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抱着“最后再试一次”的想法,小李从香港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找到耳鼻喉科主任樊韵平教授。
转自:医学界
香港少年半边脸被肿瘤侵占19年,手术5次也未能切除。
近期,他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才终于找到了病因。
如何诊治?“医学界”专访中山七院耳鼻喉科主任樊韵平。
撰文 | 文 慧
责编 | 汪 航
自出生起,小李(化名)右脸便有一个包块。长到1岁时,医生诊断其为脂肪瘤,表示“切了就好”。
但直至他19岁,历经了5次切除手术,仍然未好,而且肿物越来越大,面部严重变形,听力等也受到了影响。
抱着“最后再试一次”的想法,小李从香港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找到耳鼻喉科主任樊韵平教授。
在此,小李终于找到了困扰其19年的疾病真相——一种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病,PROS综合征。
切了5次也切不掉的“肿瘤”
在小李面诊前,樊韵平医生已先行看过他的资料和照片。
年仅19岁的他历经了5次面部肿瘤切除手术,切了又长,长了再切。如今,肿物再一次侵占了他整个右脸,嘴唇、鼻子、颌骨等部位也因此严重变形,极大地影响了日常生活。
而小李之所以从香港北上深圳求医,是听闻业内介绍樊韵平在口腔颌面外科和耳鼻喉头颈外科领域均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就想试试,到底能不能治好。”
真正接诊了小李,樊韵平发现,他的病情远比照片复杂和严重。
除了严重影响外貌的肿物,小李的鼻根部生出诸多骨赘,鼻骨结构变形,骨刺压迫神经和皮肤,让他常常疼痛难忍;右耳耳道长满了过度发育的骨头,听力丧失,达到了重度聋。
“耳朵具有自我清洁机制,但是耳道一旦被堵塞,耳道耵聍即俗称的耳屎就会异常堆积,继而形成胆脂瘤。”樊韵平介绍,胆脂瘤是一种表皮样囊肿,由鳞状上皮细胞碎屑、胆固醇结晶等组成。外耳、中耳都可能发生胆脂瘤。
胆脂瘤并非真正的肿瘤,但其危害并不容忽视。樊韵平告诉“医学界”,胆脂瘤会不断膨胀性生长,腐蚀破坏附近的骨质,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流脓、耳聋、面瘫等,如果感染侵犯到颅内,会造成脑膜炎、脑脓肿等疾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我们需要尽快为他手术,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樊韵平告诉小李及其父母。而且,从小李的病情看,切了5次仍然长出来的肿物背后,大概率并非单纯的“脂肪瘤”。
樊韵平解释道,脂肪瘤是一种由脂肪组织聚集而成的良性肿瘤,一般生长在皮下,脂肪瘤生长缓慢,完整切除后,复发率并不算高。而小李不仅肿物多次切除仍反复生长,其脸部的骨质也明显异常增生,如颧骨、颌骨、鼻骨、耳骨等。
寻觅“真凶”
樊韵平为小李安排了CT检查。
在CT影像里,医院放射科尚亚雷副主任医师和黄华滨医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几个不同寻常的细节:脂肪瘤伴随着骨骼畸形;软组织密度灶伴钙化,可能脉管畸形;右侧中耳乳突炎积液。
而这些特征让尚亚雷想起来一个往往仅出现在文献里的疾病——CLOVES综合征。
CLOVE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过度生长疾病,其命名来源于这一疾病核心症状的首字母缩写词。
C代表先天性Congenital,L代表脂肪瘤Lipomatous,O代表过度生长Overgrowth,V代表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s,E代表表皮痣Epidermal Nevi,S代表脊柱侧弯或其他骨骼异常,Scoliosis/Skeletal/Spinal Syndrome。
小李的症状除了没有表皮痣,先天性脂肪瘤过度生长、血管畸形、骨骼异常都符合。
CLOVES综合征又是PROS(PIK3CA-related overgrowth spectrum,PIK3CA相关性过度生长)综合征中的一种类型。
PROS综合征一组病症,是PIK3CA基因突变导致的过度生长疾病,全球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一。PROS综合征的基因突变并非来自父母遗传,而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随机发生”的体细胞突变。
PROS综合征的症状非常多样,具体取决于类型、受影响的身体部位和严重程度,可以表现为巨指、表皮痣、偏身性肌肥大、面部渗透性脂肪增生等局部组织过度生长,也可表现为影响血管或关键器官受累如巨脑及毛细血管畸形(MCAP/M-CM)。
樊韵平进一步解释,PIK3CA基因本是调控细胞正常生长的“指挥官”,有助于确保细胞在应有的时间生长、分裂、移动和死亡。
但发生突变后,它会给细胞下达“不停生长”的错误指令,导致局部组织,包括皮肤、血管、骨骼、脂肪、肌肉等,不受控制地异常增生,形成不对称的过度生长。
这就是为什么小李脸上肿物总是反复发生、耳道被耳骨堵塞的真正原因。
临床症状基本都对上了,但要最终确诊PROS综合征,金标准是基因检测。
与多数基因检测不同,PIK3CA基因突变属于嵌合体突变,突变细胞像“隐藏的叛军”一样混在正常组织中,需取脂肪、皮肤、肌肉多部位进行检查,检测复杂,费用昂贵。“全自费,需要3万元。”
年仅19年,小李却已接受了5次手术且即将要做第6次手术,他的父母毫不犹豫地选择寻找一个真相。
最终,基因检测报告证实了团队的判断:小李所患疾病,就是PIK3CA基因突变导致的PROS综合征!
