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内蒙乡村贫瘠,但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还得找医生看病,用不多的钱甚至不给钱要看好病,这是对医生的考验,下面就介绍两位乡村医生,他两的医术得到了村民的赞誉,可以说名声在外,后人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记载。
过去,内蒙乡村贫瘠,但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还得找医生看病,用不多的钱甚至不给钱要看好病,这是对医生的考验,下面就介绍两位乡村医生,他两的医术得到了村民的赞誉,可以说名声在外,后人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记载。
温津郎中二三事
六七十年代,在土牧尔台街上,经常看到一位身背药箱的矮个小老头,他就是在土牧尔台颇有名气的温津大夫。由于他对患者服务热情,特深切怀念这位大夫。别是对小儿病症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所以直到今天土镇的老居民还
温津,1921年农历二月出生在山西省大同县四牌楼。由于家境贫寒,只读过2年私塾。10岁左右就随家人逃荒走口外,流落到正黄旗和镶黄旗一带,以种地需手艺为生。
他在30岁时,居住在当时的河北省商都县大井乡杨家村。其爱人患风湿性腰腿疼病,常年下不了地,不能参加劳动。为了给爱人看病,他四处求医问药,后在在商都县城访问到一位名医李先生。李先生无妻室儿女,独自四处云游治病,医术很高明,温津便将他请回家中,酒肉好生款待,专门给他女人看病。李先生擅长中医针灸、拔罐、中草药配制。经李先生精心医治,半年时间,病人基本痊愈。期间,温津陪伴伺候在李先生身边,求李先生教他学习针灸、拔罐、诊脉等中医最基础的知识和技术。
之后走上了行医之路。为了学好医术,他花了好多钱,先后从商都县城、张家口、北京等地购买了许多有关诊脉、针灸、中医、中药等书籍。边种田边学习。农闲时,更是刻苦钻研,苦读医书,遇到难题,就带上烟酒到县城去请教李先生,李先生毫无保留地教他。1952年,温津被当地村民推选当了村长,后又升任初级社社长,1954年,因灾年欠收和村民私分公粮,犯了错误被免去社长之职。1955年春他来到察右后旗土牧尔台镇,经孟明介绍,参加木业社当了油工。此间他从未间断过学习医书,也经常为村民、工人们扎个霍乱,治个小病。
有的病人哭着、哼着痛苦而来,经温师傅扎针之后,说着笑着高兴而去。几年来他上班是工人,下班是医生。一有病人,哪怕是半夜五更、风天雪夜都被请去看病,他为人治病,多数是扎针、拔罐解除病痛,从不收钱,顶多逢年过节有个别治好病的人给送一条太阳烟、两瓶二锅头或者叫到他家去喝顿烧洒了事。因此成了很受人们欢迎的土大夫。
温津大夫治过很多疑难病症,有一些经盟、自治区大医院看了无法医治的病人,经他精心治疗也都痊愈了,土牧尔台皮毛厂工人杨生荣的女儿杨润梅(现年48岁),在她4岁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脑瘫),经乌盟医院医治后,判定如保住性命也只能是个植物人。杨生荣从盟医院回来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找到温津大夫。当时杨润梅的眼睛已视物不清,温津用针灸治疗,一个月的时间杨润梅的视力就有所恢复。以后通过中草药和针灸等多种方法,终于将她的病治好。现在杨润梅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儿子大学毕业,一家人幸福生活。杨润梅病愈的事实,在乌兰察布盟医疗界都被认为是一个奇迹。
建筑工人刘老三岁女儿患小儿肺炎,在旗医院住院20多天,病情危急,医生告诉他已不可救药,通知出院料理后事。夫妇二人抱着小孩哭回家,有人说,找温津试一试吧。当时已是深夜,温津大夫看了心里也没把握,怕出问题。老三哭着说:"孩子已经不行了,救不活也不能叫你负责。"温津取出自己的治病家当,一块锋利的玻璃渣子,一包银针,几个火罐。
先从小孩后背心穴位用玻璃碴拉开约一公分的小口子,然后用火罐吸住,又在相关穴位扎了数针,用水冲开自制的药,给孩子灌下。十几分钟后拔开火罐,罐内吸出大豆粒般大小凝结的黑血快。快到天亮时,女孩大哭不止,手脚开始发热,头上微微有汗。温津说:"总算有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被温津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过几次复诊后痊愈。
