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光明摆渡人”刘斌:手术台上的 “孤勇者”,用仁心为患者 “拆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14:40 1

摘要:一位102岁高龄的老人在儿女的陪同下进入诊室,严重的白内障让他连最亲近的家人都难以辨认。“已经去过五家医院,都说年龄太大不敢做手术……”家属话音未落,刘斌已轻轻握住老人颤抖的手说道:“老人家,咱们一起想办法。”

一位102岁高龄的老人在儿女的陪同下进入诊室,严重的白内障让他连最亲近的家人都难以辨认。“已经去过五家医院,都说年龄太大不敢做手术……”家属话音未落,刘斌已轻轻握住老人颤抖的手说道:“老人家,咱们一起想办法。”

经过详细检查,老人左眼“全白”,已经没有视力了,只能看到光感,加上晶体核硬度达IV级、悬韧带松弛,手术难度和风险确实很高。但刘斌坚持认为:“高龄不是绝对禁忌,生命质量才是关键。”他决定打破高龄“禁区”,为老人实施手术。手术当天上午9时,医护团队便做好了充分准备,刘斌驾轻就熟,全神贯注,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整个手术不到20分钟即告完成,非常顺利。术后第二天,老人的视力就恢复到了0.5,家属感激地说:“太感谢刘医生了,圆了我们一家人的心愿。”

刘斌,番禺普瑞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主刀医生、眼科主任医师。24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凭借一双稳健的手,在复杂的眼球结构中自如“游走”,为无数眼疾患者拨开眼前迷雾,重见世间缤纷。正是这份坚守与专业,让他成为众多白内障患者信赖的“光明使者”。

基层锻炼四年是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成长期

刘斌是幸运的。出生于医生世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果断选择了中山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01年,刘斌毕业之际,正值国家重视白内障防治的关键时期,当时的白内障手术率极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开始着手做防盲项目,刘斌得知消息后,毅然报名参加,在阳江基层一干就是四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四年是我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成长期。”刘斌回忆道。作为住院医师,刘斌把24小时折叠成学习与实践的循环,白天筛查、巡房、手术,晚上主动钻研眼部B超技术,反复测量患者数据,直到获得导师“几乎零误差”的肯定,并将患者晶状体度数测量的工作交给刘斌负责。手术室设备故障时,他挽起袖子检修机器设备的身影,让维修师傅直呼“该给你发两份工资”。之后,刘斌又接受了严格的显微手术训练,每天从早到晚,他都在显微镜下练习手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辛苦努力终将会得到回报,经过四年的积累与磨砺,刘斌的技术日益精湛,在之后二十余年的实践中,他在手术台上游刃有余,不断丰富临床经验,最终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眼科专家。

“放心”是他最常对患者说的两个字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在刘斌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年后,刘斌结束阳江防盲项目的工作,回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继续从事防盲工作,之后与普瑞眼科医院结缘,深耕白内障治疗领域。

刘斌诊室外的座椅上,总是坐满了耐心等待的患者。不出诊的时间,他会连续做三十几台手术,身姿挺拔,走路“带风”,在医院的走廊上、病房里、会诊室内,随时都在见缝插针地看病例、定手术方案……这的确符合患者对于专家的设想,可直到推开刘斌诊室的门,一位普通医生的形象又渐渐具象起来,他面带温和微笑,习惯性地搀扶年迈患者就座,拿笔在病历上详细圈画、标注,耐心向患者解释每个治疗环节。

“放心”是刘斌最常对患者说的两个字。面对那些被多家医院婉拒的棘手病例,他的这句承诺往往成为患者最后的希望。一位同时患有糖尿病和角膜炎症的高龄白内障患者回忆:“当所有医院都说风险太大时,刘医生轻轻拍了拍我的手,我就知道找对人了。”刘斌说,医生不能只做技术工匠,更要成为心灵摆渡人。他非常关注患者情绪,看诊时会用最简单、最轻松的语言与患者沟通:“阿公,眼睛再拖下去不手术的话,地上有钱你都看不见啦!”三言两语间,坚冰消融。正是这种将心比心的医者情怀,让刘斌在患者心中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医半生,追随刘斌的患者有的已有二十多年,“刘医生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他是我的‘定心丸’。”“见到刘医生,就像看到了光明。”正如多位患者所说,众多患者成为刘斌病人的同时也是他的铁杆粉丝,大家不仅为他的医术所折服,也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仁心所折服。在他的“刀刃”之下,见证了一个个重获光明的感人故事。

