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在安徽六安,清明不仅是祭奠亲人的日子,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民俗盛会——纪念皋陶。自2005年恢复以来,这一仪式每年都在清明之际如期举办,至今已是第21届,今天,迎来2025乙巳年纪念皋陶活动。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在安徽六安,清明不仅是祭奠亲人的日子,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民俗盛会——纪念皋陶。自2005年恢复以来,这一仪式每年都在清明之际如期举办,至今已是第21届,今天,迎来2025乙巳年纪念皋陶活动。
为何每年清明都要以如此庄重的仪式纪念皋陶?这背后既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追溯,也是对法治精神与道德传统的传承,更蕴含着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
皋陶:中华法治与德治的奠基者
皋陶,这位虞夏时期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尊为“中国司法鼻祖”。他辅佐舜、禹两代圣王,首创“五刑”制度,将三苗部落的残酷刑罚整合为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奠定了中国古代刑法的雏形。他提出的“明刑弼教”理念,强调刑罚需以教化相辅,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此外,他倡导的“九德”选贤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等),成为后世官员选拔的重要参考;制定的“五礼”规范社会等级秩序,对中华礼乐文明的成型影响深远。这些成就,使皋陶成为中华法治思想与道德伦理的源头之一。
清明纪念皋陶,正是对这位文明奠基者的致敬。他的法治精神与德治理念,至今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清明纪念活动,人们重新审视皋陶“刑以辅德,礼以立序”的智慧,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清明纪念: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
六安与皋陶的渊源深厚。据史料记载,皋陶葬于六安,其后裔在此受封,此地故称“皋城”。自2005年起,六安市恢复清明纪念皋陶的传统,历经二十载发展,于2022年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仪式的延续,不仅是对地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让皋陶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生。
乐舞《獬豸冠》表演
活动仪式设计融合传统与创新。例如,乐舞告祭环节通过《周公祷》《獬豸冠》等剧目,再现古代祭祀场景;《羽龠圣贤》舞剧以编钟、龠等古乐器奏响雅乐,展现皋陶文化的庄严与恢弘。这些艺术形式,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让年轻一代在沉浸中接受皋陶思想的熏陶。同时,“线上云祭扫”平台的推出,打破时空限制,吸引数万人参与,使传统文化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乐舞《周公祷》中
宣读惩治商奄作乱的镜头
清明纪念皋陶,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通过仪式、乐舞、民俗等活态传承,皋陶文化得以代代延续,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也在此过程中被不断激活。
法治精神与道德教化的现实呼应
皋陶思想的当代价值,在纪念活动中被赋予新的诠释。他主张的“五刑”虽带有时代烙印,但其“公平、公正、严明”的法治内核,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高度契合。例如,2023年舞剧《五刑则》通过皋陶训诫夏启的故事,生动阐释“德法并重”的理念,成为法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在道德层面,皋陶提出的“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儒家伦理奠定基础,至今仍是家庭与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纪念活动中引入的“吃皋粑”民俗,以传统美食为载体,传递着孝亲敬祖、邻里互助的价值观。这种寓教于俗的方式,让道德教化更贴近生活,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五刑则》谢幕
清明纪念皋陶,不仅是对先贤的缅怀,更是对法治与道德的双重呼唤。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皋陶思想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提供了历史注脚。
凝聚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
通过清明纪念活动,六安打造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众多民众关注参与,更多人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遥寄追思。这种文化展示,不仅增强了本地民众的地域自豪感,更让参与者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六安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