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这么闲就去做保姆吧”儿子这番话,让我决定要好好爱自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14:24 1

摘要:那天是小峰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回家,我忙活了一整天做他爱吃的菜。我家住的还是那个九十年代分的筒子楼,狭小的厨房只容得下一个人转身,夏天里热气蒸腾,汗水顺着我的额头往下淌。

"妈,你这么闲就去做保姆吧。"儿子随口一句话,如同一记耳光,让我在厨房里愣住了。

我手里的勺子停在半空,锅里的红烧肉咕嘟咕嘟冒着泡,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可我却突然感到一阵窒息。

那天是小峰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回家,我忙活了一整天做他爱吃的菜。我家住的还是那个九十年代分的筒子楼,狭小的厨房只容得下一个人转身,夏天里热气蒸腾,汗水顺着我的额头往下淌。

小峰坐在外面看电视,翘着二郎腿,一边刷手机一边不耐烦地问:"妈,饭好了没有?我跟同学约好了,等会儿要出去。"

"马上就好,再等五分钟。"我擦了擦汗,加快了炒菜的速度。

等我把最后一道糖醋排骨端上桌,小峰只是扫了一眼,夹了两筷子就放下了碗。

"怎么了?不合胃口吗?"我有些忐忑地问。

"吃惯了外面的,觉得家里的饭菜没什么味道。"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咽下一口苦水,扯出一个笑脸:"那妈以后多学学新菜式。对了,你毕业有什么打算啊?准备找什么工作?"

小峰皱起眉头:"您能不能别总问这些?我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安排。"

"我这不是关心你嘛。"我小声嘀咕着,继续追问,"那你打算在哪个城市啊?要不要妈妈跟你一起过去?我可以帮你照顾生活..."

"妈,你这么闲就去做保姆吧。"小峰终于抬起头,不耐烦地丢下这句话,然后拿起手机离开了餐桌。

我愣在那里,仿佛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我看着桌上几乎没动过的菜,突然不知道自己这些年的付出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叫李巧云,今年五十三岁,是九十年代下岗的纺织厂女工。那时候赶上国企改革,厂里一关,大家都慌了神。我还记得发最后一个月工资那天,车间里好多女工哭成一片,毕竟大家靠着那一份死工资养家糊口。

我老公小刘是个司机,跑长途运输,常年不着家,有时候一个月才回来一趟。全靠我一个人撑着这个家,照顾小峰的学习和生活。小时候,院子里的孩子都羡慕小峰,说他妈妈能干,什么都会做。

下岗后,我先是在一家服装厂做缝纫工,每天十几个小时盯着缝纫机,手指上的针茧厚得像老茧。后来服装厂也不景气了,我就跟着街坊王婶学了包子馒头,天不亮就起来和面,在小区门口摆摊。

夏天热得满头大汗,冬天冻得手指发紫,可只要想到小峰在学校取得的好成绩,我心里就甜滋滋的,再苦再累也值得。等小峰考上大学那年,我高兴得整整一个星期睡不着觉,逢人就说我儿子多么多么优秀。

那几年,我做过超市收银员,干过餐馆洗碗工,也当过小区保洁员。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腰也越来越弯,可我一直咬牙坚持着,就是想给儿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不用像我们这代人那么辛苦。

小峰从小聪明,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特别重视他的教育。家里再穷,也舍得给他买书。有时候下夜班回来,看到他还在灯下读书,我就偷偷站在门外看他,心里满是欣慰。

如今他终于大学毕业了,我以为熬出头了,可他却用这么一句话回报我所有的付出。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回放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起早贪黑做饭洗衣,小刘不在家时修灯泡换水龙头,小峰生病发烧我彻夜不眠地照顾...小区的张大爷、王奶奶总说我是个好母亲,可在儿子眼里,我只是个"闲人",随时可以去给别人当保姆。

我爬起来,摸黑找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存折。那是我给小峰攒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些年省吃俭用,一分一厘攒下来的。翻开发黄的存折,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活着,却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第二天早上,我起得很早,做好早饭就出门了。小峰还在睡,我没叫他。我漫无目的地在小区里溜达,听着晨练的大爷大妈们有说有笑,看着朝阳从楼缝中升起,我突然觉得很茫然。

不知不觉走到社区活动中心,门口贴着各种招募海报。其中一张"手工布艺培训班"的海报吸引了我的目光。二十年前,我在纺织厂时就喜欢做些小手工,那时候厂里的姑娘们都爱找我帮忙做些花样活儿。后来为了生计,这爱好也就丢了。

"大姐,看什么呢?要不要进来坐坐?"一位戴着花镜的阿姨从里面走出来,热情地招呼我。

我有些拘谨地跟着她走进活动室。里面坐着七八个跟我差不多年纪的妇女,桌上摆满了各色布料和针线,大家边做手工边聊家常,气氛热闹又温馨。

"来,坐这儿。"花镜阿姨给我拉了把椅子,"我叫王淑芬,退休教师,这是我们的'巧手姐妹团',每周聚在一起做做手工,聊聊天。你看着面生,是新搬来的吗?"

