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吸引到林青霞、刘嘉玲、钟楚红、郭晶晶、章泽天、佘诗曼、马思纯、甘比、姚明、周杰伦、张智霖、袁弘等众明星、名人前去打卡的巴塞尔艺术展2025年香港展会(以下简称“香港巴塞尔”),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刚从现场看展、采访归来的搜狐艺术,想以我们自己的看展线路以及
上周,吸引到林青霞、刘嘉玲、钟楚红、郭晶晶、章泽天、佘诗曼、马思纯、甘比、姚明、周杰伦、张智霖、袁弘等众明星、名人前去打卡的巴塞尔艺术展2025年香港展会(以下简称“香港巴塞尔”),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刚从现场看展、采访归来的搜狐艺术,想以我们自己的看展线路以及在逛展中的感受、思考出发,对这一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做一份观察和总结。
“
01
一点震撼:
知名画廊+名家大作,不容错过的艺术饕餮
巴塞尔艺术展由巴塞尔画廊于1970年创办,举办地包括瑞士巴塞尔(1970年起)、美国迈阿密(2002年起)、中国香港(2013年起)和法国巴黎(2022年起),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现代与当代艺术展。
今年的“香港巴塞尔”汇聚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40间画廊,参展画廊中超过半数来自亚太地区,体现了“在地”特性。
按展厅区域分,展厅一层“艺廊荟萃”展区(Galleries)汇集了众多知名和蓝筹画廊,这里是整个展会的核心区域。同时还有汇聚一系列新兴画廊、聚焦新兴艺术家个人展览的“艺术探新”展区(Discoveries)和呈献由亚洲及亚太地区艺术家精心策划的艺术项目——“亚洲视野”展区(Insights)。
现场还会看到许多公共项目,比如“艺聚空间”展区(Encounters)就是专为大型项目设立的展区,今年带来了18件装置作品,聚焦数字艺术、设计与建筑、纺织、自然和人际互动领域,超过半数作品专为展会特别创作;同时还有 “策展角落”展区(Kabinett),共计展出36个项目。
来到展览现场,首先吸引你的一定是那些知名画廊带来的名家大作。
比如,阿奎维拉画廊呈现了一系列卓越的二十世纪现当代艺术杰作,包括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胡安・米罗(Joan Miró)、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凯斯・哈林(Keith Haring)、韦恩・第伯(Wayne Thiebaud)、赵无极(Zao Wou-Ki)等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这些艺术家的造诣至今仍深远地影响着当代艺术世界。
(毕加索《裸体女子半身像》, 1906年)
(赵无极 《03.12.96》,1996年)
季丰轩画廊呈现了赵无极、朱德群的大尺幅作品。
豪瑟沃斯画廊带来了现代艺术大师路易丝·布尔乔亚、菲利普·加斯顿、杰克·惠滕、玛丽亚·拉斯尼格的历史杰作,以及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芭芭拉·蔡斯-吕布、尼可·艾森曼、拉希德·约翰逊、艾丽森·卡茨、安杰尔·奥特罗、艾芙瑞·辛格、曾梵志、张恩利等的精彩作品。
(中国艺术家张恩利的作品《珠宝商》以47.5万美元售出)
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呈献的草间弥生画作《无限之网[ORUPX]》(INFINITY-NETS [ORUPX],2013)以350万美元售出。“无限之网”系列始于1960年代,是草间弥生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推崇的系列作品之一,整个画布被单色网状结构覆盖,无尽的重复营造出眩晕、虚空、催眠般的体验。
搜狐艺术此次香港巴塞尔展览报道产出的第一支视频,便是将镜头集中在展厅一层各大知名画廊中,用画面直观呈现这个重磅作品云集的空间,带领大家沉浸式感受这股强劲的艺术冲击力。
