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洞梓鐘靈,發龍脈之潛幽;埔港浮金,攬仙巒之勝概。祥雲掩映,護大悲之道場;法雨同霑,敷聖教之流澤。涵被萬類,渡苦海以慈航;化及千方,作眾生之寶筏。此慈山寺之所由在也,倡其事者,長江集團及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
香港慈山寺護持主李嘉誠先生
「香港慈山寺記」是李嘉誠先生2014年所書記
香港慈山寺記
夫洞梓鐘靈,發龍脈之潛幽;埔港浮金,攬仙巒之勝概。祥雲掩映,護大悲之道場;法雨同霑,敷聖教之流澤。涵被萬類,渡苦海以慈航;化及千方,作眾生之寶筏。此慈山寺之所由在也,倡其事者,長江集團及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
李先生幼受先輩薰陶,服膺佛理,對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之無上情操,尤常念茲在茲,故自早歲業有所成後,即成立基金會,更注入其所有資產三分之一,作長遠興醫辦學、澤溥中華之德業;建上庠於梓裏,築廣廈以護耆;濟公濟眾,達己達人,以為終生不渝之職志。比年世變日亟,市民感受重大之精神及生活壓力,惘惑難紓,因而建設一清幽寧謐之道場,供眾禮佛潛修,以期淨化人心,轉迷成覺,實有迫切需要。李先生為此趨謁覺光長老,提建慈山寺之芻議,即蒙長老欣然和應,並允任慈山寺董事會主席,李先生則為副。覺光長老歷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創辦香海正覺蓮社垂七十載,戒行精嚴,德高望重,歷年弘揚正教,推動慈濟善業。慈山寺計劃承其悉心指導,復集長江實業發展部及基金會同仁眾力,竭智綢繆,歷十載而告成。
慈山寺佔地約五萬平方米,座北向南,建築風格參照唐代寺院之形式,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主要建設有高十八米之大雄寶殿、普門殿、地藏殿、彌勒殿、藏經閣、禪堂、演講堂、圖書館、齋堂、僧寮等。
另於山園建有七十六米高、青銅質、素白色之觀音聖像。觀音大士大慈大悲,力承世間疾苦,以無邊智慧化度群生,向為世人所崇奉,聖像巍然矗立,慈光永照,福蔭十方黎庶,長佑闔境安寧。寺院土地之購置、發展規劃及建設所需資金逾十五億港元,悉由基金會提供。慈山寺本優良管理體制,經常費用亦由基金會奉獻,相期信眾利樂有情,歡喜禮佛,而僧侶亦心無罣礙,專注修持。今者仰觀其成,行見菩提路闢,般若門開;法輪常轉,同登覺岸;慧雲含潤,卉木隨分以增榮;佛日揚暉,山河蒙光而煥采,是為記。
香港慈山寺護持主李嘉誠先生
李嘉誠先生與香港慈山寺秘書長倪偲瀚Walter
劉太乃/香港慈山寺專訪
圖片提供/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香港慈山寺秘書長倪偲瀚Walter從2010年認識李嘉誠先生開始,就參與了整個香港大埔慈山寺的規劃籌建,跟隨李先生共事了12年。這12年間慈山寺從無到有,李先生親力親為的參與了建寺的過程,其中過程倪偲瀚Walter 最為清楚瞭解。因此,透過這位慈山寺的秘書長來認識到李嘉誠先生對於當代佛教、對於慈山寺的興寺理念與管理是最為無縫接軌的。這次「香港慈山寺專輯」採訪全因偶然,緣起於8月9日參加慈山寺盂蘭盆法會拜祭張宗憲先生夫人郁夢琦女仕,才有了這個專輯的發想。並發願能在半個月內完成採訪內容,並於九月號雜誌刊登。此心願果然得到了慈山寺秘書長倪偲瀚Walter 的回應,並先後進出寺裡多回終於完成了此專輯。「香港慈山寺專輯」分為二個部份,並同時在《當代藝術新聞》與《CANS藝術新聞》九月號刊發表。
在此要特別感謝倪偲瀚Walter的全力襄助,還有引薦我們認識的香港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郭東杰先生。佛法是因緣法,世間一切皆為因緣。此專輯最後能夠實現不就是因緣而生。本文通過對於香港慈山寺秘書長倪偲瀚Walter 的專訪,讓我們更認識到李嘉誠先生對於當代佛教的看法及慈山寺興寺理念與管理的想法,以下便是專訪的內容。
造訪香港慈山寺,你可以感受到整座寺院用色極為簡單。棕色的建築外觀、金色的佛像、灰色的大理石地面,建築體被綠油油的群山所環抱,完全跟大自然融為一體,這就是唐風,也是李先生對於慈山寺的初衷的美學品味。
李先生認為當代佛教
應該回歸到人的教化及人生圓滿的教育
佛教在中國大約到了清代以後,就逐漸轉變成只是一個民間信仰,讓很多人對於佛教有了迷信的誤導,譬如有求必應,燒香、捐錢能求得回報,缺乏對佛教哲理真實面相的探索。所以,李先生覺得當代應該回歸佛教對於人的教化及人生圓滿的教育。所以他期盼慈山寺除了宗教外,更是專注從教育做起的佛門寺院。