85岁的卢奶奶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在经历多年视力持续恶化后,终于在刘斌“刀下”重获清晰视界。这位饱受高眼压困扰的老人,左右眼的眼压曾一度达到37mmHg和32mmHg的危险阈值,常规药物治疗收效甚微。刘斌团队为其成功实施了青光眼加白内障加玻切手术,手术后,视力由双眼0.15恢复到右眼0.3、左眼0.5。

卢奶奶的求医之路充满波折。三年前视力突然下降后,家人带着她辗转多家医院,都因手术风险过高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直到慕名找到刘斌,这个困扰全家多年的难题才得以解决。“母亲现在能看到窗外的绿树冒出的新枝芽了,这是手术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非常感谢刘医生,您不仅治好了我母亲的眼睛,更让她的晚年生活重新焕发光彩。”卢奶奶的女儿向刘斌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70岁的港籍华侨陈先生,在新西兰定居三十余年后,专程回国接受白内障手术。由于合并青光眼和近视,他的白内障病情较同龄人更为复杂。“在新西兰预约专家要等很久,而我的视力每天都在恶化。”陈先生回忆道。

在经过详细检查后,刘斌为陈先生的左眼成功实施了白内障手术,术后次日,当纱布揭开的瞬间,陈先生激动地表示:“刘院长真的‘神了’,眼睛感觉一下子就变亮了,看得好清晰。”更令他惊喜的是,术后视力恢复远超预期,曾经模糊的世界重新变得鲜活明亮。

这样的惊喜瞬间,在刘斌的从医生涯中已成常态。但最令他难忘的,是55岁的佝偻病合并白内障患者郭叔。

“患者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合适的手术方案,才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手术体验。”这是刘斌常对团队说的话。面对郭叔因佝偻病导致身体呈“弓”字形、无法平躺的特殊情况,常规眼科手术方案根本无法实施。刘斌带领团队创新采用“专人固定体位”方案,在手术中安排工作人员全程调整郭叔体位,最终仅用十几分钟便成功完成手术。

术后次日,当护士为郭叔揭开眼纱时,他激动地说:“现在看东西清晰多了,遮挡的黑影已经不见了,非常感谢你们。”复查显示,郭叔的视力提升显著,这个困扰他十年的视力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面对家属的感谢,刘斌谦逊地表示:“为患者解除病痛是医者的天职。每一位患者都带着希望和信任前来求医,我们唯有尽心竭力,才能不负所托。”

“我们不仅治疗眼睛,更修复心灵与世界的连接”

在刘斌眼中,有两座“高峰”亟待攀登:一座是医学技术的高峰,需要攻克白内障手术中晶状体度数计算精度不足、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等技术难题;另一座是医疗公平的高峰,要让青海、新疆、云南等偏远地区的眼病患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既然他们走不出来,我们就把光明送到家门口。”刘斌说,“送光明”是12年前埋下的一粒“种子”。

2013年,当刘斌首次踏上玉树高原时,看到阳光在雪峰上折射出耀眼的金边,他绝不会想到,这抹金色将成为自己生命中最浓重的底色。

那年地震后的玉树,断壁残垣间生长着倔强的格桑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第一时间发起“玉树光明行”公益活动,让藏族同胞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便捷的国家队眼科医疗服务。当时,正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防盲治盲办公室工作的刘斌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成为首批医疗队队员。“出发前,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知道那边会有高原反应,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都比较艰苦,但到了玉树后,当地的情况还是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刘斌对首次玉树行仍记忆犹新。由于长期从事防盲治盲工作,刘斌对病情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并不陌生,如白内障已经发展为“全白”程度,但这类病人如此集中地出现在第二天的义诊现场,还是让刘斌感到触目惊心。

刘斌清晰记得一位患有严重白内障、几乎双目失明的老牧民,他平时出门农作或放牧几乎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他们根本不知道白内障手术能恢复视力,没想过生命中还可能再见光亮。”刘斌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给这些患者创造条件,让他们重见光明。”