"不是,我一直住在建工小区,就是...平时忙,很少出来活动。"我局促地回答。

"那正好,忙完了来放松放松。来,试试看?"王阿姨递给我一块碎花布和一些填充棉,示意我可以做个小布包。

我接过布料,手有些发抖。多少年没碰这东西了,竟然有点生疏。但当针线穿过布料的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那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

不知不觉间,我完成了一个小巧的布包,上面还绣了朵小花。王阿姨接过去看了看,连连称赞我手巧。

"你这针脚细密均匀,一看就是行家。年轻时候肯定做过这行吧?"

"嗯,在纺织厂待过。"想起那段时光,我不禁有些感慨。

"那就别浪费这手艺了,以后常来啊,咱们这儿缺你这样的能人。"王阿姨拍拍我的肩膀,一脸真诚。

那天,我在活动室待了一整个上午,临走时大家都交换了电话号码,约好下次再聚。我揣着那个小布包,一路上走得轻快,竟然哼起了很久没唱的小曲儿。

回家后,小峰正在吃我留的饭,看我进门,随口问道:"你去哪了?连个招呼都不打。"

"学手工去了。"我简短地回答,心里还沉浸在上午的快乐中。

"嗨,那有什么用啊。"他嗤之以鼻,继续低头吃饭。

我没接话,只是从包里拿出那个小布包,轻轻放在桌上。那是我二十年来第一次为自己做的东西,虽然简单,却承载着我重新找回的一点点自我。

从那天起,我每周去社区中心三次。渐渐地,我学会了制作各种布艺品:花布拼接的收纳袋、造型各异的布偶、传统刺绣的靠垫套、还有应季的门帘和桌布。我的作品越来越精致,在姐妹团里小有名气,成了大家口中的"巧手巧云"。

小峰在家住了两周,见我经常往外跑,起初很不理解,后来也懒得过问了。那个星期,他找到工作去了外地,临走前甩下一句"别老想着管我",连个拥抱都没给我。

家里又只剩我一个人。但这次不同了,我的世界不再只有柴米油盐和照顾家人。清晨,我去小区广场跳广场舞,认识了一群活力四射的大姐;上午,在社区做手工,和姐妹们分享生活点滴;下午,有时去看望住在隔壁单元的张大爷,他八十多了,老伴去世多年,儿女在外地,平时就靠社区照顾。

我给张大爷做了个防滑的坐垫和一套茶杯套,老人家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巧云啊,你这手艺真好,比我那闺女还会疼人。"听到这话,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晚上回家,我会研究新的布艺设计,有时翻翻杂志上的花样,有时自己琢磨创新。家里的老式缝纫机又重见天日,踩踏板的声音和针线穿梭的声响,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脆。

"叮铃铃——"一天晚上,电话突然响了,是小刘打来的。他在外跑运输,一个月才打一两次电话回来。

"家里还好吧?小峰工作找得怎么样了?"他问道,声音里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

"他已经找到工作了,在南方一家公司。"我简单地回答。

"那就好,你最近忙啥呢?"

我犹豫了一下,说:"我在社区学布艺,做些手工。"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学那玩意儿干啥?能挣钱吗?"

"不为挣钱,就是...想学点东西,充实充实自己。"

"哎呀,你呀,都这个岁数了,就安安稳稳在家等着享清福吧。小峰都长大了,咱们也该歇歇了。"小刘随口说着,然后又转向他那边的事情,说最近货多,可能要再过一个月才能回来。

挂了电话,我看着桌上的布艺作品,心里有些失落。看来,在家人眼中,我这辈子就该是那个默默付出、永远等待的角色。但这一次,我决定不再仅仅满足于他们的期望。

转眼到了五月,社区举办了一次小型文创展,邀请辖区内有特长的居民展示作品。我拿出这几个月做的几十件布艺作品参展,其中一套"记忆布艺"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那是我用家里的旧衣服、窗帘布和床单改造的一系列生活用品,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

街道文化站的李站长过来看我的展位,连连点头:"李大姐,你这手艺不简单啊,下个月城里有个文创市集,你要不要去试试?能挣钱的。"

我惊讶地问:"真的可以吗?我这手艺真能卖钱?"

