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全国各大博物馆正成为吃腻了火锅、看烦了电影、逛累了商场的人们寻求新鲜感的最新“顶流”目的地。一句“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形象地概括出了博物馆之火爆。
近几年来,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全国各大博物馆正成为吃腻了火锅、看烦了电影、逛累了商场的人们寻求新鲜感的最新“顶流”目的地。一句“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形象地概括出了博物馆之火爆。
陕博公告4月1日至10月31日采取惠民措施
(图:陕西历史博物馆公众号)
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数据,2025年春节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共接待游客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人数较去年增长了12.84%,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当“文化游”成为大众的新宠,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成了博物馆的忠实粉丝,曾一度门可罗雀的博物馆时来运转,如今已是人流量最高的“打卡圣地”之一。
博物馆的热度不断攀升,“一票难求”成为被吐槽的主要话题,一些顶流博物馆的预约尤其难上加难,逛个博物馆堪比抢火车票,手快无手慢也无,供需严重失衡。
大众的需求博物馆们看在眼里,也都在谋划着积极的改变。2025年3月2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发布公告称:将在今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推出一系列惠民措施,包括取消闭馆日、延时至19时闭馆、本馆日参观预约数量从每日12000人次增加至每日14000人次等。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只要根本上的“预约制”还存在,陕博(包括其他热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就很难得到大幅度的改观。
1
陕博爆棚的人气,不仅体现在日均人山人海的展厅和“没有淡季,只有旺季和最旺季”的调侃,还体现在“黄牛”对其的“一往情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牛可以说是衡量事物热度的“标尺”。从火车票到演唱会,从旅游景区到网红餐馆,到处都有黄牛奋战着的身影。随着博物馆人气越来越高,黄牛们也闻风而动,陕博等热门博物馆原本免费的门票一时间变得奇货可居,最高被炒到数百元一张。
“黄牛党”(图:网络)
2024年7月,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视频抱怨陕博“迟迟预约不上”,从黄牛手中买票,要价普遍在一两百元左右,最贵的竟达到498元一张。让人不由得感慨,“免费的就是最贵的”这句话果然不管什么年代都不会过时。
而早在2023年,陕西警方就曾破获过一起“倒卖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案”。根据发布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刑事判决书显示:2023年1月至7月,臧某为牟取不正当利益,私下联系取得陕博定向票资源的某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经办门票业务的商旅接待二部经理王某某,以每张门票5元至35元不等的“好处费”,向其加价购买陕博的门票。王某某共获利7万余元,后被法院认定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在案扣押赃款7万元由扣押单位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上缴国库。
可以看出,黄牛泛滥的根源,在于通过正规渠道预约门票的困难。还是以陕博为例:现在最多可以约到四天后的门票,基本是前一天晚上11点59分登录票务平台,看到时间变成“0:00”后立马刷新狂点——然后,你会有那么一丁点的概率预约成功。但如果没成功,那就只能成仁了,因为你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只要再刷新一次,你就会看到所有的“余票”后面都是一个刺眼的“0”,过时不候。
陕博“黄牛票”曾被炒到498元一张
(图:看看新闻)
虽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但当游客们发现走阳关道进入陕博比国足打进世界杯的希望还要渺茫的时候,自然就保不住有人开始动“独木桥”的脑筋了。而相比于各种抢票外挂玩得越来越花的黄牛,博物馆的应对手段明显乏力,基本还是只能呼吁游客们“自觉抵制黄牛票”。再加上博物馆的预约制本身太过粗放,只要有个身份证号就能抢,缺乏更强有力的验证机制,对大批量购票的识别和限制能力不足,这些都让博物馆在黄牛面前不堪一击。
2
博物馆预约难,首要的原因当然是“文博热”。简单地说,就是想去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资源不够用了。
自从十八大以来,文博事业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根据国家文物局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6833家,比2012年增加了近70%,其中90%以上都是免费开放。2012年至2022年,中央财政投入文物保护资金累计已超过1000亿元,这让各个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条件都有了显著提升。
