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乡胖东来的进口水果区,29.8元/斤的草莓旁,穿西装的白领正用APP扫码比价;隔壁社区超市,5.98元/斤的本地草莓堆成小山,穿工服的外卖骑手正把三颗磕碰的果子挑出来。价签上的数字像一道隐形分界线,将月入八千的精致主妇与月薪三千的退休工人,分隔在暖光照明与冷
新乡胖东来的进口水果区,29.8元/斤的草莓旁,穿西装的白领正用APP扫码比价;隔壁社区超市,5.98元/斤的本地草莓堆成小山,穿工服的外卖骑手正把三颗磕碰的果子挑出来。价签上的数字像一道隐形分界线,将月入八千的精致主妇与月薪三千的退休工人,分隔在暖光照明与冷白光的不同购物世界。
这家靠“透明经营”出圈的超市,在官网挂出实时数据:员工平均月薪1.2万,是行业均值2.5倍;客单价128元,覆盖半径仅3公里——80%顾客来自中高收入群体。当穿蓝衬衫的店员微笑着为拆封的化妆品办理退货,马路对面的平价超市正用电子秤精准到克地剔除烂菜叶,价签上“概不退货”的小字藏在价目表最下方。
2024年冬天,于东来在抖音晒出146亿销售额,评论区有人算出其单平米效益是永辉3倍,也有人发现郑州裕华广场店改造后,进口牛排销量涨了10倍,而隔壁粮油区的散装小米货架,始终只有零星几个塑料袋。央视镜头里,凌晨排队的消费者举着“信任”灯牌,与社区超市里对着促销酱油精打细算的人群,在同个城市的晨昏线两端,演绎着零售业的AB面。
这场反效率主义的实验,把20%的利润砸向员工福利:收银台设“委屈奖”,中药柜提供代煎服务,连婴儿车都配有消毒湿巾。而当同行在供应链上计算每0.1元的成本压降,胖东来在工资单里明码标注“父母补贴1000元/月”——这些被小红书博主称为“暖心细节”的服务,在价签上化作200元/瓶的进口蜂蜜,与平价超市20元/袋的国产蜂蜜,形成最直白的消费分野。
暮色中,胖东来的LED屏闪烁当日客诉率0.03%,穿蓝衬衫的理货员正为最后一位顾客包装代煎的中药;百米外的社区超市,收银员正熟练地将临期牛奶与新鲜货品混摆,价签上“买一送一”的荧光笔字迹格外醒目。两个世界的商业逻辑,在超市暖光与街灯冷辉的交界处,勾勒出零售业的两条平行线——一条通往“把人当目的”的理想国,一条延续“效率至上”的现实路。或许正如那位盯着有机馒头皱眉的老人所言:“这里的东西,是给能算清情感账的人准备的。”这份算不清的情感溢价,让胖东来成为20%消费者的选择,却为整个行业留下了关于商业温度的绵长思考。
来源:夏说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