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围岛演习,菲律宾称要去台岛救人,美军高层:根本打不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17:41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没有预警,没有铺垫,4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突然启动围绕台湾的大规模实战化军演,直接把台海局势的温度表拉到了高温预警线。

就在大家都在关注演习的时候,菲律宾方面却出人意料地跳了出来。

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公开发表讲话,表示菲律宾军方“必须为台海突发情况做好准备”,一旦台海爆发冲突,菲律宾军队“将出动营救在台工作的25万名菲律宾劳工”。

这话一出,舆论哗然——谁都知道台海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红线,也是触碰不得的政治雷区。菲律宾的这种表态,无异于踩线挑衅,哪怕包装成“人道主义撤侨”也掩盖不了其危险的外部干预意图。

菲律宾目的

布劳纳的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美国与菲律宾的军事联系近年来持续升温,“肩并肩”联合演习已安排在本月稍后举行,演练内容包括“夺岛”、“反登陆”等极具进攻性质的科目。

有媒体曝光称,美军将在演习中部署先进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远征舰拦截系统(NMesis)以及无人水面艇等新锐装备,并首次在菲律宾北部靠近台海方向的区域投放实战部署。

而布劳纳恰好在演习前夕大放厥词,其背后的意图就不难理解了——这是美菲联动的一部分,目的是在中国台海方向制造干扰,配合美方战略压制。

然而,在菲律宾跳得最欢的时候,一位美国军方高层却泼了一盆冰水。

新晋被特朗普提名为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凯恩在向国会提交的书面证词中直言,美国国防工业存在严重短板,一旦与中国爆发“持久战”,美军未必能撑得下去。

他强调,美军现有的生产能力、反应速度和灵活应变程度都不足以支持长期大规模冲突,尤其是在印太地区这样的远距离战场上。

凯恩坦言,解放军近年来的军事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装备更迭快,且在海空力量、高超音速武器、联合作战能力等方面已形成规模化优势,尤其在区域拒止(A2/AD)体系建设上形成对美压制。

对比美军高层的谨慎和菲律宾军方的高调,不难看出这是一出典型的“美国在后喊话,小弟在前顶雷”的戏码。

美国一边在台海问题上保持模糊战略不愿出头,一边又不断怂恿菲律宾、日本等国家跳出来做挑衅动作——一旦冲突爆发,首先被卷进去的自然是这些“小喽啰”,美军则可以视情况选择“支不支持”。

从这一点来说,布劳纳所谓的“救人”,更像是向美国递交的忠诚“投名状”,希望借此换取更多军事支持和政治资源,甚至可能正是为拿下那笔价值55亿美元的美制战机军售铺路。

菲律宾此举看似是在制造麻烦,实则或许正好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首先,在舆论场上,中国可以抓住菲律宾这一行为,揭示其以人道之名行干预之实的真相,让国际社会看清谁才是挑动台海局势的始作俑者。

其次,在外交层面上,中国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强与东盟其他国家的沟通,警惕地区国家被美菲军事同盟裹挟,在南海和台海双线被动陷入对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军事层面上,菲律宾的“贸然出镜”正好为中国在南海方向加强军事存在、巩固海域控制提供了理由,也有助于在实战演练中引入“多方向威胁”的应对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此次军演还首次使用了模拟台军后勤节点的靶标、敌占岛屿图像以及高端导弹打击平台如“鹰击-21”等先进武器。

舰机协同、信息融合、区域控制等多维作战能力得到集中展示,已不仅仅是“演戏”,而是在用准实战状态警告“台独”与外部干涉势力:一旦触线,后果自负。

后果自负

而这,也正是凯恩所畏惧的。

他明确指出,美军过去几十年在中东与反恐战争中过度投入,在远程投送能力、海上封锁破解、高强度战争的持续能力上存在明显缺口。

与之相比,中国解放军虽然实战经验不足,但在区域内的战备部署能力、装备更新速度、指挥体系一体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质的飞跃。

由此可见,美国正在努力构建一个由“前线代理人”组成的遏华网络,试图把日本、菲律宾甚至澳大利亚等国推上冲突第一线。

而菲律宾,显然在这场“代理博弈”中甘愿扮演那个最先点火的人。

问题在于,一旦真火烧起来,第一个被烧焦的恐怕也就是它。

台湾问题是中国主权的核心,是红线中的红线。

任何国家、任何势力妄图借“救人”“维稳”“自由航行”之名,插手中国统一进程,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

对于菲律宾而言,若继续执意冒险,后果恐怕不只是丢人那么简单。

一个军事力量薄弱、地缘安全脆弱的国家,若误判大国战略信号,在大国博弈中站错了队,很可能失去的不只是安全,还有未来。

此时此刻,中国不仅要继续推进军事演练的实战化、智能化,还要同步构建多维度应对机制:外交上堵口、军事上布控、信息上反制、经济上制衡。

在美菲等国不断释放挑衅信号之际,坚定展示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与能力,是打破台海局势“外乱内应”的关键。

来源:青史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