似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小儿肺炎俗称"胸喉",治疗这个病是温津的一绝。温津还有一绝叫"穿脾",就是10岁以内的孩子由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而面黄肌瘦。这个病单靠药物调治,需用1-2年时间,很难缠。温津经常给脾虚的孩子"穿",方法独特,疗效神奇。方法是用一根6公分长的蚕丝线,用做衣服带孔的针消毒后引上丝线,找到孩子屁股一侧的一个穴位,像缝衣服一样一针穿透穴位肌肉,将丝线埋在肉里,将露在外边的两个线头打成结,防止脱落,蚕丝线靠自然生长脱落。孩子也由原来面黄肌瘦变得体格强壮起来。
就这一针"穿脾"的绝活,被当地老百姓编成顺口溜"天津北京,不如温津一针"来赞誉温津的技艺。温津还有几个绝活,如:小儿肺炎(胸喉)、小儿四六风、小儿抽风病、小儿夜啼等,为无数儿童治愈了疾病。由于温津业余时间为工人及家属看病,表现好、影响大,木器厂领导决定派他到旗医院进修一年。这一年温津系统地学习了听诊、打针、输液、同单小手术、试敏、配药配伍、护理、处置等西医治病手段,从此走上了中西医结合治病的道路,进修结束回厂后,厂里组建了木器厂职工医务室,温津成了真正的温津大夫。
温津大夫对儿科十分专注,通过学习儿科理论知识,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在诊断小儿病情时,只要用右手按住小儿的脑门,根据脑脉脉象3分钟可基本确诊孩子是什么病。对症治疗,立竿见影,疗效奇特。
由于患者不断地增加,医务室满足不了医患者的需求,为此,温大夫决定自力更生盖一所像样的二轻职工医院。医务室自成立以来,医务人员都是自收自支,上级不给拨一分钱,医疗器械都是看病挣钱购置,每年收入除去职工工资和一切费用外,全部积存准备建院。几年来,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节约开支,自筹资金,于1973年在土镇中心地带盖起了十儿间房子和一个大院。分设挂号交费室、诊疗室、处置室、药房、财务室、病房,人员增加到10多名,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夙愿。开始了正规医院的运作。这就是察右后旗二轻职工医院,人们也叫温津医院。温大夫是当之无愧的院长兼主治医生。
温津大夫退休后,来家看病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他人退身不休,仍然为前来就诊的新老患者耐心医治。他乐行善事,遇到老弱孤寡的贫困患者都减免诊疗费,他把行医当作一项慈善事业去做。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从医几十年,所医治的病人不计其数。
温津大夫虽然离开我们已近20年了,但是他的许多故事仍然在民间流传。
文/温世华 娄壮谋 转自《塞北名镇土牧尔台》
固阳名医白兰文
白兰文(1869-1932),祖籍广东省,4岁时随父迁入江苏省吴淞口川沙县。其父在清朝翰林院供职,善医,精通岐黄之术。其母为大家围秀,除琴、棋、书、画精通外,尤长于医学,并珍藏不少验方,常为乡邻治病。白兰文在其母精心抚育传授下,学得了高超的医术。后又经叔父白予田的指点,医术更加精湛。20岁时,被父召入京城应试,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他有机会博览群书,更促进和提高了他的医术。供职期间,白兰文听说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稐的太夫人得了膨胀病,虽多次请太医医治,终不见愈。
白兰文毛遂自荐,愿为翁太夫人治病。他用祖传秘方:巴豆3颗、大豆皮1斗,分次煮茶给翁太夫人饮。最终把翁太夫人的病给治好了。从此,白兰文很得翁同输的器重。有一次,在翁的一次宴席上,白兰文见年轻的翰林传读李经芳不熟练地用左手扶菜,问起原因,方知李刚才骑马不慎将右手扭伤。席间,经白兰文按摩推拿,李经芳的右手顿时好转。当天晚上,李经芳专程拜访致谢白兰文。经过详谈,方知此人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芳虽系权臣之子,却也心地直爽,待人宽厚。经过多次交往,二人情投意合,竟成莫逆之交。