李先生認為,香港的年輕人不應該侷限於港島的視野,年輕人的理想可以再大一些。至於要如何去開闊他們的思維?李先生覺得佛法教育是可行的。他認為年輕人可以藉助認識佛法哲理來開闊人生視野,但是要用年輕人聽得懂的語言,所以就有了我們這群年輕管理團隊的出現,我們想從教育入手,而不只是單純地傳教。
我們寺院做了很多教育方面的課程,甚至跟美國伯克萊大學合作,例如有一課程叫「幸福的科學與藝術」,便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報名參加。「幸福的科學與藝術」,講的不單局限於佛經,而是利用心理學跟社會學來解釋人生的意義,然後加入禪修課程。主要探索你的內心怎樣才能產生平安與快樂,學員結業後還可以拿到伯克萊大學的證書。這就是李先生所強調的,要從佛法傳播要從教育做起,要能被年輕人接受。李先生找我來慈山寺工作時,我才35歲。他能如此相信一個年輕人,實在很難得。我也很高興看到慈山寺開山後,有那麼多的年輕人喜歡來到這裡。
香港慈山寺就是讓出家人沒有後顧之憂,寺裡的法師們只要專心的學習佛法。
李先生與功德捐款箱
過去我們看到的傳統寺院,從一進山門到大堂拜佛,每一個地方都要你買香、要你捐錢。但對李先生來說,他更希望在慈山寺,參拜信眾不用煩這些捐款的事情,是一個完全沒有負擔的參學過程,所以李先生起初不贊成設功德箱。
走進香港慈山寺大院,你可以感受到這裡很安靜、很平靜,沒有太多複雜的干擾。
有一次他來慈山寺裡看到有一個功德箱,他就很嚴肅地質問:為什麼會有這個功德箱?我們便向他解釋,佛法布施是六度之一,是修行的一項重要元素,哪怕只是捐一元也是一個布施的心,我們還是希望寺裡要有功德箱。李先生最後被我們說服了。功德箱也選擇擺放在不起眼的地方。但李先生訂了規矩:寺裡功德箱收到的功德款,不能拿來用於慈山寺,只能以慈山寺的名義捐回社會作為慈善之用。至於李先生所護持的慈山寺帶給這個社會的改變,我認為有三個方面:一是宣揚正信佛教,破除迷信,是人生圓滿的啟發;二是從教育入手,讓年輕人更願意接觸到佛法;三是讓參訪信眾可以免費入寺禮佛,寺院不會主動要求信眾捐款。
「菩提聖樹」這是釋迦摩尼佛2500前於北印度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成就無上正覺的菩提樹的分枝。北印度菩提伽耶原菩提聖樹的分枝後來移至獅子國(今斯里關卡), 佛教便於此地生根繁衍。2012年斯里蘭卡總統Mahinda Rajapaksa將原菩提樹同源的後代分枝贈予慈山寺,如今苗已成樹,供有緣人參禮。
李先生 對於慈山寺建築發想更接近唐代
過去大家對於寺院多是北京紫禁城的印象,紅磚黃瓦、大紅大黃的顏色,但這只是清至近代漢傳寺院建築特色。但在李先生心中,佛教寺院建築風格更應趨向大唐盛世的格調。
對於佛教而言,大唐盛世是佛教一個光輝的時代。李先生問:那唐代佛教建築是怎麼樣的?我們建築顧問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前院長何培斌教授。何教授正好是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專家,他說中國保存得最好的唐代寺院就在山西省內,有兩處:一個是佛光寺、一個是南禪寺。為了解唐代的寺院建築風格,李先生曾親身前往山西考察,尤其是山西五臺山的南禪寺。
建築慈山寺時的李先生已經80多歲了!但他卻在工地自己做起了QC,見證寺院一磚一瓦的興建過程。對於李先生而言,他是用蓋自己祖厝的心情來打造慈山寺,以護持奉獻的心情來幫佛菩薩在香港蓋一座佛門祖厝。
而日本現存的佛寺建築也有許多學習自唐代,但慈山寺不是參照日本的佛寺,而是直接參照中國山西唐代留存至今的古佛寺。
造訪香港慈山寺,你可以感受到整座寺院用色極為簡單。棕色的建築外觀、金色的佛像、灰色的大理石地面,建築體被綠油油的群山所環抱,完全跟大自然融為一體,這就是唐風,也是李先生對於慈山寺的初衷的美學品味。定下唐風這個調性後,我們就開始打造現在你所看到的慈山寺大院,你可以感受到這裡很安靜、很平靜,沒有太多複雜的干擾。
至於建築結構及技術,李先生卻強調要用現代建築科技。他是一位喜歡傳統,但又擁抱科技的人,他甚至投資了許多高科技的新創產業。為了建築體能堅固耐久,易於維護,整個慈山寺都是用最新的鋼骨結構建成,鋼骨結構的外觀再包覆棕色的非洲紫檀木,這就是大家所看到的原以為是木結構的建築,其實它是鋼骨結構的。為了包覆整個寺院讓它看起來像木結構的建築,那一年我們把非洲一國出口的所有紫檀木都買完了。
慈山寺裡許多門楹上題字,是已逝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所寫書法。
來到慈山寺 一定會被高聳的白色觀音雕像所吸引
為什麼要打造一座高聳的觀音菩薩像來接引眾生?李先生認為,觀音菩薩是一切救苦救難的化身,因為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實在是太苦了!