"当然了!现在年轻人特别喜欢这种有故事、有温度的手工艺品,比那些工厂里批量生产的受欢迎多了。"李站长递给我一张名片,"这是市集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你可以跟他聊聊。"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起伏。一方面,我为自己的手艺得到认可而高兴;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这把年纪了,还能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到家后,我翻出压箱底的老式缝纫机,从旧衣柜里找出珍藏多年的碎布料。有的是我年轻时穿过的花布衬衫;有的是小峰小时候的开裆裤和肚兜;还有小刘二十年前送我的那条红格子围裙,洗得发白却舍不得扔。

我把这些充满记忆的布料,剪裁成各种形状,拼接成一个个独特的作品。有装钥匙的小挂包,有装手机的布套,有靠垫、坐垫,还有各种小摆件。每一针每一线,都缝入了我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那段时间,我几乎废寝忘食地工作着。清晨五点起床构思新作品,深夜十二点还在缝制细节。老式缝纫机的踏踏声,针线穿梭的沙沙声,成了家里最动听的音乐。小小的客厅变成了我的工作室,到处是彩色的布料和各种形状的成品。

街坊邻居见了,都笑我:"巧云啊,你这是要开厂啊?"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哪啊,就是消磨时间。"

"什么消磨时间,你这手艺可是真本事。我外孙女过生日,你给做个布偶好不好?我出钱。"王婶拉着我的手说。

就这样,我在小区里有了第一批"客户"。邻居们你一个布偶,他一个坐垫,竟然让我小赚了一笔。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兴趣和技能赚钱,那感觉,比当年在工厂拿工资还踏实。

市集那天恰好是小峰说要回来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打电话说要回来拿些东西,顺便看看我。我纠结了一晚上,最终还是决定参加市集。

我在冰箱上贴了张纸条:"冰箱里有菜,自己热一下。我去参加市集卖布艺,晚上回来。钥匙在老地方。"然后把早就准备好的包子馒头放进冰箱,又把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

那天早晨,天气格外晴朗。我推着小推车,装了满满一车的布艺作品,坐公交车来到市中心的广场。那里已经搭好了几十个展位,各种手工艺人正在布置自己的摊位。

我选了个靠边的位置,把带来的桌布一铺,然后把作品一件一件摆好。看着自己亲手做的东西排列整齐,我突然有点儿紧张,又有点儿自豪。

刚开始,没什么人注意到我这个角落的小摊位。我有些焦虑,生怕自己这一天白忙活了。但很快,一位年轻姑娘被我的"记忆布艺"系列吸引过来。

"阿姨,这个小熊布偶太可爱了,是手缝的吗?"姑娘拿起一个用旧牛仔裤做的小熊,仔细端详。

"是啊,全手工的。这布料是我儿子小时候穿过的裤子,舍不得扔,就改成了小熊。"我有些腼腆地解释。

"哇,这也太有意义了吧!我买下它了,多少钱?"

我报了个自己都觉得有点高的价格,没想到姑娘二话不说就掏钱了。这是我"记忆布艺"的第一笔生意,我激动得手心直冒汗。

很快,我的摊位前围了不少人,大多是年轻姑娘和中年妇女。

"阿姨,这个花布拼接包好特别啊,我在网上逛了好久都没见过这种风格!"

"这个靠垫做工真细致,还有一股淡淡的茉莉香,是加了香包吗?"

"能不能定制啊?我有奶奶的旧旗袍,想做成坐垫送给她。"

到中午时分,我已经卖出了一半多的作品,还接到了五个定制订单。那个想用奶奶旗袍做坐垫的姑娘说,奶奶七十大寿快到了,想送她一件特别的礼物。

"我奶奶从小把我拉扯大,现在年纪大了,我想让她知道她穿过的旗袍虽然旧了,但依然美丽,就像她对我的爱一样,历久弥新。"听着姑娘讲述与奶奶的感情,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与小峰的关系,眼眶有些湿润。

"放心吧,我一定把它做成最美的坐垫。"我拍着胸脯保证。

下午,市集负责人郑先生过来看我的摊位。他是个四十出头的精干男人,一看就是做生意的料。

"李女士,您的作品很有特色。"他翻看着我的布艺,点点头,"尤其这个'记忆布艺'系列,很有情感共鸣。"

"谢谢,这都是些家里的旧物改造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有些不好意思。

"别这么说,现在年轻人都追求这种'慢生活',手工艺越来越受欢迎。"郑先生递给我一张名片,"我想邀请你加入我们的文创团队,每周固定参加市集,怎么样?"

