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Keywords:Magnetic resonance;Lymphography;Lymphatic aneurysmal dilatation;Retroperitoneal
摘要(Objective/Conclusion/Main Message/Keywords)
Objective:展示三维(3D)磁共振(MR)淋巴造影对于后腹膜淋巴系统动脉瘤样扩张的特征性表现。
Conclusion:3D MR淋巴造影显示后腹膜淋巴动脉瘤样扩张从正常变异到动脉瘤样扩张再到所谓囊性淋巴管瘤呈现连续谱。
Main Message:
• 非增强MR淋巴造影使用极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对淋巴系统进行独特且无创的评估。
• 要证实囊性病变来源于淋巴系统,关键在于显示其与后腹膜淋巴管的交通。
• 3D MR淋巴造影提示后腹膜淋巴动脉瘤样扩张存在从正常变异到动脉瘤样扩张及囊性淋巴管瘤的连续变化谱。
Keywords:Magnetic resonance;Lymphography;Lymphatic aneurysmal dilatation;Retroperitoneal
引言
后腹膜淋巴系统解剖复杂且存在诸多变异。传统X线淋巴造影(手术显露并插管后注射碘油等显影剂)曾是唯一检查方法;现因其侵入性,仅在特定指征(如乳糜胸术前评估)中少量应用。非增强MR淋巴造影采用极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无需对比剂即可评价淋巴系统。本图解性综述分析3D MR淋巴造影对后腹膜淋巴动脉瘤样扩张的特征表现。
非增强MR淋巴造影协议
设备:1.5T(Siemens Magnetom Symphony 或 GE Signa HDXt),相控阵体线圈,采用既往已发表的本组方案。
技术要点:利用静态液体在极重T2加权序列中的高信号并抑制背景组织信号;自由呼吸3D高空间分辨快速自旋回波,超长TE,等体素1×1×1 mm。3D等方体素获取便于后处理,兼具MIP投影用于整体解剖与异常概览,及MPR用于小或局灶异常与正常淋巴系统连接的可视化。
后腹膜淋巴动脉瘤样扩张的解剖与影像学特征
- 解剖变异:腰淋巴管为髂淋巴管向上延续,于腹主动脉两侧上行,常为相互交通的血管丛,可呈细至粗的平行/汇聚通道或丛状;交替的狭窄与扩张反映淋巴瓣。
- 乳糜池:位于第一、二腰椎前、膈脚后,通常单囊,宽1–2 cm、长可达5 cm,形态高度可变,部分学者称其为“腹部淋巴干汇合处”。可出现巨大的乳糜池。
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 3D MR淋巴造影显示为充液的囊性间隙,可对邻近脏器产生占位效应。可累及乳糜池及双侧(或单侧)后腹膜淋巴干,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动脉瘤样扩张。
- 诊断关键:证实囊性病变与后腹膜主要淋巴管交通(MIP与MPR联合),可做出非侵入性淋巴畸形的明确诊断。
- 内容信号:一般为均一液体信号;可见液液平面,来源于出血沉积或脂性成分,导致随访中T2信号强度变化。
- 分布:多为单侧,亦可双侧。
囊性淋巴管瘤(Retroperitoneal cystic lymphangioma)
- 流行病学与病理:多见于儿童,后腹膜少见。病因被认为与发育异常有关:淋巴组织未与区域淋巴管建立正常交通,致异常通道扩张。组织学为薄壁单/多房囊肿,单层内皮衬里,含清亮或乳糜样液体,囊壁含淋巴组织、小淋巴腔及平滑肌。按腔隙大小分毛细、海绵状与囊性型;后腹膜多为囊性型(大腔隙),影像上为薄壁多分隔囊性肿块。
