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博士”内涵的演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4:03 1

摘要:秦汉时期,博士掌管史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当时的“博士”比现在的图书管理员更严格,需要通晓古今的人才能担任这个博士的职务。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教授五经。

博士在古代是人称代词,其实最早是官职,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汉书》记载“大夫、秦官、古今大师”。在秦朝以后的各个朝代,“大夫”这个官职也是存在的。

秦汉时期,博士掌管史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当时的“博士”比现在的图书管理员更严格,需要通晓古今的人才能担任这个博士的职务。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教授五经。

注: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杨公传》、《谷亮传》一起出版。

唐朝以后设立了郭子、太学等博士职位,明清时期也有“郭子博士”。这些博士的工作是教授传统儒家文化,辅助皇帝。

另外,古代有些医生是专职医生。比如西晋有个法学博士,专门研究法律,解释朝廷法令,保管法律文书等。,并有极高的专业要求;北魏时,有一位医学博士,专门从事医学研究。

所以在古代,“博士”的地位相当于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相当于现在的科研工作者。同时,在古代民间,人们也用“博士”来形容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长,如“茶博士”,这是对茶馆服务员的雅称,还有唐代的茶圣“陆羽”,唐德宗曾当面称赞他为“茶博士”。

总体来说,虽然博士这个称谓古代和现代都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学识渊博,但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古代的教育体系与当今的教育模式,完全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中世纪博士学位仅代表教师资格证书

现代意义上的博士其实来自于西方中世纪的大学制度,12、13世纪,随着西欧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大量的知识学习任务迫使公众对于知识传承的机构产生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大学,也就应运而生。

“博士”作为学位,最早产生于中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当时,博士学位只是加入教师行会的一种资格证书,“凡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者,有资格在任何地方任教,而无需另行考试或考察”。

最初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无本质区别,都用来指称教师,硕士主要指文科专业的教师,博士则用来指教授法学、医学与神学的老师,本无高低之分,可以理解为今天大学的通识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

15世纪后,二者才开始分离,博士学位逐步倾向于授予从事大学教学者,而硕士学位倾向于授予从事其他职业者。博士学位在初创时期仅是作为一种教师资格证存在,并没有现代博士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因为并没有对获得者研究能力及成就的认可。

19世纪初博士教育以培养纯科学研究者为旨归

现代意义上的博士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1809年开始,洪堡等人创立的柏林大学等现代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能。科学工作者开始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世界和人类自身,以研究和发现知识。由于一切学术研究和科研被唯心主义者解释为哲学,这就改变了传统大学学科结构的层次格局,哲学院的地位迅速升高,成为大学的中心和科学研究的发源地,并首次产生了由哲学院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与中世纪仅作为教师资格证书而存在的“博士”学位不同,这一时期博士生教育强调各学科“对知识和创造性的积极贡献”,同时也旨在提供科研方法的训练,使每个人成为具有最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和学者。

19世纪中后期起应用研究逐步融入博士的培养中

1861年,耶鲁学院开始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标志着博士生教育制度在美国产生。受德国影响,美国最初的博士生教育强调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高级学者。1876年,伴随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研究生院随之成立。研究生院的创立是世界博士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学位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正规化、形式化、制度化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各国博士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博士学位获得者开始进入企业、政府部门或其他非学术职业,而不再局限于教学和科研岗位。在此背景下,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已经全面融入博士培养。

来源:亚城大在职研究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