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畔,她种下一枚会开花的方程式——记云南省三八红旗手、我校资环学院副教授金可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20:27 1

摘要:今年3月初,我校资环学院副教授金可默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这是她继去年年底荣获中共云南省委评选的“云南好人”后,再次被云南省提名表彰。一名外地人,她为什么能连续获得本地的表彰?

今年3月初,我校资环学院副教授金可默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这是她继去年年底荣获中共云南省委评选的“云南好人”后,再次被云南省提名表彰。一名外地人,她为什么能连续获得本地的表彰?

金可默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云南洱海流域科技小院群、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主要从事根——土互作过程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中英文文章20余篇。承担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主持了云南高原坡耕地和中低产田产能提升技术应用的科技小院模式等科技项目,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2年3月,金可默怀着“让洱海清,农民富”的初心,主动请缨从北京来到大理,担任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以及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的负责人。作为中国农业大学长期驻扎在洱海边的唯一女教师,她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用科技助力农民增收,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书写了一段既扎实又感人的故事。

梦想慢慢照进现实,当年种下的方程式也在慢慢开花,结出更多的硕果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洱海更清了,民众更富了,乡村更美了,倾心为农奉献的金可默收获了数不尽的农户发自肺腑的感谢。

象牙塔与田间 科研实践的“双向奔赴”

金可默本有着一条顺风顺水的学术轨迹: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出站,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担任副教授,她专注于土壤结构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然而,这条“既定”的轨迹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的一场讲座而发生了改变。

在2009年,张福锁院士创立的“科技小院”模式,旨在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战略。这一理念让金可默深受触动。“科研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与分析,更应该是解决田间的实际问题。”怀着这样的信念,她敲开了张院士的办公室,坚定地表示:“我想去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

说走就走!乘着3月的春风,金可默只身来到了这个被誉为“有风的地方”。从北京到大理,从城市到农村,从象牙塔到田间,一路下来,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角色身份的转换、新环境的破题……巨大的落差让这个“天之骄子”一度喘不过气来!好在,她坚持了下来。1000多个日夜的实践,让她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成为了村民们认可的“村里人”,科技小院的工作也风生水起,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作体系,看着日渐富裕的村民和一湖的碧水蓝天,金可默感慨地说:“从当初的一筹莫展,到现在如何破解乡村振兴这个方程式,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只有走进中国乡土深处,扎进农村生产一线,才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科技赋能,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民众,是破解这个方程式的最好路径。

和村民一起参加白族传统文化节

金可默认为,科技小院的使命,不仅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大格局”与“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在张院士“科技小院服务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她在洱海流域践行绿色高值农业技术创新,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在村里,她不仅做乡村振兴的钉子,牢牢支撑“三农”事业的重担,还做学生后辈的依靠,以身作则,带着同学们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实现研究与应用的“零距离”,让所学真正用在生产一线,实现科研实践的“双向奔赴”。

扎根洱海 解锁苍洱富绿密码

洱海流域是自然与人类活动深度交织的区域,但长期以来,鲜食玉米种植管理粗放、过量施肥等问题导致氮磷流失,对洱海生态造成了巨大威胁。面对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金可默带领团队学生依托科技小院的“1351研究方法”,全过程记录农户生产行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种植技术优化。

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

科技小院建立了“育苗移栽、减肥、减密、降磷”的鲜食玉米绿色高值技术体系,2024年在古生片区5个自然村全面实现进行推广,实现氮磷投入减少50%,鲜食玉米单穗重提高6%,亩产值增长44%。技术推广不仅降低了洱海流域的环境污染风险,更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同时,她还带领学生参与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在洱海流域5.5万亩农田实现亩产提升10%,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高值增收的双赢。

在古生村宣讲绿色发展理念

三年来,金可默用双脚丈量了500余块农田,走访了300余户农户;发掘古生村妇女刺绣特长,对接渠道,协助4名农村女性开展创业计划;鼓励妇女家中创业,20余家民宿在古生村兴起,家庭妇女由待业者成为创业者。以古生村科技小院为阵地,开展传统文化、科普宣传、电商培训等各类活动100余次,丰富当地妇女儿童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开展助农活动60余次。2024年9月19日,由央视新闻携手拼多多共同推出的《“县”在出发》丰收节特别直播节目——“丰收啦!科技小院” 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举办,全国科技小院的美食涌进了央视的直播间,受到广泛关注。

守望大地 谱写小院强国的耕读诗行

2024年,张福锁院士全面部署绿色梦想“121”行动,即创新1套理论——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取得2个突破——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与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创新,实现1大变革——绿色高产高效区域实现。

金可默以此为行动指南,在洱海流域深耕不辍。尽可能发挥科技小院作为一个综合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架起沟通桥梁,联通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模式可复制样板建设的作用。她始终牢记张福锁院士“得其大者兼其小”的教诲,将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为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指导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学生

科技小院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金可默带着小院学生,通过开展绿色种植技术培训、田间观摩会和线上课程,推动了绿色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2024年,团队在古生片区举办绿色种植技术培训20场,覆盖1500余人次,发放鲜食玉米种植技术日历1000余份、扑克牌800余份、膳食营养等科普扑克牌1000余份,帮助农民提升绿色生产和生活意识与能力。

同时,基于洱海的生态旅游资源特性,金可默聚焦民宿经济和电商培训,赋能村民多元化增收。通过电商培训,村民掌握了短视频拍摄和直播技巧,打造了“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庭院经济方面,挂牌民宿从最初的3家增长到77家,直接带动村民增收200余万元。金可默还指导科技小院团队以驻扎地发展困境为命题,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参加多场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多次全国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等荣誉,以实战演练比赛,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公布2024年第二批“云南好人”名单里,金可默赫然在列,获评“敬业奉献好人”。这是她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不懈奔波的最好的嘉奖和见证。

红色引擎 破解党建兴农密码

金可默深知,党建是科技小院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为将红色党建堡垒建设在村屯农家,她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洱海边,组建了全国首个由高校教师和农村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支教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累计覆盖人次近万人。

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她带领团队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组织振兴同步推进。古生村民变为“新农人”、传统白族农耕文化在绿色高值模式里焕发新机、科技小院成为古村落的“新名片”。2023年,古生村科技小院成立了妇联,以“巾帼心向党”为主线,积极探索“党建+妇建”模式。2024年,古生村科技小院累计接待社会各界129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古生村增收1200余万元,成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点。2025年3月,金可默荣膺2024年度“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以党旗照耀前行之路,用能力浇筑梦想之花,书写党建引领大理乡村振兴巾帼力量的精彩篇章。

金可默始终坚信,科技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科研的意义在于改变生活。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她将技术创新应用于鲜食玉米绿色高值种植中。无数组科研数据构成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所有的荣誉不及农业现代化发展途中农民的笑靥如花。

洱海边留影

未来,她将继续扎根洱海边,把科研写在大地上,把人才培养融入乡村振兴,用科技与智慧守护洱海的青山绿水,为农业强国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破解乡村振兴的方程式开出更多绚丽之花。

来源:生活情报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