- 临床表现:可偶然于超声或CT发现;慢性非特异症状常见。
- MR淋巴造影与MRI表现:通常为多房性病变,可呈浸润性、凹形边界或臃肿圆形伴占位;常累及后腹膜多个间隙、形态细长,为其特征性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巨大病变可见T2异质性“流动现象”。
- 诊断谱系观点:若MR淋巴造影证实囊性扩张与主要淋巴管交通,支持从正常变异到动脉瘤样扩张的连续谱。所谓囊性淋巴管瘤可存在与淋巴通道“无交通”的情况。
- 图1:39岁男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a 轴位T2示主动脉周围多发高信号囊性结构(淋巴通道)。b 冠状位MIP示双侧淋巴通道丛,与胸导管相连。
- 图2:25岁男性,背痛检查。矢状位T2示椎前囊性灶;冠状位MIP示巨大乳糜池与双侧明显扩张的后腹膜淋巴干。
- 图3:37岁女性,偶然发现椎前囊性包块。冠状位MIP示乳糜池扩张及双侧后腹膜淋巴干明显扩张。
- 图4:47岁女性,腹部不适。a-b 轴位T2示后腹膜圆形薄壁均匀高信号囊性肿块,对小肠有占位效应,病灶底部见向下延伸。c 冠状位MIP证实病灶底部延伸与扩张淋巴通道相交通。
- 图5:60岁女性,支管型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a 冠状位MIP示IPMN与两个后腹膜囊性病灶(上/下)。手术证实IPMN及后腹膜淋巴动脉瘤样扩张。b 随访示未切除部位清晰可见。c 冠状位MIP示病灶延伸,后腹膜淋巴干可见。
- 图6:41岁男性,肠淋巴管扩张活检阳性,既往乳糜腹水。a 初次MRI T2高信号。b MR淋巴造影示与扩张淋巴通道相交通。c-d 随访T2信号降低,MR淋巴造影信号很低,可能与出血改变有关。
- 图7:18岁男性,腹部不适。a CT示巨大浸润性后腹膜囊性病变。b T2呈多房薄壁分隔,内容为浆液,T2可见特征性流动相关异质。c 矢状位T2与 d 冠状位MIP示病灶沿周围淋巴通道走行的延伸。
- 图8:60岁女性,非特异腹痛。a-b 轴位与冠状位T2示大体积多房囊性病变,浆液性内容,特征性流动现象。c 3D MR淋巴造影冠状位MIP示病灶沿淋巴管的延伸。术中证实为囊性淋巴管瘤。
- 图9:71岁女性,弥漫性腹痛。a CT示浸润性多房后腹膜囊性病变。b 轴位T2示右侧后腹膜浸润性多房高信号病灶。c MR淋巴造影MIP示病灶与明显扩张的右侧髂部淋巴管交通。
- 图10:25岁男性,非特异腹痛。两处相交通的囊性病变。a T2上方病灶为圆形膨隆囊性肿块,对小肠有压迫。b MR淋巴造影冠状位MIP示上方病灶与后腹膜淋巴系统交通;下方病灶浸润性多房,并与上方病灶交通。c 矢状位MIP重建进一步示两处病灶交通。手术证实上方病灶淋巴性质及其与下方病灶的交通。
要点归纳与结论
- 非增强3D MR淋巴造影(极重T2、等方体素、MIP+MPR)可无创、清晰显示后腹膜主要淋巴通道与囊性病变之间的“交通”,这是确认淋巴来源的关键。
- 后腹膜淋巴动脉瘤样扩张的影像表现覆盖连续谱:正常变异(粗大/丛状/巨乳糜池)→ 动脉瘤样扩张(单侧/双侧、局灶/弥漫、伴占位)→ 囊性淋巴管瘤(多房、浸润性、细长、跨多个间隙,部分病例与主干无交通)。
- 内容信号可因出血或脂性成分改变而出现液液平面和随时间变化的T2信号。
- 识别与主干交通有助于非侵入性定性,指导随访与手术决策;无交通的多房性浸润病灶更符合囊性淋巴管瘤。
来源:影像诊断小札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