我惊讶地接过名片,心里七上八下的:"我...我这把年纪了,也不懂什么市场营销..."

"年纪正好,有故事才有温度嘛。"郑先生笑着说,"至于营销,我们团队会帮你,只要你保证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就行。"

最后,郑先生还帮我拍了照片,说要放在他们的公众号上宣传。看着镜头,我下意识地整了整头发,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是多少年来,我第一次被人如此重视,第一次因为自己的才能而感到骄傲。

市集结束后,我清点了一下今天的收入,足足有两千多元!这比我当年在工厂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一车空空的框子,我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

我回到家已是晚上九点,推开门,发现小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桌上的饭菜已经凉了,电视开着,但他似乎并没有在看。

"妈,您去哪了?"他站起来,语气里有责备,但更多的是困惑。

"我去卖我做的手工艺品了。"我把挣到的钱和接到的订单拿给他看,语气里带着掩不住的自豪。

小峰皱着眉头看了看,问道:"您认真的?这能当正经事做?"

"怎么不是正经事?"我反问,声音比往常坚定,"我已经答应了五个顾客,下周要把订单做好呢。而且市集负责人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团队,以后每周都去参加。"

"可是您这个年纪..."小峰欲言又止。

"什么年纪不年纪的,我才五十出头,又不是八十了。"我有些不耐烦,打断了他的话,"再说了,我做这个又不是为了养家,就是想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以前为了这个家,我已经放弃太多了。"

小峰呆住了,似乎从来没见过我这样坚决的一面。

那天晚上,我们都没多说话。我把晚饭热了一下,小峰埋头吃完就回屋了。我则坐在缝纫机前,开始准备下周的订单材料。

第二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早起做早饭,却发现小峰已经起床,正在厨房煎蛋。

"妈,您坐,我来做早餐。"他的语气出奇地温和,"昨晚我去您房间,看到了您做的那些东西...挺好看的。"

我惊讶地看着他,他居然会主动下厨,还夸我的手工。这是长这么大第一次啊。

"真的吗?你觉得好看?"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嗯,尤其是那个用我小时候衣服做的小狗,还挺有创意的。"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久违的笑容。

接下来的几天,小峰延长了假期,留在家里。他开始关注我的手工艺品,甚至帮我整理材料,提出一些设计建议。有一天,他拿起一块布料研究了半天,然后问我:"妈,这个好像是我上初中那会儿的校服?"

"是啊,你那时候长得快,穿了不到一学期就小了,我一直舍不得扔。"我笑着回答,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小峰默默地点点头,眼神柔和了许多。

有一天下午,我回家的时候,发现小峰正在和邻居张大爷聊天。自从我给老人家送了坐垫和茶杯套后,他逢人就夸我心灵手巧。

"阿姨这几个月变化可大了,"张大爷对小峰说,一边轻抚腰间的坐垫,"整个人年轻了十岁啊!社区里人人都夸她手巧心灵。上次她送我这靠垫,可解了我的腰疼难题。老了老了,能交到巧云这样的好邻居,是我的福气啊!"

小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惭愧。

晚上,小峰少见地主动帮我洗碗。洗完后,他坐在我对面,欲言又止。

"妈,那个...对不起,上次说话太过分了。"他低着头,声音很小。

我心里一软,伸手拍拍他的肩膀:"没事,妈理解,你工作压力大嘛。"

"不,不只是这样。"小峰抬起头,眼睛有些发红,"我...我其实是嫉妒。"

"嫉妒?嫉妒什么?"我不解地问。

"嫉妒您总是把那么多精力放在家务和照顾我们上。我从小就希望您能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生活,而不只是...只是一个照顾家人的机器。"小峰的声音哽咽了,"可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就变成了责备和尖刻。"

听着儿子的心里话,我突然明白了他的心思。原来,他并非不在乎我,而是用一种别扭的方式,希望我能活出自己。

"谢谢你,儿子。"我的眼眶湿润了,"妈也是现在才明白,人活着不能只为别人而活,也要对自己好一点。"

小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

周末,我正在整理新接的订单,小峰突然走过来,拿出手机给我看:"妈,您看,我给您做了个网店,喜欢吗?"

屏幕上是一个精美的页面,上面是我的作品照片,还有一段介绍:"巧云布艺——用针线缝制温暖回忆"。

"这...这是什么意思?"我有些不明白这高科技玩意儿。

"就是把您的作品放到网上卖,可以接触更多客户,不用每次都跑市集了。"他认真地说,"我想了想,您这手艺确实是个宝贝,何必只在小区里卖呢?我在电商平台上做了调研,这种有故事的手工艺品很受欢迎的。"

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我忽然意识到,儿子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需要我照顾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专长,而我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好啊,咱们试试看。"我点点头,破天荒地没有推辞。

小峰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太好了!我这两天教您怎么用手机接单发货,再教您怎么拍照片上传,包装的事情我已经联系好了快递公司..."

