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这个地方为什么让全网破防?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20:36 1

摘要:这里年均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却高得惊人 ,风沙线漫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中,一场震撼人心的种树热潮轰轰烈烈地展开,为这片土地带来了重生的希望。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民勤人民在沙漠边缘种下绿色的梦想?又是什么让这片土地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生态治理样板

在祖国大西北的河西走廊东北部,有一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紧紧包围的土地 —— 民勤。

这里年均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却高得惊人 ,风沙线漫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中,一场震撼人心的种树热潮轰轰烈烈地展开,为这片土地带来了重生的希望。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民勤人民在沙漠边缘种下绿色的梦想?又是什么让这片土地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生态治理样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勤,探寻种树热潮背后的故事。

民勤,这座位于两大沙漠夹缝中的小城,曾经饱受风沙之苦。据统计,过去民勤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一度占到全县国土面积的 90%,风沙线超过 400 公里 。

每到风沙肆虐的季节,狂风裹挟着漫天黄沙,遮天蔽日,不仅吞噬着农田和家园,更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抬脚不见踪”,这句民谣就是曾经民勤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面对沙漠的步步紧逼,民勤人民深知,只有种树,才能锁住风沙,守住家园。

为了拯救民勤的生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从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国土绿化行动,再到 “生态立县” 战略的实施,一项项政策犹如响亮的号角,引领着民勤人民向沙漠宣战。政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还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生态保护监管,为种树治沙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政策的推动下,民勤的生态治理工作得以大规模、系统性地展开,为种树热潮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民勤,种树不仅仅是政府的行动,更是全民的自觉。每年的植树季节,无论是机关干部、企业职工,还是普通农民、学生,都会纷纷走进沙漠,挥锹铲土,种下希望的树苗。志愿者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带来了热情和力量;明星们也纷纷加入公益植树行列,利用自身影响力为治沙宣传助力;当地的孩子们从小就跟着长辈们参与种树,将绿色的种子播撒在心中。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让民勤的种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汇聚成了强大的生态保护力量。

种树不仅改善了生态,还为民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曾经贫瘠的沙地变成了肥沃的绿洲,蜜瓜、人参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在这里蓬勃发展。这些绿色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如今,民勤的蜜瓜凭借着香甜的口感畅销全国,成为了当地的 “金字招牌”;梭梭林下嫁接的肉苁蓉,更是让沙漠变成了 “聚宝盆”。绿色产业的兴起,让民勤人民看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希望,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种树的积极性。

民勤,这片被绿色奇迹眷顾的土地,不仅有着震撼人心的种树故事,更藏着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宝藏。当你走进民勤,除了能看到沙漠与绿洲交织的壮丽景色,还能在大街小巷中,寻找到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味道。从鲜嫩多汁的羊肉,到劲道十足的面食,再到独具特色的沙漠风味小吃,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民勤的历史与文化,是这片土地给予人们最温暖的馈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民勤美食之旅,品味舌尖上的西北风情。

民勤羊肉,堪称美食界的传奇,在辽阔的西北大地上,绽放着独特的魅力。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是典型的干旱荒漠地区,这里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牧草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为羊只的育肥创造了良好环境。民勤人民世代养羊,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使得民勤羊肉肉质鲜嫩、无膻味、口感极佳,备受食客青睐。

手抓羊肉,无疑是品尝民勤羊肉最原汁原味的方式。选用当地散养、草饲的羯羊,宰杀后精心处理,仅用清水、少许盐与姜片,慢火炖煮至肉质酥软。出锅时,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羊肉皮脆肉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食客们戴上手套,直接上手抓取,大口吃肉,感受最原始、最豪迈的味觉体验,每一口都能品尝到羊肉的纯真与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黄焖羊肉则是另一番风味。这道菜讲究 “焖” 的艺术,选用上等羊肉切块,与多种香料、调料一同慢火细炖。在长时间的焖煮过程中,羊肉充分吸收了调料的精华,汤汁变得浓稠,色泽金黄,羊肉酥烂入味,香气扑鼻。每一口羊肉都散发着醇厚浓郁的味道,既有羊肉本身的鲜美,又有调料的独特香气,两者完美融合,给味蕾带来极致的诱惑,让人欲罢不能。

此外,还有馕坑羊肉,这种源自新疆的烹饪方式在民勤也得到了发扬光大。选用整只羊,去内脏洗净后,涂抹上特制的调料,放入巨大的馕坑中,利用高温炭火烘烤。羊肉在馕坑中逐渐变得金黄酥脆,外焦里嫩,出锅时表面泛着诱人的油光,香气四溢,肉质鲜嫩多汁,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挑战 ,充满了异域风情。