還有許多人都會好奇的問?這座高聳的白色觀音雕像到底有多高。這個問題,就回到了當初建築師們問李先生的,您想打造的觀音像要有多高?矗立在群山中的觀音像到底要多高才夠莊嚴?這個問題,的確讓李先生費煞苦心。據說,李先生為了這個問題,有一天特別走到中環長江大廈樓下的遮打花園,望著週邊的所有高高低低的建築,最後看著不高不低的「香港會」說,就這個高度吧!建築師們最後便以「香港會」為依據,而這就是全球最高青銅觀音像高度的發想。
青銅觀音塑像是在南京製作的,他關心塑像的製作進度,還為此去了好幾趟,有幾次還一天來回。我記得有一回是一個很冷的冬天,觀音像已由藝術家用保麗龍型塑出1:1頭像出來。一個76公尺的觀音頭像是非常巨大的,李先生為了實際體會觀音頭像與身像的尺寸比例,特別要起重機把頭像吊起來,如此反覆來回了幾次,才確定下來觀音像頭部的比例。他就是如此親力親為的打造大家所看到的這尊慈山寺的地標白色觀音雕像。
慈山寺的白色觀音雕像
過去我們看到的傳統寺院,從一進山門到大堂拜佛,每一個地方都要你買香、要你捐錢。但對李先生更希望在慈山寺,參拜信眾不用煩這些捐款的事情,是一個完全沒有負擔的參學過程。
長江實業集團負責所有營建
長江實業是香港知名的房地產開發商,過去雖然蓋過不少大樓,但蓋寺院還是頭一回。但在李先生的主持下,長江實業完成了香港慈山寺的建築。在興建慈山寺期間,李先生在來大埔的路上,長江實業還有一個很大的樓盤,但他都只是經過那個樓盤,過門而不入,座車直接就來到慈山寺做QC,可以說每一個建築工程細節他都親力親為的監工。
有個小故事就是寺內大殿要不要有冷氣空調。既然是挑高的唐式建築,偌大空間就已經有了自然通風,我們經過討論後認為不需要,所以沒有空調設計的大殿已經差不多快建好了。大殿佛像安座會有一個和尚念經的儀式,李先生也特地前來參加,記得那一天是炎炎的夏日。
李先生就站在大殿上的跟著大和尚念經,他看到穿著袈裟的和尚頭上一直冒汗,汗水直流,他看的很清楚。法事結束後,他便召集工程會議決定要在大殿重新裝配冷氣空調,但此時大殿幾乎都已經完工剩下收尾了,如果要重新設計安裝冷氣,空調設備要安置在哪?這些都得重新設計規劃,機器還不能明顯外露。但李先生已下了決定,我們只能使命必達。
李先生站在大殿上的跟著大和尚念經,他看到穿著袈裟的和尚頭上一直冒汗汗水直流。法事結束後,他便召集工程會議決定要在大殿重新裝配冷氣空調。
我們討論了幾回,決定把空調出風口安置在十八羅漢像的底座才不易被看到,但如此只能把已建好,並舖上和地板一樣顏色的大理石的底座全部打掉。但此時來自瑞典的大理石已沒有了,得重新訂製要等到明年,整個工程要延遲一年。
沒有同色系的大理石,但又不能延誤工程,只能重新訂製一批色系的大理石,並把舖好的地板大理石全部換裝。如此不計代價,就是為了和尚們能在有空調環境下念經不再滿頭大汗,這就是李先生凡事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初心。所以參觀大殿時,大家不妨可以仔細觀察十八羅漢底座,因為空調的出風口就藏在那裡。
慈山寺的建築主要由三個團隊來完成。首先建築部份是由前面所提到的長江實業的總設計師團隊規劃施工。因為長江實業總設計師團隊,沒有古建築經驗,因此聘請古建築專業人員加入。再因為佛教寺院是有宗教儀規,興建必需尊崇法門,因此還必需要有佛教專業人士參與。如此三個團隊的齊心合作,才能完成你我現在所看到的大埔慈山寺。
參觀大殿時,大家不妨可以仔細觀察十八羅漢底座,因為空調的出風口就藏在那裡
李先生 對於慈山寺的期許、運營與管理