“
02
一份惊喜:
路易威登携手村上隆,时尚艺术甜蜜“牵手”一世纪
路易威登在现场惊喜呈现了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经典杰作,又一次凸显了时尚与艺术的重要结合。
整个展区设计以巨型金属质感路易威登硬箱为灵感,搭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荧光绿内衬。
步入展区,参观者首先会看到村上隆在2003年创作的大型雕塑Zoucho-kun与Tamon-kun,以及充满神秘感的Superflat Jellyfish Eyes 1屏风作品——这三件藏品曾于2018年在路易威登基金会展出过。
展区还呈现了一系列村上隆极具开创性的代表作,涵盖雕塑、版画、织物和藏身于"秘密放映厅"的影像作品。
展览还特别展出村上隆与路易威登长期合作的经典作品,包括来自品牌典藏系列的经典之作——2003年问世的Monogram Multicolore Marilyn硬箱,以及2008年震撼艺术与时尚界的Monogramouflage系列。
路易威登此次亮相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背后,述说着品牌近一个世纪以来对艺术传承的坚定承诺——早在创始人孙辈嘉士顿-路易·威登(Gaston-Louis Vuitton)执掌时期,路易威登便开启了与艺术家的跨领域合作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2014年10月在巴黎开幕的路易威登基金会,更是具象化地体现了LVMH集团、特别是路易威登品牌对艺术和创意事业的企业慈善支持。
艺术让时尚更有深度和诗意,时尚则让艺术以更加鲜活、灵动的方式潜入日常生活,期望以后能在香港巴塞尔看到时尚与艺术更为多姿多彩的精彩连接。
“
03
一些反思:
视觉刺激的表象下,是怪诞美学还是猎奇艺术?
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在采访中表示:尽管主办方并没有特别去推崇一种媒介或者一种趋势,但本届展会上,的确能看到Ai和数字艺术的亮相度还是挺高的。搜狐艺术在现场也充分感受到了今年“香港巴塞尔”在跨媒介实验(尤其是AI的加入)以及社会议题探索等方面的高密度尝试,展现出了当代艺术丰富的多样性与大胆的前沿性。
在接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的同时,我们也萌生了一些思考:这些、那些的大胆实践,到底是怪诞美学还是猎奇艺术?
首先,需要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怪诞美学通常指的是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现实,带有一定的哲学或社会批判;而猎奇艺术则更多是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新奇和刺激,可能缺乏一定的深度。 艺术的价值正是在于在引发思考,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捕捉以下八件艺术品,请大家自行判断如何对他们做出定义。
村上隆“Tan Tan Bo”系列最新作品,超扁平美学进化出赛博格内脏——可爱与恐怖的交媾,是亚文化抵抗的宣言,还是资本对“怪异”的又一次收编?”
韩笃一的纺织装置《我们的优越算法》(Our Superior Algorithm),从寺庙中的条幅、商业广告和现代金融精英身上汲取灵感,它是营销信息和咒语的混合体,试图概括人类对人工智能投入信仰的心理瞬间。古典怪诞在数字时代重生,徘徊在信息爆炸的崇拜和恐惧之间,我们是在延续先锋精神,还是在制造艺术史的奇观?
王韵尧的个人项目《那位深不可测的玩家》(The Abyssal Gamer),呈现了一系列全新的陶瓷及混合媒材雕塑与装置作品。公共与私密、现实与幻想的似是而非构筑起感情应允之地(space of enchantment),不断探寻着欲望、真实与虚妄之间的秘密。这是对生活荒诞性的深剖白,还是新奇标签下的流量密码?
陆扬位于“艺聚空间”的作品《独生独死-创造者》——一家有着巨大屏幕且泛着银光的“快闪店”,是与悉尼COMA联合创作的沉浸式装置艺术。这里,贩卖的究竟是艺术还是那些充满释义的概念?