在一次闲谈中,白兰文得知李经芳要参加"殿试",李经芳邀请白为他代考,并说这一打算已经得其父同意,绝不会出什么差错。白开始不愿为之代考,后在李的再三请求下,才为之代笔。发榜后,李经芳竟中三甲之首的"状元"。李为感谢白的代笔之劳,央请其父李鸿章推荐,并在翁同榆的帮助下,奉诏荣任太医院医正,并授予四品顶戴,特允许随时出入皇宫各院。不久又获得了体弱多病的光绪皇帝和珍妃的信任,成为一名随驾待诏御医。
白兰文常去翁府作客,与翁同稐经常谈论诗文,探讨时事。并结识了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并参加了康、梁组织的"经济学会"、"知耻会"等组织。经常在陶然亭及南海会馆等处集会,聆听康、梁有关变法维新的演讲,成为变法维新运动传递消息、抄写材料的人员之一,并在"公车上书"上签了名。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躲避慈禧迫害,白兰文、李经芳等潜逃出京。选择了"口外"这一荒僻的地区。一者这条路人烟稀少,关卡查得不紧;二者山西大同总兵唐恩伯是李鸿章的门生,想投到那里探听风声,再作下一步打算。
到达宣化后,为了保证一路不出差错,他们商量后,李和家人扮作经商小贩,白扮作行医看病的"郎中",买了两头毛驴,驮着简单的行李、衣物,继续向西北方向走。到达大同附近时,白劝李经芳不可贸然投大同总兵唐恩伯处,并说:"事情已到这个地步,唐是否接纳我们尚不知,如果他为了邀功领赏,说不定还要把我们扣捕起来,解送京城。凭兄弟这点医术,何愁衣食和开销之需。"在白的力劝下,他们继续向丰镇、兴和、陶林以西一带走去。绕行夜宿,经过一年多的奔波,进人武川、百灵庙地带后他们分了手。李经芳南下投奔大同总兵唐恩伯,白兰文流落到圆阳境内的小号子村。
小号子村有几十户人家,杂居着蒙汉住户,村民们朴实好客。白兰文寻了个小店暂住了下来。从此,这位外来的陌生人,白天在村里看病,夜里就在灯下读起那一叠叠线装的古书。就这样,白兰文隐姓埋名在这一带行起医来。
小号子村里住着一家股实小户,主人叫杜牛。杜牛的老伴得了大肚子病,多年来请过不少医生,始终没有治好。杜牛听说店里来了个外地郎中,原打算碰碰运气。一天,杜牛把白兰文请到家里,茶饭款待后,白先生便给开了个药方,两剂服完,病人的大肚小多了,不到几天就恢复如故。杜牛为了感谢救命之恩,把白先生的行李搬到了他家,从此,白兰文就在杜牛家住了下来。初冬的一天,白兰文骑着毛驴到10里开外的村子看病,走过一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看见一些人围着一个死去的女人哭泣。
他上前看了看已放在门板上准备人殓的女人,摸了摸她的手腕,扳了扳她的眼皮说:"这个人并没有死,你们怎么就要人殓呢?"于是他叫死者的丈夫把她扶放到炕上,先给扎了一针,又开了个药方,嘱咐主人等病情稍有好转,再挖二三斤黄芪炖上个肥母鸡给病人吃。这家按白兰文的药方给病人服后,"死人"竟然活了过来。从此,白兰文一针起死回生的新闻传遍整个固阳地区。人们便送给他一个雅号,叫"活神仙"。
"活神仙"的名声被传扬出去后,杜牛的家门庭若市。有一个放羊的孩子,几年前得了个奇怪的病,久治不愈,经他用药数剂就好了。邻村有个60多岁的温老汉,白给别人看病时,发现温老汉的脸色不对,白就劝他要绝对戒酒,不然明年冬天要瘫痪。温老汉觉得身板挺硬没什么毛病呀,也就没把白兰文的劝告当回事。第二年冬至前后,温老汉果真病倒瘫痪了,不久就病逝了。村里有一个叫王敏的中年人,因为经常坐在冷地上赌博,阴湿气由肛门侵入五脏,得了个拉肚子的老病,多年吃药求医未治。
后来白兰文给他针灸了几次,服了几剂药,病就好了。但告诉他,以后再不能赌博,不然旧病复发就有性命之危。过了几年,王敏因赌博旧病发作,便又找白兰文。白说:"你不听我的劝告,现在后悔也晚了。我能治你的病,却不能治你的命,你这病我是无能为力了。"结果,王敏于当年秋天死亡。"活神仙"名声越传越远,找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一些经他治好的病人,更是感恩不尽,不时送些礼物食品以作酬谢。可白兰文却一概不授。不仅如此,一些贫苦的农牧民来看病,他连脉诊费也不收,甚至还送些价值不贵的草药、单方。因此,附近的人们把他当作真正的"神仙"敬仰。
