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8人课堂”——记德江县乡村教师刘佐强的二十二载坚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8:26 1

摘要:清晨7点半,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德江县堰塘乡清水塘中心完小传来清脆的铃声。教师刘佐强抱着课本和作业本,快步穿过走廊,走进教室。8个孩子齐刷刷抬起头来——这是全校人数最多的一个班。

清晨7点半,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德江县堰塘乡清水塘中心完小传来清脆的铃声。教师刘佐强抱着课本和作业本,快步穿过走廊,走进教室。8个孩子齐刷刷抬起头来——这是全校人数最多的一个班。

2003年,只有高中文凭的刘佐强走上长沟教学点的讲台,成为一名代课教师。“那时候,‘肚子里的墨水’不多,但乡亲们信任我,孩子们也需要我。”他回忆道。山里缺老师,一个岗位背后,是一整个村子的期盼。

即便起点很低,但刘佐强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那些年,他常常骑车近百里,去思南师范学习,后来又挤出时间完成铜仁电大的进修。“就怕耽误了孩子。”他说。渐渐地,“刘老师”成了山里人对他最亲切的称呼。

德江县堰塘乡清水塘中心完小教师刘佐强在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二十二年来,他从长沟到坝坪,再到清水塘,学校在变,学生在变,不变的是他始终如一的讲台坚守。曾经泥巴墙、破木桌的教室,如今已变成配备远程教学设备的现代化课堂;曾经满员的热闹班级,现在却只剩下寥寥数人。

“大家都想往外走,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刘佐强语气平静,却掩不住眼中的复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条件改善了,但学生也越来越少。目前全校45个孩子中,他的班“规模最大”——8个人。

“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人少,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标准。相反,他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把更多精力放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上。

2009年,刘佐强被堰塘乡党委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班里有个孩子,性格内向,学习吃力。刘佐强没有批评,而是挖掘其画画特长,鼓励他把日记变成“画记”,用图画表达心情和所见所闻。慢慢地,这个孩子不仅写作能力上来了,人也开朗了许多。“孩子就像种子,每颗都有自己的花期。”刘佐强说。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他推行“自主学习”,鼓励孩子课前提问、课后总结;他提倡“好书多读”,留出整块时间让孩子静心阅读;写作训练也从课外挪到课内,他一边巡视一边指导,让孩子们敢于下笔、乐于表达。

“班长轮流当”“班主任也能轮流做”,是刘佐强班级管理的一大特色。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的“小管家”,在责任中学会担当,在参与中建立自信。他所带的班级,屡次被评为纪律、卫生优胜班级。

除了教学,他更是孩子们眼中的“暖心大叔”。利用休息时间义务补课、翻山越岭做家访,是他二十二年来的常态。他说:“有些路,必须去走一遍,才能真的走进孩子心里。”

2020年,刘佐强被德江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山村教师”。

2020年,他调回清水塘中心完小。有同事问他:“这么多年,就没想过离开吗?”他笑了笑,指向远处层叠的山峦:“山的背后还是山,但孩子的眼里应该有光。”

二十二年,8000多个日夜,刘佐强从青涩走向沉稳,从“小刘”变成了“老刘”。他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有些人考上大学、走入了城市,也有些人学成归来,反哺家乡。他说,这才是他最大的荣誉。

下课铃声再次响起,他收拾教案,望向窗外。孩子们奔跑在初秋的阳光下,身影跃动,如同跳跃的音符。而他,依然站在最初的地方,如一盏灯,照亮着一程又一程的山路。

记者手记:看见“8个学生”背后的光

采访刘佐强老师,是在一个课间。他站在教室门口,望着操场上奔跑的8个孩子,眼神温和而专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教育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每一个具体生命的照亮。

他说:“一个也不能掉队。”在这所深山村小,学生越来越少,但他的责任越扛越实。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自制教具、上门辅导。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光,只是点亮的方式不同。

二十二年来,他送学生走出大山,也迎接他们回来。变的是条件,是时代,不变的是他如山路般沉默而坚定的存在。教育,不只是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更是在心上种花。刘佐强种了二十二年。

离开时回头望去,他正弯腰和一个学生说话。秋日的阳光斜照进来,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是一个教师的背影,也是一盏灯的轮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