层水。
做法极简却暗藏玄机:
铜锅里先铺一层冰,再码上带骨羊肉,撒把盐巴倒点葱姜,
随着冰水沸腾,羊肉在0到100度的温差中完成蜕变。
汤头清冽如泉,肉片卷曲时蘸点野韭菜花,
那股子奶香混着辛辣直窜天灵盖。
民间更流传着财主与乞丐的趣闻:
财主嫌弃乞丐,将羊下水抛出墙外,岂料乞丐将其烹制成美味,
财主尝后大呼“内全羊”更胜一筹,羊杂碎由此得名。
羊杂碎讲究“三料”“三汤”“三味”。
主料心、肝、肺切碎丁,副料肚、肠、头蹄肉切细丝,红白相间,煞是好看。
汤头分原汤、清汤、老汤,原汤鲜美清淡,清汤细嚼慢咽,老汤醇厚绵长。
托县辣椒的辣、香菜的香、食盐的咸,三味调和,食客可依口味自行调配。
冬日清晨,一碗热腾腾的羊杂碎下肚,浑身暖意融融;
夏日早上,畅快淋漓地出一身汗,身心格外舒畅。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隆庆年间。
当时,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修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
回族工匠为解决民夫饮食,用石片夹面团在篝火上焙烤,创制出最早的“白焙子”。
清初走西口的晋商将此技艺带入草原,
用胡麻油和面,在土窑中烘烤出金黄酥脆的焙子。
如今,这道非遗美食仍是青城人早餐桌上的“硬核标配”,
2019年被列入“呼和浩特传统十味”。
刚出炉的焙子像个月牙枕,外皮炸着金丝,内里分层如千层酥。
甜焙子裹着红糖心,咸的掺着扎蒙蒙花,咬一口“咔嚓”作响。
老呼市人讲究拿焙子夹咸菜,配碗砖茶,
冬天揣个焙子当暖手宝,这习俗比烧麦馆的砖茶还地道。
这道蒙恬将军修长城时传下的“行军饭”,如今成了草原人家炕头上的硬核美味。
铁锅里的豆角、土豆跟排骨炖得咕嘟冒泡,
手擀面往上一铺,盖盖儿焖上十分钟,
揭锅时那股子肉香混着麦香直往人鼻子里钻。
面条吸饱了汤汁,油亮筋道,豆角脆生,土豆绵软,
一筷子挑起来,连汤带面哧溜进嘴,咸鲜里透着股子豪爽劲儿。
老辈人做焖面讲究“三煸两焖”:
先煸香料,再煸肉菜,最后煸土豆,焖的时候火候要拿捏准,大了糊锅,小了面生。
秋冬天冷,来上一锅,配瓣蒜,喝口砖茶,那叫一个“得劲”!
清末山西“走西口”移民带入过油肉炒刀削面技艺,结合草原牛羊肉改良而成。
面条需手工削成柳叶状,煮至八成熟过凉水,
再与煸香的过油肉、木耳、蒜苔猛火快炒,出锅撒扎蒙蒙花炝油增香。
这碗面在旧时婚宴压轴,新媳妇得给公婆端头碗,
面要挑得高高的,寓意“步步高升”。
面条筋道如皮带,臊子油亮带焦香,
扎蒙蒙花的野韭香直窜鼻腔,吃一口满嘴草原的豁达与山西的实在。
它以黍子去壳后的黄米磨粉蒸制,
揉成软筋面团,包上红豆枣泥馅,在胡麻油里滚出满身金泡。
咬一口,外皮脆得“咔嚓”响,里头却软糯得能拉丝,
甜而不腻的豆馅混着油香,直往人心里钻。
这糕可是有讲究的,因“糕”与“高”同音,成了婚丧嫁娶的“必备单品”。
结婚时摆“喜糕”,祝新人步步高升;过寿时端“寿糕”,盼老人长命百岁;
就连孩子满月,也得咬口“百岁糕”讨彩头。
草原上的老人常说:“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糕”,
如今,这炸糕还进了非遗名录。
相传汉武帝时,莜司在阴山推广莜麦,汉武帝赐名“莜面”。
康熙远征噶尔丹时尝过,直夸“赛过御膳”;
2016年,它戴着“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冠,成了武川人的骄傲。
这莜面,白得透亮,劲道如皮筋,全靠“三熟”功夫:
麦粒炒得焦香,开水烫得绵软,蒸笼捂得透亮。
武川婆姨们的手,能搓出“鱼鱼”游水,推出“窝窝”叠云,
擀成“饨饨”卷菜,再蘸上土豆泥拌的酸汤,或是浇一勺羊肉热汤,那叫一个“香得能勾魂”!
夏吃凉拌爽口,冬配热汤暖身,
连老辈人都说:“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开水正正好。”
那达慕大会上,游客都抢着尝这“非遗味道”。
“无烧卖,不青城”
呼和浩特的是元代茶馆里捎带卖的"捎卖",也是乾隆笔下的"都一处"烧麦。
这薄如蝉翼的面皮裹着锡林郭勒草原的羊肉,
老呼市人管它叫"稍美",讲究"一两皮八颗馅",配着砖茶能从日出聊到晌午。
传统派坚持三醒三压的手艺,新派则玩出彩色烧麦、儿童款。
清晨的烧麦馆里,蒸笼一掀,鲜香裹着烟火气扑面而来,
咬开那层半透明的皮,滚烫的汤汁便在舌尖上炸开草原的味道。
走,明早茶馆约起!
热腾腾的稍麦一笼,砖茶一碗,
青城的故事都在烟火气里冒着热乎气。
尝一口,就是家的温度。
来源:风烟食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