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张辅:参与靖难、收复交趾、随征蒙古,历经四朝却死于土木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6:14 1

摘要: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初的一次重大转折,大量勋贵大臣不幸遇难,英国公张辅便是其中之一。张辅早年跟随父亲参加“靖难之役”,后又凭借平定安南之功获封国公,先后辅佐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四代帝王,却最终不幸死在了“土木堡

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初的一次重大转折,大量勋贵大臣不幸遇难,英国公张辅便是其中之一。张辅早年跟随父亲参加“靖难之役”,后又凭借平定安南之功获封国公,先后辅佐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四代帝王,却最终不幸死在了“土木堡之变”。

张辅出身将门,其父张玉原为元朝将领,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归附明朝,此后多次参与讨伐北元战争,后调任燕山左护卫,归入燕王朱棣麾下,又多次跟随朱棣出塞作战,因作战骁勇和足智多谋而逐渐受到朱棣器重。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张玉乃其麾下重要将领,而张辅也随父亲参与靖难,被任命为指挥同知。次年十二月,燕军进攻东昌,与历城侯盛庸展开激战,期间燕王朱棣被围,张玉、朱能兵分两路杀入重围救援,朱棣与朱能会合后突围而出,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救走,在阵中拼死冲杀,在格杀数十人后,终因伤重力竭而死,终年五十八岁。

张玉战死东昌后,张辅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继续跟随燕王朱棣作战,先后在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等地的战斗中立下战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进入南京称帝,张辅因功升任都指挥同知。九月,朱棣大封功臣,张玉获封荣国公,张辅则被封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信安伯,食禄一千石,给予世袭诰券,另赏钞、银、彩币等物。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询问朱能、丘福等人对于靖难功臣封赏是否有异议,两人皆认为张辅父子功劳卓著,不能因为是外戚就减少赏赐(张辅妹妹是朱棣妃子),朱棣遂于同年十一月晋封张辅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新城侯,加岁禄一千五百石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派兵护送前安南国王之孙陈天平回国,却遭到现任安南国王黎季犛伏击,陈天平被杀,朱棣派去的副使薛岩也一同遇害。朱棣闻讯大怒,于同年九月任命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领大军讨伐安南。

同年十月,在大军行至龙州时,朱能不幸病逝于军中,张辅遂接替朱能担任统帅。此后历经两年征战,张辅最终成功击败敌军,平定安南各地,俘虏安南国王黎季犛和他的儿子黎苍,以及黎氏所立的太子、诸王、将相大臣等人。

战后,张辅寻访陈朝皇室后裔未果,朝廷遂在交趾设立布政司,将安南地区纳入朝廷管辖。从唐朝灭亡以来,脱离中原政权长达四百多年的交趾地区,至此又被重新纳入版图,这让朱棣大为高兴,并为此昭告天下。

永乐六年(1408年)夏,张辅整军回到京师,朱棣为表彰其功,在奉天殿赐宴招待,并赋写了《平安南歌》。七月七日,朱棣下诏进封张辅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英国公,岁禄三千石,给予世袭诰券,另赐冠服,赏赐白金、钞币等物。

张辅回京不久,安南发生叛乱,朱棣命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率兵平叛,结果沐晟在生厥江战败。永乐七年(1409年)春,朱棣任命张辅为征虏将军,派其率兵前往交趾平叛,张辅经过一年征战,最终大败叛军。

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由于此前丘福北征鞑靼战败,朱棣决定亲自北伐,在得知张辅已经击败叛军后,遂下诏命令沐晟继续追剿叛军,而将张辅调回京城,命其前往宣府、万全练兵,为北征做准备。

然而,张辅奉调返回之后,交趾叛军再起,沐晟根本无法控制局势。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朱棣只好命令张辅再度前往交趾,张辅到任后申明军令,斩杀了骄纵违命的都督黄中,后于同年七月大败叛军,生擒叛军元帅邓宗稷等人,后因瘴疠收兵。

次年八月,张辅再度率兵大败叛军,擒获叛军首领七十余人,后又经一年多征战,最终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月彻底平定叛军。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张辅返回京城,朱棣念及交趾初定,于是任命张辅为交趾总兵官前往镇守,不久残余叛军果然再度作乱,张辅率兵将其讨平。次年冬,张辅奉调回京,然而就在他返回后,交趾叛军再起,此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却始终无法彻底平定,这最终导致了明宣宗时期彻底放弃交趾,张辅虽极力反对,但未能成功。

张辅奉调回京后,又先后跟随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和二十二年(1424年)三次远征漠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在班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张辅受命执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位太师,后又兼管经筵事务。

明仁宗在位仅十月便驾崩,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派人意图策反张辅,但张辅不为所动,反而向朱瞻基告发此事,后又跟随朱瞻基平定朱高煦叛乱,并因此被加俸三百石。

宣德四年(1429年),都御史顾佐奏请保全功臣,为了保全久掌兵权的张辅,朱瞻基下诏解除其中军都督府职务,命其朝夕侍奉左右,谋划军国要事,并旋即晋封其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辅运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张辅作为三朝老臣,依旧深受重用,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次年二月,明英宗命令张辅继续知经筵事。

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起兵叛乱,攻掠夺腾冲、南甸、孟养等地。明英宗派刑部主事杨宁前往谕令,思任发不服,云南总兵官沐昂奏请朝廷出兵讨伐。

廷议中,张辅认为分兵势孤易被击败,建议派遣重臣前往云南负责征讨,首辅杨士奇、刑部侍郎何文渊等人则认为应该且耕且守,不宜出兵。张辅认为,思氏嗣封职位已六十多年,多次违抗朝廷,若是议和不战,那便是示弱于三宣六慰,将动摇明朝对西南的统治。明英宗最终采纳张辅意见,派兵部尚书王骥等出兵南征麓川。

正统七年(1442年),随着太皇太后张氏病逝,而辅政大臣中杨荣早在两年前已经去世,杨士奇也在不久后因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三杨”中仅剩年老的杨溥在朝,而新入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又资历太浅、威望不够,深受明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由此逐渐专权。

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病逝,两年后杨溥也因年老去世,王振由此彻底失去限制,大肆结党营私,迅速得以大权独揽。当时,文武大臣对于王振全都望风叩拜,只有老臣张辅能够与之抗礼,而王振也唯独对张辅有所忌惮。不过,张辅也因此逐渐远离权力中枢。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入侵,王振唆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并在匆匆凑了二十万大军,胡乱配了些粮草补给后,便率领大军出发了。

或许是为了向朝中大臣证明自己的能力,明英宗还下令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一百多名文武随行,但却将他们全部排除在军政决策圈之外,而将一切军政大权全都交给了王振。

由于此次出征准备仓促、组织不当,大军出发不久便开始自相惊乱,更是不等抵达大同便已经断粮,以致频繁有军士死亡,军心大为动摇。见此情形,不断有官员请求撤军,王振为此大为恼怒,特罚谏阻最力的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跪在草地之中长达一日。

如此情形下,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张辅有心无力,只能被迫跟随大军行动。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1449年9月1日),由于王振的胡乱指挥,明军最终在土木堡被瓦剌击溃,二十万明军几乎全军覆灭,史称“土木堡之变”,老将张辅也不幸死于乱军之中,享年七十五岁

此战,除了英国公张辅外,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首辅曹鼐等数十名功勋大臣全部遇难,靖难以来的勋贵集团和京营高级将领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自己也被瓦剌俘虏。

来源:香茗史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