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美教师出炉!24人当选,成为最美教师的攻略来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08:21 1

摘要: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2025年“最美教师”,丁美珍、马琼、水柏年等24名同志以及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荣耀当选。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2025年“最美教师”,丁美珍、马琼、水柏年等24名同志以及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荣耀当选。

此次评选意义深远,获评教师来自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个教育领域,他们的事迹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卓越风采与重大责任担当。深入剖析此次评选,能让我们对当下教育发展趋势、优秀教师特质有更清晰的认知。​

本次评选的“最美教师”广泛分布于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领域,有像邓宗全、刘益春、钟义信、姜德生、翟婉明、廖红这样专注科研与教学,为国家关键领域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的学者教授。

职业教育方面,马琼、杨洋、欧阳陵江、郑万众、薄宜勇等教师积极培养技能人才,助力产业发展;基础教育涵盖了小学、中学等阶段,如孟庆阳、任明杰、刘玉忠等老师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幼教领域的邵瑜,以独特方式呵护幼儿成长。特教领域的丁美珍、古桑曲珍,为特殊儿童带去希望。

这种全面覆盖体现了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类型教师的重视,意味着教育的均衡发展离不开每一个环节教师的努力,也表明社会对各领域教育工作者价值的认可与尊重。​

当选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育人等实绩上表现突出,更有着高尚的师德。比如水柏年扎根海岛35年,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成果丰硕,攻克海洋生态修复和养殖难题,助力渔民致富,同时他爱生如子,资助困难学生,被学生亲切称为“水伯伯”。

侯纯广30岁援疆、41岁援藏,克服重重困难,用爱和智慧帮助边疆孩子成长,还在当地开展教学改革,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他们的先进事迹表明,“最美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无私关爱以及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以高尚师德引领学生成长,以卓越实绩推动教育发展。​

从地域上看,当选教师来自祖国各地,既有东部发达地区,也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东部如上海市虹口区密云学校的丁美珍,通过创新融合教育模式推动当地特殊教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像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中学的刘玉忠扎根边陲乡村40年,助力乡村孩子走出大山,还有从安徽奔赴新疆、西藏支教的侯纯广等。

这种地域分布体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也展现了不同地区教师在各自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群体上,除了个体教师,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入选,凸显了团队的力量,他们多年来扎根西部,为边疆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彰显了集体的奉献精神与教育传承。​

上海市虹口区密云学校的丁美珍,深耕融合教育25年,是特殊教育领域的先锋。她创新实施“精准育人”与“数字赋能”,构建“识才”“育才”专业支持体系,开发38门区域共享专业课程及百余种教辅用具,首创“四朵云”数字化平台,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难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推动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让特殊儿童也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为全国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的任明杰,自2014年成为特岗教师后,坚守乡村教育。他通过280万字从教日记、18万张教育影像记录乡村教育点滴,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打开他们看世界的窗户。

他还通过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公众号辐射全国,分享乡村教育经验。内蒙古的刘玉忠同样扎根边陲乡村教育40年,踏泥泞劝学,倾积蓄助困,深耕教学方法,助力学校成为区域教育标杆,他们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乡村教育的价值。​

在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邓宗全院士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耕宇航空间机构与特种机器人领域40余年,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同时坚持在教学一线,担任“院士特色班”班主任,为航天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东北师范大学的刘益春院士秉持“创造的教育”理念,在科研上取得系列突破,构建“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助力师范生培养和基础教育发展。他们在科研和育人两端发力,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出卓越贡献。​

最美教师们无不是将教育视为一生的事业,心怀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要成为最美教师,需从内心热爱教育事业,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

日常教学中,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用耐心、爱心和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遇到困难挫折不轻易放弃,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比如像刘玉忠那样,面对艰苦的乡村教育环境,凭借对山里孩子的责任和热爱坚守40 年,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初心和师德。​

教育不断发展变革,教师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一方面,深入钻研学科专业知识,紧跟学科前沿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如数字化教学手段、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并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到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像丁美珍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将数字化技术引入融合教育,提升教育教学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课题项目,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最美教师们在各自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在教学模式上,勇于尝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程开发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如肖惠文结合当地畲族特色文化,在乡村学校开展竹笛教学与制作课程,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在教育方法上,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和教育场景,创新教学方法,孟庆阳将数学知识与仁义道德、家国情怀等融合,以“数”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积极探索适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为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来源:史海流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