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南疆 英烈之八十二:血洒疆场铸军魂——记138师413团张培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6:16 1

摘要: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

上图:杨凤海将军题

老山对联:“碧血洒南疆,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艰苦守边关,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故取名“碧血南疆”。

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每一个热血燃烧的忠魂,都有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曾经的欢笑与关爱,虽已化为尘土,但他们的精神与爱,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怀念不仅是对情感的寄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怀念。

上图: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念广场英烈墙

上图:张培夏烈士的名字镌刻在英烈墙本张图片第4组第3行

张培夏,413团4连3排8班战士,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张家寨外村人。1965年1月出生,1985年1月入伍,1985年3月随部参加云南省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1985年8月15日19时54分,在八里河东山马家湾北侧116号阵地一号哨位突遭敌军炮击,一发炮弹在身旁10米处爆炸,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0岁。根据本人生前意愿和战场表现,团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三等功。骨灰安葬在山东省临沂华北烈士陵园茶山纪念园。

张培夏上小学时,经常听身边的老人和学校老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家乡烧杀抢劫侵略行径,家乡沂蒙山区人民积极抗战,支援前线,送粮弹,做军鞋,涌现出一大批支前模范和英雄人物。受此红色文化熏陶,张培夏小学时就和班主任讲,我要向英雄人物学习,锻炼好身体,长大要报名参军。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培夏决心报效祖国,为沂蒙老区人民争光。

1985年1月,张培夏经体检合格,如愿入伍,毅然踏上了军旅征途,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在新兵连的日子里,张培夏汗水与泪水交织,每一次跌倒与爬起,渐渐铸就了内心的坚韧与不屈。当新兵训练的尘埃落定,下到连队老兵班,张培夏满怀期待地迎来了新的使命。当时正处在中越边境战事紧张之际,部队接到上级下达的对越作战命令,立即进行战前训练,准备接防参战。那一刻,张培夏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誓将以满腔热血,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保家卫国责任。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让张培夏显得自信满满,气势不凡,自豪感与勇气仿佛也随之倍增。

张培夏在临战训练中,吃苦耐劳,苦练杀敌本领。射击训练,他学会了根据风向与风速微调“弹着点”,面对移动目标,能根据目标的速度和射击距离,精准估算出“提前量”。在那些日子里,无论是烈日下的训练,还是模拟实战的演练,张培夏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每日与枪为伴,上下无数次地奔跑、练习,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浇不灭心中的热情与信念。张培夏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与班里战友之间非常团结,在连队组织的越野行军比赛中,一米八二的山东大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常常主动帮助战友扛枪扛装备,为班里越野行军争得了荣誉。

1985年5月27日连队接防八里河东山马家湾阵地。张培夏所在的8班负责防守马家湾北侧116号阵地两山夹谷处三个哨位,前方是中越边境的十五号界碑,山谷中一条小道通往越南,这是和平时期两国边境居民往来的山间小道,小道两旁都是原始森林,对面山梁上树木茂密,经常有敌特工和越军炮兵侦察兵出没。阵地上的环境,是武器环绕,炮声隆隆,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气息。据上级通报,去年有一天,马家湾遭越军炮击,120发炮弹在马家湾村庄及周边爆炸,部分房屋砸塌,群众和部队均有伤亡。由于炮火的轰击,很多竹林和草木被折断,成为一片废墟,战争给山区的自然林木造成极其残酷的破坏。八里河东山气候高温、多雨、多雾,能见度小,张培夏第一次登上阵地,既恐惧,也很兴奋。

八里河东山芭蕉坪战场区域,地势起伏大,山峰陡峭,山谷幽深,树藤茂密,为部队行动和观察带来诸多不便。对面之敌熟悉地形,且占据一定地利优势,对我山头阵地虎视眈眈。在阵地上,张培夏不怕吃苦,不怕蚊叮虫咬,和战友们一起巧妙地利用地形日夜奋战,挖猫耳洞,构筑堑壕、荫蔽部和观察哨位。在炮火下作业,工作是艰辛的,随时要付出受伤和牺牲的代价。无论是夜间或者白天上哨张培夏都非常认真,高度警惕,密切注意观察阵地前方的一切动向,及时判断情况。张培夏无论是做什么事都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过张培夏和战友们艰苦努力,山上交通堑壕纵横交错,工事修筑的壁垒森严,各种防御措施应有尽有。