一天,杜牛对白兰文说:"30无儿半辈空,如今你已30开外,也该娶妻成家了。合和民村有个王家姑娘,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如能成婚,倒是郎才女貌的婚配"。此时维新案已追究不严,加上杜牛已是推心置腹之交,白兰文便把自己如何参与"戊戌变法"及弃家出逃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杜牛诉说起来。最后,白眼里转着泪花说:"自从我只身逃出京城后,家父与妻子消息全无,我虽偷生,绝不做不孝不义之人,停妻再娶,不能连累这王家姑娘"。杜牛听罢,也不无哀痛地说:"当今皇帝无能,慈禧太后残暴成性,你的家人可能会受到牵连。如能侥幸活下来,日后全家团圆后,王家姑娘也可做二房嘛。大丈夫三妻四妾有的是,还望你答应这门亲事为好……"。
最后,白兰文总算答应了亲事。但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把自己的身世如实地告诉王家,免得日后报怨终身。经杜牛说合,白兰文便成了王家的过门女婿,并搬迁到王二老汉家住。一天,突然传来光绪皇帝驾崩和宣统帝登基的消息。白兰文知道后,便上街买了黄表、蜡烛和香火,面对东方为光绪皇帝的驾崩跪拜祭莫,并痛心地大哭了一场。接着亥革命宣告成功,他高兴地剪掉长辫子。过了不长时间又听到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白兰文便请来了杜牛痛快地喝了一次酒。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不久,便想起了白兰文。他深知白兰文的医术和才华,特派原大同总兵唐恩伯查访白兰文,召他进京供职。唐来到武川、固阳一带查盘得知后,派人拿着他的亲笔信,带着"大总统"的旨意,在今固阳县东胜永乡合和民村找到了白兰文。白看了信后,告诉来人,自己无意仕宦婉言谢绝。
民国5年(1916年),骚扰祸害武川、固阳地区的匪首卢占魁请白兰文当他的军医,白不愿与其为伍,但又怕惹事生非,于是,在一个夜晚携带家眷去了包头。从此,他便在包头定居,仍以行医看病为主。通过一段时间的行医,他的名声逐渐传开了。一些巨富和商号财东都请他看病。
民国12年,西滩义盛泉巷有一个土财主叫邹耀臣,此人靠倒贩大烟土发了横财。为人贪婪成性,视财如命。后得了伤寒病,打听到"活神仙"给皇帝看过病,就托商会会长请白兰文诊视,并说只要能看好病要钱给钱,要房产给房产。白兰文听后哈哈大笑:"想当年袁大头给我一个部长我还不干呢,让他去请那些爱财如命的高医吧!"最终也没给他看病。大财主王英的五弟王东悬的老婆得了伤寒病,请遍了包头的名医也不见效,便托人请白兰文医治。起初白兰文托故不去,后来冯掌柜再三请求,白兰文才不得已勉强答应。来到王公馆,他进门不抽烟、不喝茶,径直走到内室给病人诊脉开方。当时,王英的三姨太在一旁观看,也伸出手腕请白兰文诊脉,白抬头看了看她的脸色说:"你没病",就起身告辞。
王东悬的老婆吃了白兰文的两剂药病就好了。王东悬几次托人送礼白丝毫不收。王亲自拜访,便问起为什么不给他嫂子看病,白兰文微笑着说:"病入膏肓,看也无益。实不相瞒,令嫂的病已是不治之症,明年冬至为大关,望转告令兄及早准备"。第二年冬天,王英的三姨太果真大病不起,不久病逝。
白兰文在野外采药时,认识了贺财、赵金虎等一些贫苦人。白经常跟他们交往。并给他们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贺财得了腹泻病,多年来无钱医治,一直未愈。白兰文叫他用大豆皮煎水当茶喝,腹泻就慢慢地好起来了。赵金虎早年得了腰痛病,几年好不了。白兰文叫他用一斤鲜益母草,泡三升白酒,每天早晨喝一盅,结果一个月以后腰痛病就好了。又如包头"如月号"经理连履恒得了癫痫病,久治不愈,白经常给他诊治。有一年他决定回老家山西,临走时,把自己购置的两处房地产权契约交给白兰文,并说:"今后或住或卖均由先生自理"。后来,连掌柜在山西病故。第二年其子来包处理后事,白兰文又把房地产权契约全交给其子,让他自己处理。
民国18年(1929年),固阳地区遭受灾荒,不少人外出逃难。其中有好些与白兰文交往过的人都来向他求助,白兰文总是有求必应。白兰文除看病行医外,余暇之时教育孩子读书认字,学习经书和医书。他有三儿一女,均从父学医。民国21年(1932年)5月13日,白兰文在东营盘梁十四号院内病逝。他死后,因家中无积蓄,人殓后花费竟成了问题,白夫人与未成年的儿女们愁得不知如何是好。当时,白兰文生前好友、交通银行包头分行行长王子林、中国银行包头分行行长郑相臣和财务科长吕连升及复盛公的乔晋德共同筹划下,由商会发起并印发了十几份"捐启",分送各界,不几天就收到一千多银元。出殡这天,送殡者人山人海,阵容之大,一般的官宦人家也是难以相比。
转自《固阳县志》题目为笔者所加
来源:吕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