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 “弄潮者”吴晓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7:38 2

摘要:从“二次创新”理论到“C理论”,吴晓波始终践行着“顶天立地”这四个字,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坚持理论必须源于实践,并通过抽象思维实现概括与升华,最终回归实践、引领实践走向更高水平。

【编者按】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潮新闻与浙江大学联合策划《“大家”人物志》专栏,深度访谈浙大各个领域的资深教授,走进他们读书治学为人的故事。

今天推出的,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

吴晓波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创新管理与战略管理研究,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创新管理的学者。

浙大管理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春日阳光透过落地窗,明亮又多彩,如同梦想照进现实。

阳光和吴晓波的眼神相接,眯起来的眼神显得睿智而坚定。

儒雅、文质彬彬,举手投足间透着学者的气质,这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学者。”吴晓波笑着说,头发灰白,却踌躇满志。

吴晓波也是一名弄潮者。他为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把脉,成为改革浪潮的参与者,并始终在理论探索中同时代相呼应。

每周都会去一两家企业调研

做“顶天立地”的中国学者

吴晓波矢志于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学者。

所谓“顶天”,指的是要持续保持与国际前沿理论的对话;“立地”,则强调要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来做研究。

从“二次创新”理论到“C理论”,吴晓波始终践行着“顶天立地”这四个字,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坚持理论必须源于实践,并通过抽象思维实现概括与升华,最终回归实践、引领实践走向更高水平。

1989年,吴晓波投入许庆瑞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许庆瑞教授后来因开创了中国的创新管理学科而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创新管理之父”。“当时许老师一再要求我们不仅要坚持阅读文献,还必须去企业深入调查研究。”吴晓波回忆道。

吴晓波在华为进行调研(图源受访者)

他曾坐着工厂班车深入杭州制氧机厂、杭州机床厂等地驻厂数月开展调研,和企业里的工人们一起上下班、一起打篮球,与他们“打成一片”。这样的“非正式”交流,让吴晓波有更好的机会接触到企业台账等一手资料,深入了解企业创新管理的具体模式。如今,吴晓波基本上每周都会去一两家企业调研,这种深入企业的工作作风,已成为他学术研究的常态。

在杭州制氧机厂期间,吴晓波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的独特路径。当时,杭氧从德国林德公司引进了第四代制氧机技术,实现了代际升级。而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实现了大量工艺创新,并通过紧密结合国情与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赢得了市场的广泛青睐。

这种模式与他所读到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学者James Utterback(詹姆斯·厄特巴克)教授所提出的U-A创新动态模式有质的差异。U-A模型(Utterback-Abernathy Model,厄特巴克-阿伯内西模型)认为,企业的创新是以产品创新为起点。而当时中国的企业因为技术落后,大多通过引进和模仿来实现技术进步。吴晓波敏锐地发现,后发企业往往以制造工艺的创新作为发展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出适应本地市场的产品。因此,在技术范式演进中做好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动态组合,是中国企业赢得后发优势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基于长期对中国企业实践的深度研究,吴晓波在1991年提出了“二次创新”理论,揭示了获得“后发优势”的创新规律,这为理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引。而后,他于2000—2001年被遴选赴麻省理工学院作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与Utterback教授开展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动态模式研究,提出技术范式转变的“穿越周期”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后来居上的关键。

吴晓波在吉利汽车做调研(图源受访者)

近年来,吴晓波也在不断打磨自己的“穿越周期的创新管理C理论”。

吴晓波说,“C”首先指的是“China”,中国。这也就意味着,“C理论”源自中国,是源自中国实践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理论。此外,“C”也特指“Cross Cycle”——穿越周期。

“C理论”以“超越追赶”(Catch up and beyond)为核心内容,关注企业如何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来“穿越周期”,从而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赶超。

“企业的发展并不是‘落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线性过程,而是一种超越追赶的非线性成长。”吴晓波说,当企业借助“二次创新”在技术上和竞争对手达到相似水准后,必须及时抓住下一个技术范式的“机会窗口”来实现后来居上,避免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在他的眼中,这是众多中国企业得以实现“超越追赶”的秘诀。

海康威视的成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吴晓波在海康威视初创期就运用“二次创新”和“超越追赶”的理论与方法给予指导,基于非线性特征的“穿越周期”理论与方法也在海康威视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提升。

他说,海康威视的发展抓住了从模拟技术范式转向数字技术范式的机会窗口,并在数字网络技术与基于智能技术的“云-边协同”这两个后续周期的穿越中持续升级,迅速成长为行业的全球领军者,完成了从“后来者”到“紧跟者”再到“领跑者”乃至“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2022年底,杭氧集团为了感谢和表彰吴晓波三十余年来对杭氧通过非线性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而实现超越的突出贡献,为他颁发了一块“荣誉勋章”。“虽然这并不是什么高级别的奖项,但我觉得这是最有意义奖赏,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理论成果在企业得到了真正的承认。”

作为众多知名企业的创新战略顾问,吴晓波始终在做着“顶天立地”的学术研究,在观察与实践中求学问,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中国近几十年来经历了社会的巨变,这里面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提炼了。”