看着儿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计划,我心里暖洋洋的。这是我们长大以来,第一次如此畅快地交流,第一次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理解和支持。

一个月后,我的小工作室正式成立了。小峰帮我取名叫"巧云布艺",还设计了简单的logo。我学会了用手机接单发货,学会了拍照发朋友圈宣传,甚至学会了直播带货。那个曾经连电脑都不会开的我,现在居然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了。

我的客户从社区扩展到了全市,甚至有外地的顾客慕名而来。有人专门为了送礼物,定制特别的布艺作品;有人带着珍藏多年的旧衣物,希望我能给它们新的生命;还有人单纯被我的故事打动,想支持一个重新找到自我的中年女性。

街道社区举办了一次"银发创业"分享会,邀请我去讲述经历。站在台上,我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王阿姨和她的"巧手姐妹团";张大爷和社区的老邻居们;郑先生和市集的工作人员;还有坐在后排的小峰。

"我从来没想过,五十多岁还能开始新生活。"我的声音有些颤抖,但坚定而自信,"以前,我所有的价值都来自于照顾家人、伺候老小。我以为那就是我的全部,直到有一天,我的儿子说了一句'妈,你这么闲就去做保姆吧'。"

台下的人发出一阵低声的议论,小峰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那句话虽然伤人,却让我醒悟过来: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爱自己,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谢谢我的儿子,他的话虽然刺耳,却成了我改变生活的契机。"我看向小峰,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

"也谢谢社区这些年对我的支持,尤其是王阿姨和她的姐妹团,是你们让我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爱好。。。只要你愿意迈出那一步,生活总会给你惊喜。"

分享会结束后,小峰走过来,第一次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妈,对不起,那天我说了过分的话。"

"没事,要不是那句话,我可能一辈子都发现不了自己还能做这么多事情。"我拍拍他的手臂,心里满是欣慰。

回家的路上,小峰告诉我,他已经接受了南方公司的offer,下周就要去报到了。

"您放心,我会经常回来看您的。而且现在有手机视频,咱们天天都能见面。"他说着,又补充道,"对了,我觉得您可以考虑成立个小型工作室,把那些有手艺但没销路的大妈们组织起来,我可以帮忙做网络营销。"

我惊讶地看着他:"这...这不是太麻烦了吗?"

"一点都不麻烦。"小峰的眼睛亮亮的,"妈,我一直很佩服您的坚强和能干。现在看到您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我真的很为您高兴。这些年,您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现在该轮到我们为您做点什么了。"

听着儿子的话,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原来,放手让孩子长大,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成长的机会。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包饺子,就像小峰小时候我们经常做的那样。面对面坐着,他笨拙地学我包饺子的样子,总是包得歪歪扭扭,我们俩笑成一团。

"妈,看到您这样活出自己真好。"小峰一边包饺子一边说,"您知道吗,上学那会儿,同学们总问我,你妈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您是家庭主妇,他们就不再追问了。但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我妈是个布艺设计师,她用针线创造奇迹。"

饺子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厨房,我的眼睛湿润了。时光恍若回到了小峰童年,但又一切都不同了。我们都长大了,都学会了理解和尊重彼此。

水在锅里翻滚,饺子浮上水面,香气扑鼻。。生活就像一块布料,经过岁月的剪裁和缝制,最终呈现出美丽的图案。我终于明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家人;找到自己的价值,才能给予别人真正的温暖和力量。

第二天一早,小峰就要启程去南方了。临行前,我送给他一个亲手缝制的布艺护照包,上面用他小时候的旧衬衫布料拼接出一个小房子的图案。

。"我把护照包递给他。

小峰接过来,紧紧地抱住了我:"妈,以后我会常回家看您的。"

"去吧,好好工作,别挂念家里。"我拍拍他的背,"妈现在有自己的事业和朋友,过得很充实。"

看着小峰远去的背影,我心中既有不舍,又有释然。这或许就是为人父母的宿命——养大孩子,然后放手让他们飞向更广阔的天空。而我们自己,也要勇敢地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

回到家,我打开了小峰帮我建立的网店,发现已经有了五个新订单。我笑着拿出针线和布料,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窗外阳光明媚,照在我的缝纫机上,闪闪发光,就像我重获新生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可能。

来源:怀旧的岁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