7小时手术“换新脸”
针对小李的罕见病情,医院集结了7大学科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包括耳鼻咽喉科、放射科、病理科、肿瘤科、神经外科、产前诊断中心和口腔科。
经过探讨,MDT专家团队拟定了治疗方案:
第一步,切除面部肿物,同步进行鼻骨、颌骨等整形。
第二步,进行耳朵胆脂瘤手术。
第三步:术后系统性排查全身PROS相关病变,密切随访,在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
6月18日,樊韵平带领团队开启了治疗第一步,这也是最为困难的一步。
肿物位于脸上,此处神经、血管分布密集,而且,面神经“比发丝还细”,一旦有所损伤,后果就是面瘫,需要极为小心分离保护。
而此前在同一部位,小李已经接受过5次手术,不管是皮肤表面还是内里组织,处处是瘢痕。此外,因过度生长所致的脂肪瘤和骨质,可谓“没有章法”“奇形怪状”,给切除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小李的肿物占位极大,且骨骼变形严重,尽可能干净地切除肿物之后,如何修复外观又是一道难题。
樊韵平和团队一时“拆弹”,在小心翼翼保护血管和神经的同时完整切除肿瘤;一时“雕塑”,将变形多余的颧骨、颌骨、鼻骨、耳骨等精准凿掉、磨平,重塑面部骨骼轮廓;一时“修补”,根据创面的大小和深度,从大腿上游离肌皮瓣,移植到脸上,修复手术创面,恢复正常外观。
整个手术历经7小时,小李终于获得“新脸”,
小李术后照片,脸部基本已对称。图源:中山七院
“有个插曲,当我们磨掉耳道口骨头,闭锁的耳道一开放,大量脓肿就冒出来了。“樊韵平回忆道,”这说明手术已经是迫在眉睫,否则极有可能导致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前述治疗方案中第一步结束后的一个月,樊韵平再次带领团队为小李进行了中耳胆脂瘤手术,将粘连听小骨的病变组织逐粒剥离,精准清除了右耳深处残留的胆脂瘤,为听力恢复扫清了最后障碍。
“精确的听力测试需要在耳朵术后6周后进行,现在,小李自身感知听力好了很多,约为轻度聋。”樊韵平介绍。
樊韵平主任和齐慧主治医师手术中。图源:中山七院
至此,小李的症状都已得到妥善地治疗。但樊韵平和团队没有忘,如果病因不控制,第6次第7次的结局或许又是和前5次一样,再次生长。
“幸而,PROS综合征有药可治。”樊韵平表示。2023年9月,PROS综合征被纳入中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除了对症治疗,靶向药物如PI3K抑制剂已展现出临床疗效。
“PROS综合征的进展往往比较缓慢,对于小李,我们的策略是持续监控病情变化,如果发现疾病征兆,再对其用药。”樊韵平表示。“一方面避免长期用药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为其减轻经济负担。”
如今,历时19年后,小李终于恢复了正常的面容。他久违的笑容,也让樊韵平及其团队深感欣慰。面对百万分之一的概率,或许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他们只会遇到小李这一个病例,但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医学的星辰大海,不在统计学的分母里,在于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能重获尊严与希望。”樊韵平说。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