在民勤,面食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角,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民勤碱面,是民勤饭食的突出代表。它选用民勤硬粒高筋质小麦磨制而成的精粉,用蓬灰溶液和面,反复揉压,待饧透后,擀制切成细长面条。下锅煮沸后,面条黄亮如金,十分诱人。吃碱面时,下饭菜首选素炒茄辣,炒菜时加少许西红柿取汁,佐以熏醋与蒜泥,面条筋道滑爽,让人食欲大增,吃过之后便难以忘怀,是民勤人心中最温暖的味道。

民勤凉面,也是当地极具特色的美食,通常被当作早点食用。面的制作颇为讲究,用民勤独有的蓬灰,掺入少量清油,反复揉搓,揉好后 “饧” 几个小时,再手工拉出,下进沸腾的锅里煮好,放进凉开水盆激两遍,捞出晾在案板上,散开并淋点熟清油,这样做出的凉面成品略显淡黄,油光发亮。

民勤凉面的灵魂在于那一碗卤,这是一种略显稀稠的白色萝卜汤,就像鸡蛋汤中勾了薄薄的芡,醇厚而滑腻。其原料包括冬萝卜、油白菜、青红椒、小芹菜等,增色提味。顾客进门后,店主抓好面浇上卤子,食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主选择蒜泥、油泼辣子、芥末、香醋等调配料。搅拌均匀后,大口一嗦,面条的筋道与配料完美配合,让人感受到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带来的满足,吃完后若是再喝上一碗卤子,更是心满意足,一整天都元气满满。

在民勤,还有一些独特的美食,它们取材于沙漠,有着别样的风味。沙米凉粉,是民勤传统的纯天然无污染美食珍品。选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野生沙米为原料,制作时先将沙米在水中浸泡 6 - 8 小时,再放置瓷器内用麦秸揉碎、取汁,然后用草木文火加热成浆,盛于瓷器内冷却,至晶莹透亮时翻转倒取,或摊凉于案上制成粉皮。

食用时,切成条状,配以葱、蒜、盐、辣椒、芝麻、熏醋等调料,芳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吃起来酸辣爽滑,香味在口中久久留存,让人回味无穷,是夏日里消暑解渴的佳品。

凉拌沙葱也是一道极具特色的凉菜。沙葱生长在沙漠边缘,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材。将沙葱洗净后,待水烧开加少许咸盐,放入沙葱稍汆,出锅用冷开水镇凉。

然后将蒜泥、白糖、生抽、味精、醋等调料充分混合,加入沙葱中,再浇上热油,放花椒爆出香味,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凉拌沙葱口感清爽,有着沙葱独特的香气,既能解腻,又能开胃,是搭配各种主食的绝佳选择,让人品尝到沙漠中的清新味道。

品尝完咸香的美食,再来感受一下民勤的甜蜜味道。民勤蜜瓜,被誉为 “沙漠里长出的金瓜瓜”,以其香甜的口感闻名遐迩。

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沙漠包围,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优越,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日照时间 3600 多小时,全年无霜期 157 天,15 至 20 度的昼夜温差,造就了民勤蜜瓜超高的甜度 ,随便一测糖度就能达到 17 以上。这里的蜜瓜都是一藤一瓜,颗颗定制培育,保证了全生育期养分的足额供给,使得蜜瓜个大饱满,肉质鲜美,果味浓郁,甘甜多汁。

金黄色的蜜瓜对半切开,丰盈的汁水裹着细嫩的果肉,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咬上一口,清新与甜蜜在口中散开,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炎热,是大自然给予民勤的甜蜜馈赠。

糖油糕则是另一道甜蜜美食。它色泽金黄,皮酥内软,油而不腻,香中有甜,深受老少喜爱。制作糖油糕时,将面粉用开水烫熟,揉成面团,分成小块,包入红糖等馅料,搓成圆球,再压扁成饼状,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

小小的糖油糕,夹一个放入口中,轻轻一咬,里面的糖分就流入唇齿之间,香甜丝滑,再细嚼外皮,细腻而不油腻,令人回味无穷,是民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蜜点心,也是节日里增添喜庆氛围的美食佳品。

民勤,这片在沙漠边缘顽强崛起的土地,用种树热潮书写了生态奇迹,也以独特美食展现了地域风情。种树,是民勤人与沙漠的不屈抗争,是对家园的深情守护,它不仅改变了民勤的生态面貌,更为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食,则是民勤人生活的滋味,是这片土地的馈赠,它们承载着民勤的历史与文化,让人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到民勤的独特魅力。

如今,民勤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如果你也向往那片沙漠与绿洲交织的土地,渴望品尝地道的西北美食,不妨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亲手种下一棵希望之树,再品尝民勤羊肉的鲜嫩、蜜瓜的香甜,感受舌尖与绿意的交织,探寻民勤独特的魅力 ,相信你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民勤瑞安堡

来源:地道甘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