张培夏关心战友比关心自己为重。一次,身边的一位战友生病,张培夏硬是把战友安置进猫耳洞休息,自己白天夜晚加班替战友上哨,直至其病好。张培夏还经常帮助身边战友保养武器,经常抢着背水背粮,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116号高地有3个哨位,全班战友分组把守。一号哨位是最危险的位置,哨位三面受敌,用水紧张,生活保障困难,工事较差,与敌人相距很近,沿途地段暴露,经常受到敌人炮击和偷袭。一到夜深寂静,四周一片漆黑,微风吹动,大山发出声响,置身于此,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张培夏多次向班长申请到一号哨位值守。

一号哨位由班长卢洪学带两个老战士把守,张培夏多次请求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号哨位,考虑到他刚入伍,年纪轻,班长没有答应。经不住张培夏死缠硬磨,班长最后同意他去一号哨位值守。

班长心里十分清楚,去守这个哨位意味着什么,就深情地问:“张培夏同志,你心里应该是很清楚的,一号哨位对于我们整个防御来讲,其位置十分重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它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这是整个防御前沿最危险的哨位之一,你明明知道这些,还是坚持要去,我非常赞赏你这种知难知险而进的精神。”张培夏说:“请班长放心,有我们在,哨位就绝不能落到敌人的手里。”

116号高地一号哨位,被张培夏收拾的井然有序,哨位内的轻重手榴弹、子弹都摆放的整齐。张培夏对每一颗子弹都非常珍惜,视手中的武器为生命,对枪呵护备至,每次使用后,都细心地为其除去水渍,擦拭的锃亮。枪成了张培夏心中一份特殊的情感寄托,仿佛它不仅是一件武器,而是任务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的忠诚战友。

在哨位上,张培夏面对狡猾的敌人,英勇顽强,临危不惧。因为每日夜晚人员都要轮流警戒值守,防止敌人偷袭。白天每个哨位只留一人警戒,其他人员在荫蔽部里休息。1985年8月15日15时30分,张培夏正在一号哨位警戒,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一发炮弹在哨位前方200米处爆炸,一会儿又一发炮弹落在阵地上,把隐蔽部顶炸塌,他和战友一起去抢修被炸的隐蔽部和工事,同时密切观察阵地前的一切动态,防止敌军利用炮击偷袭。阵地上枪炮声、弹片破空声,声声刺耳,如同锋利的军刺,无情地划破宁静,紧接着,又一发炮弹落在一号哨位附近,爆炸气浪把哨位掀翻。张培夏被弹片击中了右大腿动脉,血流不止,被炸断的肢体,血腥的场面,惊悚的景象,撕扯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班长卢洪学听到爆炸声,立即带人赶到现场,急忙掏出急救包和止血带为张培夏包扎,并立即向连队报告情况。连队卫生员迅速带人上阵地抢救,战友们用担架将伤员运到战地救护所。张培夏因流血过多,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在清理烈士遗物时,大家看到了张培夏的战斗日记。他在1985年7月30日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我是中华热血男,坚守东山最前沿。

宁可血洒南疆土,绝不让敌来侵犯。

从张培夏遗书的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到一颗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可以感受到戍边战士的火热情怀。他在求战决心书上这样写道:“马上就要投入战斗了,我是连队的一员,我要做钢铁战士。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只要还有—滴血,也要洒在阵地上。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我是沂蒙之子,我时时刻刻想着祖国之恩,祖国之情,祖国寸土不能丢。请党组织在战火中考验我!”

张培夏血洒疆场铸军魂,热血青春践誓言,他的身躯永远融入了南疆的红土地,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他的名字永远携刻在边境陵园的巨石上,刻在亿万人们的心中。(资料:卢洪学)

上图:张培夏烈士生前照片(卢洪学提供)

上图:张培夏烈士生前与战友在一起,前排左起:卢洪学、于斌,中排左起:吴桂道、张培夏和吕凯林,后排左起:井俊林、张晓东、张言峰和辛宁(卢洪学提供)

上图:张培夏立功证书(刘忠峰提供)

上图:张培夏立功喜报(刘忠峰提供)

上图:张培夏烈士通知书(刘忠峰提供)

上图:张培夏烈士证明书(刘忠峰提供)

上图:张培夏写在笔记本上的誓言(卢洪学提供)

上图:张培夏烈士证附本(刘忠峰提供)

上图:安葬在山东省临沂华北烈士陵园茶山纪念园张培夏烈士墓碑(刘忠峰摄)

来源:英雄旗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