来自保罗·陈(Paul Chan)的《呼吸者》系列装置,采用尼龙布料编制而成的桶状人形主体和改装的工业风扇。丰盈活力的动感和暗黑的视觉相结合呈现出强烈的吸引力,连佘诗曼都驻足打卡与它同频互动。这是对雕塑静态与动态可能性的探讨,还是捕捉到了网感、利用如GIF般的运动轨迹来吸引眼球?
位于策展角落来自艺术家丁世伟的系列作品《临界者》重新利用了VR眼镜屏幕,并加以艺术家拍摄或3D制作的眼睛影像。这件作品以探寻数字媒体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深度干预和参与为目的,塑造出一个富含预言性的弗兰肯斯坦式的未来物种时,该如何探究复杂化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这是对文化创伤的诗意重构,还是一场视觉奇观的暴力狂欢?
泰国艺术家Tanat Teeradakorn用单频道视频形式创作的影像作品《绝对主义的兴衰》(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n Absolutism), 是怪诞美学的隐喻,还是对权力文化猎奇的又一次胜利?
意大利艺术家卢卡·弗朗西斯科尼带来的《内在农民》(Inner Farmers),从分散的角度研究全球和西方现代化末期世界中农业与人口、营养与思想、个性与集体、物品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当食物与现代化被并置,日常所见成为展现形式,这是对生活荒诞性的深刻剖白,还是深入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复杂脉络?
在怪诞与猎奇的钢索上,艺术家们正在重新寻找与定义“存在”的重量,也促使我们思考:当怪诞成为吸引眼球的唯一手段,猎奇沦为算法推荐的“小众品位”,我们究竟在收藏艺术,还是在消费情绪?
“
04
一次专访:
从宏观走向微观,读懂现当代艺术的内涵
在对巴塞尔艺术展2025年香港展会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后,我们最后还潜入到全球顶级画廊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展厅腹地,特邀其香港画廊资深总监担任「美学引路人」。我们的镜头不再停留于海量作品的巡礼式呈现,而是以曾梵志的抽象绘画《无题》、路易丝·布尔乔亚的装置《牢笼(舒瓦西2号)》、芭芭拉·赫普沃斯的纺织材料雕塑《马蒂斯的双背影,红》三件重量级作品为切片,通过绘画、装置、雕塑三种媒介的并置解读,层层解构现当代艺术的观赏方法论。
曾梵志成熟期很多作品在远看、近看、放大看的不同观赏方式之下,能领略到截然不同的风景。比如这件来自他闪烁绘画系列的《无题》(2024),通过点彩绘画和印象派所运用的光色碎片笔触,让整幅画从远处看充满了人文气韵的森林、山水、小鸟;远看后又值得再细细品读局部线条和色彩搭配之精彩。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牢笼 (舒瓦西2号)》,正中心用粉红色大理石雕刻出的艺术家小时候居住的房子,三面不同角度的镜面反射出艺术家的童年记忆和内心情绪,这座房子代表着艺术家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同时也讲述着她的孤独、恐惧和不安。更有意义的是,这件作品不但外面的人能看到里面,里面的人也可以从中窥见外面,表达出一种双重、双向的观看和思考过程
雕塑家、小说家和诗人芭芭拉·蔡斯-吕布(Barbara Chase-Riboud)的雕塑作品《马蒂斯的双背影,红》,是向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背影”系列的致敬。艺术家运用了红色丝线材料,像美丽红裙一般将雕塑完全包裹,创造了一套极具特色的雕塑语汇。这位艺术家曾在中国旅行时看到过我们的“金缕玉衣”,不知这件纺织品与金属材质相结合的雕塑,其创作灵感是否有受到过“金缕玉衣”的启发?
对这三件作品的深读,为搜狐艺术此次“香港巴塞尔”之旅做了最好的总结——要想真正理解艺术,不仅要厘清懂艺术家的创作技法与形式,更要读懂创作者的人生经历,走进他们的内心,最终抵达那些潜藏在色彩、材质与造型中的精神世界。
来源:搜狐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