站在中国改革发展浪潮的潮头

身上有股不服输的拼劲

“当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如果我能够参与其中,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这是吴晓波在1997年选择回国时的真实想法。

吴晓波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原本已经毕业下乡的他,在收到高考恢复的消息后成功“过三关”,经过学校、杭州市以及浙江省的三轮激烈竞争,最终被浙江大学录取。“当年录取放榜的时候,我在红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觉得特别开心,就‘咚咚咚’地跑回家里去了。”回想起当时的心情,吴晓波仍难掩激动。

吴晓波1977年考入浙大时的入学报到证(图源受访者)

考入浙大电机工程系的他,本科毕业时,被分配去了北京林业部从事节能中心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在认真工作之余,不安分的他,被一本书改变了命运。

这本书是由德国战后首任经济部长艾哈德撰写的《来自竞争的繁荣》,它记录了二战后联邦德国凭借社会市场经济而走向繁荣的过程。“当时在看完这本书后,觉得脑袋豁然开朗,国家的发展光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经济体制也非常重要。”吴晓波说。

在这本书的激励下,吴晓波决定重返校园。1986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学管理学的研究生。博士毕业以后,他选择继续出国深造,先后在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从事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学的研究。

1996年吴晓波在剑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图源受访者)

吴晓波始终觉得自己身上有股不服输的拼劲。

回忆起出国留学的经历,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吴晓波形容自己是“人穷志不短”。该花的钱决不吝啬。在别人想要省钱回国买上“三大件”时,他却把省吃俭用省下的钱用于在外国的游历和考察。

1997年底,当许多留学生还想着留在海外时,结束剑桥大学进修的吴晓波选择回国。这一选择,让他成为了中国改革浪潮中的“弄潮者”。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由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他希望自己能够亲身参与到这场变革当中,为国家的发展尽力。

“回到国内发展事业,能够在融入变革大潮中看到中国整个社会面貌的改变,真的是很有成就感。”吴晓波说。

吴晓波也在浙江大学的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弄潮者”的角色。他在回国后就给时任浙大校长的潘云鹤和时任书记张浚生写信,提议在校内推行跨专业的培养模式。于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吴晓波牵头的浙大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在1999年开始正式招生。26年来,他也一直担任强化班的“责任教授”。

强化班以“过不一般的大学生活”为招新口号,充分授权和赋能学生,每年面向校内各专业选拔50名左右的本科生,用打破常规的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超过五分之一的强化班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内会创办公司,成为杭州创业的先锋和主力军。

吴晓波与强化班的学生(图源受访者)

在担任管理学院院长期间,吴晓波也运用“超越追赶”的理念,根据学科前沿和时代发展前沿对学院各专业的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让学院的发展在很多领域都跑到了全国前列及至全球前沿。“这也是一种周期的跨越,如果能率先跑到下一个范式的前沿,那你就是领先了。”

15岁就横渡钱塘江

希望以后出一本回忆录

“我以后要是写一本回忆录的话,那内容肯定很丰富。”早年成长以及求学的经历,都是吴晓波现在说起来的“故事”。

吴晓波最喜欢的运动是游泳。他小时候住在杭州竹竿巷《浙江日报》的宿舍大院,每到傍晚都会和一群小伙伴吆喝着去游泳。“我们从六公园一直游到断桥,游过去的时候天还亮着,回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有时候水里的鱼还会突然窜到身上来,会被吓一跳。”

细数下来,杭州市内大大小小的河、荡,都曾留下过吴晓波游泳的身影。而受到当时毛主席“到江河湖海去游泳,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的号召,15岁的吴晓波也曾加入到横渡钱塘江的行列中,成为一名征服钱塘江的“弄潮儿”。那个时代人们身上那种不服输的拼劲,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运动,吴晓波还格外喜欢旅行。他曾在全球多地进行自驾游,各地的迤逦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自驾这种出行方式也会让他感到格外兴奋,因为总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我去年给深圳来的MBA学生‘吹牛’了一晚上,就给他们讲我从1997年在哥德堡参观沃尔沃到2002年给吉利汽车做总裁顾问的汽车情缘和众多开车路上的冒险故事。” 吴晓波笑着说。

阅读在吴晓波的生命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从小就酷爱读书的他,喜欢把书里看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这也让他在上中学时就在宿舍大院中收获了“大学生”的绰号。在他人生中许多关键的选择上,书籍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曾影响他人生轨迹的《来自竞争的繁荣》,即使在很多年过去以后,也会出现在他写给学生的毕业寄语当中。

“我们相信来自竞争的那份繁荣。因为竞争真的能把每一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来,这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件好事情。”吴晓波如是说。

吴晓波带领学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图源受访者)

从少年时横渡钱塘江,到今天引领学术与实践,吴晓波始终相信,只有在基于规则的激烈竞争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变革中,个人与国家才会焕发真正的活力。这份信念,也让他在时代大潮中成为真正的“弄潮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