面对简陋的医疗条件——仅有一台裂隙灯和两台手术显微镜,医疗队因地制宜,马力全开进行手术。“没有专用眼科手术台,医生们就站着操作,当时不觉得累,直到手术结束摘掉口罩后才发现嘴唇发紫,有的队员血氧已跌至70多,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刘斌说,当时脑中闪过医院同事的叮嘱:“在高原,你每次呼吸都在跟死神借氧气。”

那些重见光明的瞬间,成为刘斌坚持的动力。“一个老年白内障患者,一辈子生活在模糊的世界里,术后拆下纱布……”话未说完,刘斌停住了,“那是一个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瞬间。”老人激动地用手指着病房里的东西一一念出声:“这是病房、输液瓶、水杯……我都能看见了。”刘斌见证过无数个这样的时刻,“没有什么比这种幸福喜悦,更令人欣慰。”他说。

有一次援助玉树时,在完成所有任务并打包好手术器械,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饭后准备离开,这时食堂门口突然聚集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藏族同胞,他们黝黑的脸上写满期盼,有的双手合十,有的竖起大拇指,有的甚至跪了下来。起初,刘斌以为这是牧民们对医疗队的感谢方式,直到翻译解释后才明白,这些牧民为了赶上义诊,有的骑马翻越雪山,有的徒步跋涉数日,却还是来迟了一步。

牧民们眼神中的渴望让人心疼得不忍拒绝,医疗队立即决定延长时间,继续为牧民做完手术再走。医护人员重新打开刚消毒好的器械包、调试好设备、迅速进入手术状态……手术一直做到深夜才结束。刘斌深刻体会到:“我们不仅是在治疗眼睛,更是在修复心灵与世界的连接。”

刘斌的追求不止于此:“不能仅满足于‘送光明’,更要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为此,之后他每次去青海、西藏、云南、新疆、贵州,都会带去最新的眼科教材和模拟眼球,坚持“手把手”教学,从最基础的显微操作到复杂病例处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从“输血”到“造血”,如今,当地医生已能独立完成白内障手术。

刘斌的足迹远不止于此,他的“行医地图”早已超越国界。2015年起,刘斌多次以主刀身份参与国家和省的援外活动,前往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萨摩亚、斐济、多米尼克、马尔代夫和非洲的加纳、塞内加尔等国家进行医疗援助,受到了相关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好评。2018年,刘斌还参与中国援建中马眼科中心建设的前期筹备工作。

在援助塞内加尔快结束时,刘斌所在的医疗队接收了一名8岁的先天性白内障女孩,大家合力为她实施手术,当孩子拆开纱布重见光明时,和她相依为命的奶奶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向医疗队道谢。在多米尼克,当手术后复明的八旬老人颤颤巍巍走进教堂为他祈祷时,这个经历过12次国际医疗援助的硬汉,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湿了眼眶。

从雪域高原到异国他乡,刘斌用仁心仁术点亮了无数生命的光明之路,而这束光,也照亮了他作为一名医者最纯粹的初心。

白内障手术不是流水线上的作业,他近乎苛刻的严谨

“白内障手术不是流水线上的作业,就像唐僧取经,重要的不是经书,而是历经八十一难的修行。”刘斌常对年轻医生这样说。

多年来,刘斌一直谨记导师对自己的要求:“手术最大的区别是处理好复杂的病例,多接触棘手病例,不能将手术时间快作为关注点,要以手术精细度为重点。”在演示教室里,刘斌为年轻医生播放着自己记录的复杂病例视频: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瞳孔里,悬韧带如风中蛛丝;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眼轴,像过度拉伸的橡皮筋。每当这时,刘斌会暂停画面问学生:“如果是你的至亲躺在这里,你会选择快还是稳?”在培训年轻医生时,他近乎苛刻地严谨,他要求护士在术前用双色帽子标记手术眼别,坚持术后亲自查房,在AI诊断技术席卷医疗界的今天,刘斌丝毫不敢松懈:“科技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就像手术刀终究要握在医生手里。”

在刘斌眼中,手术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一份对生命的承诺。正如他常说的:“我们追求的不是手术记录上的数字,而是患者重见光明时,眼中那抹惊喜的亮光。”24年弹指过,如今,刘斌依然坚守初心,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他说:“要让更多人‘看见’。”

文字:代红燕 图片:企业提供 通讯员:潘金香

来源:番禺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