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牝”这个字,乍一看挺生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查字典。可翻开一看,发现它既不读“chì”,也不读“mǔ”,那到底怎么念呢?其实,“牝”的正确读音是“pìn”。
“牝”这个字,乍一看挺生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查字典。可翻开一看,发现它既不读“chì”,也不读“mǔ”,那到底怎么念呢?其实,“牝”的正确读音是“pìn”。
这个字在古汉语里挺常见,跟动物有关,后来延伸出不少意思。至于“牝鸡司晨”,是个老成语,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和文化讲究。
先说“牝”字的读音。查《现代汉语词典》或者《康熙字典》,都能看到“pìn”这个音。它的本义是指雌性的牲畜,比如牛马猪羊,母的就叫“牝”,公的叫“牡”。
古人养牲畜,分公母很讲究,字面意思简单明了。发音上,“pìn”是个去声,短促有力,跟“品”有点像,但声调不同。
字形上,“牝”由“牛”和“匕”组成。“牛”好理解,跟牲畜相关;“匕”是个象形,古代指勺子,后来引申为雌性特征。
合起来看,这字从造字之初就带着性别区分的意味。古人造字挺直白,形声结合,读音和意思都贴着实际用途走。
那为啥有人会误读呢?主要是“牝”现在不常用。日常生活中,谁还管母牛叫“牝牛”啊?加上它长得有点像“牡”,有人就猜着读“mǔ”,觉得跟“母”沾边。
还有人看到“匕”,联想到“赤”或者“chì”,瞎蒙一气。其实古音里,“牝”一直是“pìn”,没变过。
再说使用场景,古代文献里“牝”出现不少。
《诗经》里就有“牝牡骊黄”,写马的性别和颜色。农业社会里,牲畜繁殖是大事,公母得记清楚。《周礼》里还提到祭祀用“牝”,挑母牲口有特定讲究。可见这字在古代是实用词汇,跟生活息息相关。
到了后世,“牝”的用法变宽了。不光指动物,还能形容人或者自然现象。比如《易经》里讲“牝马”,象征柔顺的地势。
文人墨客也拿它入诗,形容雌性动物的柔美。不过日常口语里,这字渐渐淡出,现代人见得少,难免觉得陌生。
聊到这儿,得说说“牝鸡司晨”了。这成语出自《尚书·牧誓》,原文是“牝鸡无晨”。意思是母鸡不该管打鸣的事儿。
古人观察自然,公鸡天亮打鸣,母鸡下蛋,各有分工。要是母鸡抢着打鸣,就乱了套。所以成语翻过来,“牝鸡司晨”形容反常现象。
具体点看,古人拿鸡打比方,实际指向社会秩序。《尚书》那段话是周武王讨伐商纣时说的,意思是纣王宠信妲己,让女人干政,像母鸡管早上一样不正常。这里的“牝鸡”就是母鸡,“司晨”是管打鸣,合起来讽刺颠倒的规矩。
成语背后还有风俗基础。古代农村养鸡,公鸡打鸣是天亮的信号,母鸡乱叫没人当回事。谁家母鸡早上瞎嚷嚷,邻居还得抱怨几句。自然界的规律被搬到人事上,成了比喻。母鸡抢公鸡的活儿,哪能不出乱子?
从语言角度看,“牝鸡司晨”四个字很讲究。“牝”和“鸡”意思重叠,都是母鸡,但“牝”更书面,显得古朴。“司晨”比“打鸣”雅致,带着点管理意味。古人造词,喜欢这种搭配,既生动又耐琢磨。
再往深里挖,这成语还跟阴阳观念挂钩。古代哲学里,公鸡属阳,母鸡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公鸡打鸣合天道,母鸡打鸣就逆了。
儒家推崇秩序,拿“牝鸡司晨”警告越界行为,尤其在政治上,暗指女人干涉朝政是大忌。
历史上,这成语用得不少。汉朝人写文章,批评外戚掌权,就拿“牝鸡司晨”来说事儿。唐朝武则天当政,有人暗地里也嘀咕这词儿。
到了清朝,史书里骂慈禧,也没少提这四个字。每次用,都带着点指桑骂槐的味道。
不过成语的意思也在变。早先专指女人乱政,后来泛化了。明清笔记里,有人拿它形容家里老婆管事,丈夫没地位。现代人用得更随意,啥反常的事儿都能套一句。母鸡打鸣这意象,太容易让人会心一笑。
从文字演变看,“牝”字的命运也挺有意思。简化字出来后,“牝”没被改,保留原样。可惜用的人少了,字典里躺着,日常没人翻。反倒是“牝鸡司晨”这成语,靠着历史故事流传下来,偶尔还能在文章里冒个头。
再说读音的误区,有人读“mǔ”,可能是受“母鸡”影响。口语里“母”太常见,脑子一转就跑偏了。其实古汉语发音有讲究,《广韵》里“牝”是“匹尽切”,清代学者考证也认准“pìn”。现代普通话沿袭下来,没啥争议。
那“chì”咋来的呢?可能是“牝”跟“赤”字形有点像,笔画一多就乱猜。加上普通人不大接触古文,见到生字就凭感觉读。结果一传十十传百,读错的还觉得自己有理。查查古书就知道,这路子走不通。
说到文化影响,“牝鸡司晨”不光在中国有意思。西方也有类似说法,像英语里“hen crows”也有反常的意思。东西方都拿鸡打比方,说明自然观察是相通的。不过中文这成语更丰富,历史味儿浓,耐人寻味。
现代人看“牝”,可能觉得冷门,但翻翻老书,这字一点不稀奇。它从牲畜到成语,走了几千年,意思层层递进。读对了“pìn”,再懂了“牝鸡司晨”,下次聊天也能多唠两句。古人留下的东西,细琢磨还真有嚼头。
所以,“牝”读“pìn”,简单一个音,背后却藏着不少门道。“牝鸡司晨”听着耳熟,意思却不浅显。从字面到用法,从自然到社会,串起来看,挺有意思。网友问这问题,估计也想弄明白这老词儿咋回事儿。弄懂了,确实长见识。
来源:法治真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