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中欧大温泉的文化史,了解19世纪欧洲的“漫步道政治”,见证艺术、文学与音乐作品在温泉地的诞生,揭示水疗全盛期的医学与卫生,一瞥当时瞬息万变的社会图景。
中欧大温泉
一部政治、艺术与
疗愈的历史
- 01 -
编辑推荐
一部中欧大温泉的文化史,了解19世纪欧洲的“漫步道政治”,见证艺术、文学与音乐作品在温泉地的诞生,揭示水疗全盛期的医学与卫生,一瞥当时瞬息万变的社会图景。
歌德、贝多芬、瓦格纳的创作圣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轮盘赌城。
中欧大温泉不是人们常说的“永恒的”和谐绿洲,而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现实的缩影。它如一面镶金框的明镜,照映出欧洲社会那不断变化的面孔。
- 02 -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大卫·克雷·拉奇(David Clay Large),近代欧洲史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欧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旧金山大学弗洛姆研究中心历史教授,曾任教于史密斯学院、耶鲁大学及蒙大拿州立大学。已出版《柏林》(Berlin)、《纳粹运动会:1936年奥运会》(Nazi Games: The Olympics of 1936)、《慕尼黑1972:奥运会上的悲剧、恐怖与胜利》(Munich1972: Tragedy, Terror, and Triumph at the Olympic Games)等。
译者简介
任逸飞,香港中文大学比较及公众史学硕士,译有《风暴前线:二战中的拉丁美洲》、《剑桥土耳其史(第四卷)》(即将出版)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03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从古希腊罗马至今——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中欧一些重要温泉小镇的历史。
在鼎盛时期,这些温泉小镇的功能集今日的大型医疗中心、康复疗养地、高尔夫度假村、会议综合体、时装秀场和音乐节于一身。在那个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传统医学相当原始,人们去温泉疗养地,一方面希望能治愈从痛风到癌症的一切疾病,另一方面也经常为了娱乐和社交。
这些温泉小镇是文化创意的温床,真正的艺术圣地——歌德、贝多芬、瓦格纳、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纷纷亮相登场;亦是高层政治的谋划地,欧洲政治家们齐聚于此,谈判条约、结成联盟、策划战争,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
事实证明,大温泉根本不是人们常说的“永恒的”和谐绿洲,而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现实的缩影。《中欧大温泉》如一面镶金框的明镜,照映出欧洲社会那不断变化的面孔——所有微不足道的细节、缺陷和一切。
- 04 -
目 录
导论
第一章 温泉与温泉文化
古代西方
衰落与复兴
壮游
第二章 巴登-巴登:“欧洲的夏都”
成为巴登-巴登
请下注:贝纳杰时代
奥古斯特·格兰维尔的巴登-巴登
“犹太人问题”
到那儿去
1848—1849年革命
第三章 水中的缪斯
喷泉边的两巨头:歌德与贝多芬
写作、挥霍、泡澡: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在巴登-巴登
音乐之声
第四章 鲁列滕堡
心灵(和肠子)的烦恼:尼古莱·果戈里在巴登-巴登
伊凡·屠格涅夫通往西方的道路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
欧斯河谷的三角恋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德国温泉
巴登-巴登的最后决裂
与德意志挥手作别
第五章 漫步道上的政治
水中阵线
德国(诸)问题
水上五球:俾斯麦的联盟体系
维姬、威利、尼基、伯蒂和弗朗茨·约瑟夫
第六章 现代化及其不满
革新
医疗化:“这不再只是水的事儿了!”
犹太人场所
和马克(思)/ 吐温泡澡
第七章 伊甸园的困境
战争中的大温泉
德国温泉小镇与魏玛共和国
残存的奥地利
消极面对柏林:20世纪20—30年代的卡尔斯巴德与马里昂巴德
第八章 褐色之泉:第三帝国时期的大温泉
纳粹与温泉
“德国的名片”
“一个民族,一个德国,一个领袖”
终曲:1939年的巴登海姆
战争时期
第九章 新的开始
战后
复苏
尾声 今日大温泉
致谢
- 05 -
本书的叙述关注中欧主要温泉疗养地的演变,它们不仅是疗养中心,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冲突的角斗场。是故,一幅比人们从豪华温泉的历史中所期待见到的远为黑暗的图景被呈现了出来。温泉小镇当然把自己标榜为远离现实世界纷纷扰扰的避风港,许多客人也的确到那里寻求逃避与喜乐,然而,他们并没能找到一个毫无冲突的所在;相反,他们往往见到的是一个由于空间逼仄,种种矛盾反而显得更加紧张、尖锐的地方。正如温泉往往无法兑现其有关身体治疗的承诺一样,它们在动荡的汪洋大海中奉上一处祥和岛屿的许诺,往往也被证明是虚幻不实的。
近代中欧温泉传奇的幽暗面之一,与犹太人在这个狭小但闪亮的大温泉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他们在其中并不总是受害者和罪犯,其所处的位置也并非边缘。尤其是在水疗的全盛期,犹太人在温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医生、酒店与餐厅老板、普通居民,抑或是客人。他们对于“世纪末”(fin de siècle)大温泉的“医学化”与现代化至关重要。犹太富人在中欧的顶级温泉享受着特权,而全然不顾反犹主义正在当地愈发得势。然而,这样的情况无法再持续下去,就像恶性的多普勒效应,新时代的刺耳喧嚣——长靴击打着街道,响起了种族主义的口号——冲进了温泉小镇,这些喧嚣虽然到得有些晚了,但同样响亮。很快,那些曾经以“世界主义”夸耀自己的地方便开始标榜起自己实现了“无犹”。
假使本书的时间下限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许我对中欧大温泉的生活的叙述会显得更加积极乐观,并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确是绝大多数有关这些地方的叙述终止的时间点。然而,这些大温泉城镇在20世纪的衰败和某种程度的复兴的历史,恰如水疗胜地在19世纪鼎盛时期的历史一样重要且有趣。被骤然卷入“全面战争”、颠覆帝国的革命、经济崩溃、意识形态对立以及常规医疗急剧变革的旋涡之中的大温泉提供了另外一番视角——一个多面的万花筒,透过它可以一瞥我们这个时代瞬息万变的图景与叙事。
……
来源: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