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7 年,德国音乐学者路德维希・诺尔在整理贝多芬遗物时,发现了一份被揉皱的钢琴小品手稿。泛黄的纸页上,作曲家用颤抖的笔迹写下 "Für Elise als Andenken"(致爱丽丝,作为纪念),并标注 "未完成"(Unvollendet)。这份看似普通
1867 年,德国音乐学者路德维希・诺尔在整理贝多芬遗物时,发现了一份被揉皱的钢琴小品手稿。泛黄的纸页上,作曲家用颤抖的笔迹写下 "Für Elise als Andenken"(致爱丽丝,作为纪念),并标注 "未完成"(Unvollendet)。这份看似普通的草稿,在 150 年后被证实是贝多芬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致爱丽丝》。
创作于 1810 年的《致爱丽丝》,是 50 岁的贝多芬献给 19 岁少女特蕾泽・马尔法蒂的礼物。此时的作曲家已完全失聪,却仍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创作。特蕾泽是他医生的侄女,常陪伴他散步、读信,甚至为他抄写乐谱。这段相差 31 岁的忘年恋,最终因身份差距无果而终。
手稿中的旋律在第 116 小节突然中断,留下大量修改痕迹和未完成的音符。音乐学家推测,贝多芬可能在创作时陷入情感挣扎:他曾多次修改求婚信却始终不敢寄出,听力衰退的痛苦与对爱情的渴望交织,最终化作这份未完成的草稿。
贝多芬去世前烧毁了大部分未完成手稿,《致爱丽丝》却因偶然幸存。诺尔在发现手稿时,误将 "Elise" 与贝多芬的旧情人朱丽埃塔混淆,导致作品名称与创作背景长期被误解。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特蕾泽的日记被公开,真相才浮出水面。
未完成的艺术魅力:
尽管存在结构缺陷(如转调突兀、段落衔接生硬),这首小品却因其简洁的旋律和叙事性广受喜爱。音乐史学家指出:
《致爱丽丝》的手稿至今保存在柏林国家图书馆,其未完成性成为音乐学者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发现:
贝多芬在草稿中尝试了多种和声进行,最终选择了最朴素的 D 大调;中断处的旋律走向暗示他可能计划加入变奏或复调结构;手稿边缘的涂鸦显示,作曲家曾在创作时陷入自我怀疑。这些细节揭示了贝多芬创作晚期的挣扎 —— 他试图用音乐对抗失聪带来的孤独,却始终无法在现实与理想中找到平衡。
《致爱丽丝》的未完成性,恰是其艺术价值的核心。它不仅是贝多芬个人情感的见证,更是音乐创作本质的隐喻:艺术的完美不在于形式的完整,而在于引发共鸣的力量。这份被丢弃的草稿,最终以未完成的姿态成为永恒经典,正如特蕾泽在日记中所写:"他的音乐里住着一个永远年轻的灵魂。"
来源:精选曲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