李先生認為,佛教的根本是佛、法、僧三寶,佛教的出家法師就是僧寶。法師應該回歸對於佛法的修行,法師不應該為了生活化緣煩惱。所謂「比丘」,是指法師應該將他的所有精力用於弘法修行,而生活俗務應該由居士來護持。所以,慈山寺的法師就是專志誦經修行,我們居士團隊的職務就是護持他們,這也是李先生為何找我來的原因。慈山寺就像是一所大學,大學就是學者和學生們研究學問的場域,當然學校除了學者和學生外,還有處理庶務的行政人員,才能讓學者和學生好好的學習並專注研究。而寺院秘書處的工作就是管理行政庶務。
我很佩服李先生對於慈山寺分為二個體系的管理模式。而過去寺院的管理多是有僧人從內到外兼顧,除了出家修行、還要打理寺裡雜物,甚至化緣募款。慈山寺因為有李嘉誠基金會全力護持,管理的思維就融入了很多李先生的個人智慧。首先,他認為慈山寺的僧侶是來修行的,就應該受到供養安心修行就好,其他院務則交由行政團隊打理。
李先生覺得當代應該回歸佛教對於人的真正教化,對於人生圓滿的教育。所以他期盼慈山寺除了宗教外,更是世界上第一個從教育做起的佛門寺院。
慈山寺住持是採取十方選賢,不是大家所認知的「子孫廟」。所謂「子孫廟」,指的是師父傳給弟子、大和尚傳位給指定接班人的繼任概念。相反的,慈山寺更像是有名的十方叢林,敦請有德有為的法師前來適任。因此,慈山寺住持是有任期的,大概五年一任,是可以續任的,就跟聘請大學校長一樣。慈山寺還有一個委員會來審核組織運作,住持一定是有修有學的大德,寺內僧眾來自世界各地的漢傳寺院,包括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印尼、馬來西亞。
香港慈山寺有一個規矩嚴明的禪堂,傳承禪法宗風
慈山寺住持五年一任
慈山寺最早是由李嘉誠先生和覺光長老共同商討開山事宜,覺光長老是香港佛教界耆宿、曾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參訪者可以在大殿看到覺光法師署名留下的書法楹聯。他是慈山寺董事會首任主席。首任住持僧徹法師在香港出生,畢業於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系,並赴台灣圓光佛學院學習,期間曾赴英國遊學。第二任住持是洞鈜法師。他來自於馬來西亞,曾於臺灣福嚴佛學院及法鼓山中華佛教研究所修學,並取得香港大學佛學博士學位。而現任的住持是法證法師,他是台灣台南人,曾任台灣花蓮正法精舍住持,原是本寺西堂師父,長年帶領四眾弟子打禪七。
漢傳佛教的代表宗派就是禪宗,這也是印度佛教傳到中土後,佛教中國化的最佳例子。而現任的住持法證法師,矢志要在慈山寺立一個規矩嚴明的禪堂,傳承禪法宗風。在住持的帶領下,每一個僧侶每一天要做五堂功課,然後每日要入禪堂坐三支香,非常精進。我們每年定期舉辦打禪七的活動,廣受信眾歡迎。慈山寺旁邊有一個童軍中心,中心有床位,走十分鐘就可以到寺裡,因為院內住宿空間實在不足,所以童軍中心就成了我們禪七法會很重要的後勤支援。
在住持的帶領下,每一個僧侶每一天要做五堂功課,然後每日要入禪堂坐三支香,非常精進。我們每年定期舉辦打禪七的活動,廣受信眾歡迎。
李先生 為慈山寺營運財務定下長遠規劃
出家有人供養,對許多俗事不用考慮,慈山寺就是讓出家人沒有後顧之憂,從衣食湯藥等生活照顧無微不至,寺裡的法師們只要專心的修持佛法。慈山寺有點像皇家寺院,就是由一個很有能力的人願意奉獻照顧修行者,古代許多大叢林就是這樣的模式,出家人可以安身立命的在這裡修行研究佛法,所有費用由奉獻者承擔。
因此,李先生一直想著慈山寺的未來。李嘉誠基金會的財力穩健豐厚,李先生在基金會裡,已經把慈山寺列為永久支持單位,他更為慈山寺營運的財務規劃為100年。對!就是100年,一個世紀的規劃。他願意以基金會的財力長久支持慈山寺弘法利生的事業。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