央视纪录片《国家宝藏》(图:网络)
国家对文博事业的扶持还体现在各大媒体的推波助澜:《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热播,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品鉴”这一小众领域。而博物馆在运营方式上也纷纷放飞自我,陕博近年来就推出了文物日历、大唐仕女盲盒、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冰箱贴、虎符饼干、独孤信多面球体印、倒注壶毛绒挂件、大唐瑰宝精装本等各种文创产品,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突破“次元壁”的融合,做到了让游客“眼前皆为秦砖汉瓦,梦里尽是唐宋风流”。
但是,文旅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基础上进一步免费时,更加需要公开、公平、公正的分配规则。当陕博原本免费的门票被卖到三位数且还颇有市场时,就标志着现在博物馆广泛实行的“免费不免票”的预约制度已经被黄牛全方位裹挟。
黄牛的本质,是把原本的预约变成了一种“价高者得”的资本游戏,利用公共资源的稀缺性和免费性来为自己创收。往小了说,用“加钱”的手段插队,代表有能力支付更高费用的人比经济实力较弱的人更容易拿到门票,这显然是对公平性的严重破坏;往大了说,博物馆付出了管理成本,普通游客的正当权益遭到践踏,黄牛成了惟一的赢家,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必然会让公众对系统的公平性产生怀疑,继而降低对公共服务的信任度。因此黄牛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陕博截至4月4日的门票都已约满
(图:陕西历史博物馆公众号)
虽说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抵制黄牛也是对社会风气和自身利益的维护,属于“正能量”行为。但当走正规渠道总是一票难求,这本身也是游客正当利益得不到保障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再指望大多数人还能保持理智和自觉,很明显不现实。
文博热当然不是你当黄牛的理由,但当市场出现空白时,很难不会有人想到去占领。
3
文博热带来的另一起“幸福的烦恼”,是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
对于整个社会,这说明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这自然是可喜的。但博物馆的展厅面积无论多大,终究有限,陕博之前每天只放出1.2万张门票,但门票预约的日均点击量在60万人次以上,这代表预约不上的人是绝大多数。另一方面,几千上万人一起挤在展厅里,显然也不可能带来多愉快的游览体验。
陕西历史博物馆(图:网络)
巨大的人流对于博物馆的运营,尤其是安全问题也是严峻的考验。参观人数多,出现群体性事件的概率自然大大提升,而当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天灾或突发情况时,紧急避险的难度更是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实际上,现在的陕博,就是由于人气太高,服务质量反而严重打了折扣:官方讲解员和语音导览器供不应求、非官方讲解水平良莠不齐、导览二维码扫不上、厕所门口排长龙、小孩追逐打闹没人管、半天挤不到想看的展品面前……这些都会引发游客的不满,并进一步导致对博物馆产生审美疲劳,最终损害博物馆乃至整个城市的口碑。
拥挤的陕博大厅(图:网络)
博物馆其实真的很努力,但他们也真的很难。
4
陕博这次推出的各种诚意十足的措施,对于游客自然是福利,但它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难预约、黄牛猖獗、参观体验差等问题。
说得直白一点,无论开放每天的预约上限、取消闭馆日还是延长开放时间,都改变不了博物馆的承载能力。预约不到门票的人仍然占大多数,黄牛也就不会消失,而每天多了两千游客,又肯定会给陕博带来更高的管控难度,并进一步削弱游览的体验。
有人说:你扯了这么老半天,不就是一个“预约制”的锅吗?那只要取消这个看起来人神共愤的预约制,问题不就都解决了?
确实,如果回到“现场排队买/领票”的模式上,黄牛们各种花里胡哨的“技术流”自然也就没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但这又给现场秩序的维护和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同时排队制度带有大量的不确定性,一旦实行,很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花了大量的时间排队,结果还没轮到自己,票就已经没有了。
所以,现在看来的最优解只能是尽量改进和完善预约制。如实施技术升级,引入更先进的验证手段,从根本上断绝黄牛利用外挂抢票的可能;优化退票机制,对于网络购票订单的退票,可以将这部分票源转移给当天现场购票的游客,避免落入黄牛之手;实行大数据监控,对短时间内大量购票的IP地址进行拦截和封禁;加大对黄牛的打击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等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图:网络)
当然,要想真正改变“一票难求”的现状,还需要增加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最简单的就是扩建已有的博物馆,再建设更多的新博物馆。想要做到这些当然不容易,但也并非遥不可及——陕博就已经通过新设立的“秦汉馆”,帮本馆分流了不少压力。
博物馆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不应该让区区一张门票就阻碍了我们与它的亲密接触。
来源:今西安